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MISSION #20
功能原型實作(二)


上課資訊
  • 日期:105年03月25日(五)
  • 時間:12:30~17:20
  • 地點:台大水源校區卓越研究大樓D.school 407室
图片
相簿

報導大綱

本篇大綱--​
  • 課程報導
    -前言
    -智齡設計之課程觀察與省思
回下學期目錄

課程報導

報導/王嫊凌、黃婉婷
編輯/林喬茵

前言

        這週開始,各組要修正上週的業師意見回饋,並且正式進入原型實作的階段。設計專案的階段看似反覆徘徊,但過程中的時時刻刻都是獨特的經驗,並且依循著清楚的架構,逐步累積設計的養分。在上學期「智齡設計」花了很多的時間在進行設計空間的探索,下學期面臨一個又一個的原型挑戰。這些原型都是邁向最終產品的進化史,每個原型有不同的目標和功能。黑馬原型,就是要把過去團隊覺得不可行的點子拿出來討論,重新檢視「不可行」是否真的不可行?還是被既有的迷思困住了?

        接下來的實作階段,將不停的重複實作、測試、修正的步驟。課程報導也會將重點轉移到跨領域合作、設計思考的各面向—不論是不是設計領域、有沒有做過跨領域合作的經驗,「智齡設計」的觀察,可以提供對此有興趣的讀者一些反思。
图片
图片
图片

智齡設計之課程觀察與省思

        這週協助同學的老師,是世新大學數位媒體系陳俊廷老師,陳老師有很多帶領學生專案的經驗,他觀察到,這週同學們有一些修正,但是有些團隊方向還不確定,進度還要再加快,不然時間會不夠。陳老師建議,同學應該要把時間做排序,重要的事情要先做。不要一直飄在空中,要趕快回到表面。陳老師分享他過去帶過專案的經驗,認為同學們可以同時並行很多事情,不一定要像蓋房子一樣需要地基,可以邊嘗試邊收斂,才能把握專案進度。

        很多團隊現在進入膠著,沒什麼信心和動機,會冒出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前幾週,大同工設系楊朝陽老師曾與同學分享過,他對於「完成成品」其實是很有信心的,從工設系做專案的經驗來看,不論好壞,作品是一定做的出來的,但是做出來的東西對自己是有意義的嗎?比起只是「完成成品」,或許這樣的意義是更值得追求的。

        在緊湊的時間壓力下,跨領域團隊合作聚焦設計的成品,但卻對自己設計的成品是否能夠成行,而感到沒有希望感,團隊間瀰漫了擔心與無力感。在團隊中,要怎麼協調每個人的想要追尋的意義與價值,又要能協調找到合理的設計方向,進而踏實的完成每個原型。

        這樣的時間限制,成為每個團隊背後巨大的壓力,每個人對於在緊迫的時間壓力下必須讓作品成形的想法都不一樣,這樣的壓力,團隊該如何化解?又要如何因應?專案團隊百百款,各個合作的故事雖然各不相同,但這樣的情境想必並不陌生吧?時間滴答滴答的流逝,要怎麼取捨讓作品成型,每個人的想法都需要給予表達、訴說與聆聽的空間,讓團隊成員都有機會聽見彼此內在說不出口的話,相互支持與鼓勵。

        陳老師分享,他認為只要針對使用者需求的問題好好的去解決,並把團隊的想法具體化,其實就已經相當不容易了!因此,團隊對想像中的作品完成度要到哪裡?對完成成品要多完美?有哪些要求?需要多一些省思與思考。

        「為何我們要坐在這裡跟大家討論?」、「團隊想要達標的方向是什麼?」、「團隊背後的設計哲學是什麼?」,這些都是我們思考與嘗試、嘗試再修正、修正再思考,不斷來回的歷程!度過不斷來回歷程的挫折、度過挫折中不為人知的心酸,就如同我們學著應對生活中,那些不為人知的挫敗經驗,我們能夠擁有不把挫敗經驗相等於自己不夠好、自己沒能力的慧見,在挫折中成長,從挫折中學習。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