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MISSION #10 Prototype 概念原型發想


上課資訊

  • 日期:104年11月27日(五)
  • 時間:13:20~17:20
  • 地點:臺大水源校區卓越研究大樓 D.school  407 室
  • 授課教師:
    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系楊朝陽老師
    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系王明旭老師
图片
相簿

課程預告

這禮拜的課程要進入收斂問題,發想解決方案並且繪製出草圖。請各組記得把王明旭老師提供的「問題再思考與需求定義確認」表格,帶到課堂上討論喔!此外,本週也會說明接下來讓到學期末的課程進度,同學如果有任何問題,也歡迎提出討論。

​ 本週課程內容:
  • 課程進度說明
  • 設計思考的運用(問題定義Problem Define)
  • 問題定義及設計發想(Prototype Sketches)
  • ME310 專案案例介紹
  • 下週課程預告

課程目標

團隊的問題要更聚焦,方向要更明確,並且對這今天聚焦的三個方向可以具體化。

報導大綱

  • 課程報導
    -課程安排說明     
    -概念原型發展    
    -跨領域合作的核心    
    -設計思考的團隊討論
    ​-概念視覺化的階段    
    ​ -ME310案例分享

  • 教師及學生訪談
  • 教學資料
回智齡設計總目錄

課程報導

報導/黃婉婷
​編輯/林喬茵
前言
從上周發想的十個場域問題中,同學逐步歸納出三大方向。今天要再經歷一次發想與收斂的過程,小組間腦力激盪,將三大方向更進一步衍生出實際的解決方案,逐步邁向明確概念的形成。
​

今天的課程由設計領域的老師指導,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系的楊朝陽老師與王明旭老師,帶領同學一起進行概念原型的發想。前半段由楊朝陽老師引導同學進行解決方案的發想與收斂,後半段加入王明旭老師一起帶領同學將解決方案做視覺化的呈現,將解決方案以手繪草圖,並且由王老師分享ME310的經驗,引導同學如何將廠商提出的問題與場域觀察的現象,找到適當的平衡點。
課程安排說明
图片
使用者調查結束之後,同學們都很關心後續的課程安排,到底該怎麼在討論中發想出解決方案?接下來該如何呈現?又還有哪些資源可以使用?

課程一開始,由助教林喬茵與同學解釋接下來到學期結束的課程安排,還有接下來需要繳交的作業須知。在今天初步討論出解決方案的雛形,並且視覺化之後,下週就會需要做Prototype的雛形。到學期末為止都是實作的階段,課堂上也安排了各領域的老師在課堂上陪伴大家一起進行討論與實作,如果有相關的問題也可以詢問老師、尋求資源。在學期末正式給廠商的提案報告之前,會有老師給大家意見、提供修改的方向。

​到學期末為止都還是粗糙的Prototype,還不到真的製作實體的階段。同學可以考量小組與自身的狀況,如果未來有技術上的需求,在十二月份左右世新和大同分別有擴增實境與3D列印的工作坊,需要的同學可以自由報名,藉由參與工作坊可以提供給大家技術上的協助。

助教進一步提醒大家現在嘗試的方向不見得是走到最後的設計, 這是一段不斷嘗試的過程。雖然有提供作業的格式參考,但還是鼓勵大家可以在這堂課自行創造需要的格式,課程並沒有限制大家的方向,如果對課程有疑惑或建議,都能供給課程規劃的參考。

概念原型的發想

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系楊朝陽老師,一開始面對同學便開宗明義的直說如果是一般的設計課在做這樣子的專案,大概是六週一個循環。也就是從使用者調查、概念的發想、CEP/CFP的概念,到最後決定解決方案。六週的時間不見得會有完整的成品,但至少會有個雛形出現。

與一般設計課不同的是,智齡設計是一門全學年的課。這堂課之所以會花這麼多的時間,是因為真實場域面臨到的問題更為複雜多樣。從開學到現在這個階段,同學經歷這麼長一段時間,可能現在大家心裡會有一些疑問,不知道自己在幹嘛、課程要幹嘛?老師要幹嘛?楊老師分享設計領域的同學製作專案時,常被業主或老師的一句話打翻原有的想法,原以為萬無一失的設計產品最後被業主翻桌,可能要從頭摸索起為例,鼓勵同學不要害怕挫折。現在經歷的這些片段都是過程,可能不會直接的對現在的自己有所幫助,等事過境遷才會發現這些片段的意義是什麼。
​

接著,楊老師延續上周對於場域問題的討論,與團隊分享只要能扣住核心,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實有很多選擇,最後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設計結果,但都能解決場域的問題。楊老師戲謔的舉例說明,就好比現在種豆子,但長大了之後收成的卻變成蕃薯。
图片
图片

跨領域合作的核心

現在還是解決方案的萌芽階段,團隊間怎麼合作、怎麼討論決定了之後設計產品的樣貌。楊老師表示:「我們只要很堅定的知道一件事情,這個東西最後都會出來,不管東西前面怎麼的混亂,都還是會出來,但是重要的是東西對你們還有場域是不是有意義的。」
這個意義在於要在團隊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如果在計畫中,沒有自己參與的價值,那後面就很容易會覺得不好玩。楊老師表示他也知道在這個跨領域的合作中,有的人就是比較能發揮,有的人可能比較受限,畢竟大家都還是學生,專業也不是在這堂課養成。「要在團隊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如果沒有,我們要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團隊間有了共同的目標之後,怎麼跟不一樣的人一起工作,楊老師認為這就是跨領域的核心。

設計思考的團隊討論

图片
在楊老師精闢的說明後,接下來便安排團隊進行討論,延續上週的討論,發想解決方案與收斂。

在討論之前,楊老師傳授了他獨特的便利貼討論法。首先在討論時一定要好好善用牆壁立面,利用便利貼做概念的分類與排序。重點在於一便利貼的顏色要鮮豔、好看,這個東西要讓你可以做的久也能看得久。二要用粗筆寫字,寫上去的詞句要夠簡短精煉,一看到就要知道是什麼。如果寫上去的概念,容易讓人有其他的聯想空間,代表概念不夠精煉也不夠好。

 便利貼上的字句可以分為名詞與形容詞。形容詞代表我們覺得這個成果可以做到什麼效果?使用者可以得到怎麼樣的感受?如果想到了要具備什麼,就可以有名詞出現。形容詞和名詞不要用一樣的顏色,黏貼時重要的在高處,不重要的在低處。現在覺得不重要的也不要丟掉,隨時有可能位子會換。
 
楊老師提醒在設計時,常常不小心覺得不重要的旁枝末節會蓋過真正重要的理念。所以這個黏貼的過程就是大家共同決定的過程。就像股東會一樣,你要讓自己的價值參與其中,希望大家都放自己的持股數進去,這是一個開出Standerd(規範)的過程,大家都要有發表,可以參與其中發表意見。不然最後的成品沒有自己的影子,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概念視覺化的階段

图片
從楊老師分享的階段,就開始不斷的提醒後半段視覺化的重要,「智齡設計」課程慢慢的引導大家,將概念文字化後做排序的視覺化、概念的視覺化及成品的視覺化。

​ 
在小組討論到一個段落後,由助教發下一大疊的白紙,讓同學將便利貼的概念畫出來。每一張紙都代表一個點子,在視覺化、實體化的過程中,也可以重新整理立面上的便利貼。老師提醒一直做便利貼概念的發想不是好事,發想不是無止境的,太過度會陷入吹毛求疵中。視覺化時能不能畫的好看不好看不重要,我們盡量把是什麼表達出來。

ME310案例分享

图片
在後續的課程都會以實作討論為主,為讓同學能更清楚課程後段的規劃與大方向。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系王明旭老師深入各組,逐一分享ME310的經典案例,並對各組的狀況舉例說明。
 
王老師解釋,「智齡設計」的進行方式與史丹福ME310創新課程是相同的,並以ME310之前合作過的題目為例。流程同樣都是廠商給同學一個題目,同學進場域觀察後,定義問題並且設計發想。現在的階段就是要定義問題,老師反問學生這幾週最困擾的是什麼?老師覺得其實我們很容易被一開始廠商的題目牽著走,但其實重要的是我們進場域後看了什麼。

 
方向如果對了就能成為設計的開始,後面則根據目標對象的差異而有不同、細微的發展。老師認為不論是之前史丹福ME310的經驗或者是「智齡設計」目前的狀況,同學都很容易被廠商一開始的問題牽著走,而忽略的更重要的事。王老師特別點出同學應該要去思考如何創造something new for them。
因此,下週王老師期待同學能就今天討論的方向,找出五個可以參考的範例,做Benchmarking的研究,參考各種與解決方案相關的案例。


課程訪談

整理/王淨萱
教師訪談
Q:今天的課程,有達到您預期的目標嗎?
A:是OK的,各組對問題都還沒有明確的解答,這也是好事,至少知道問題在哪裡,而不是悶著頭做,到最後是錯的。各組組別都還順利,都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去哪裡?做什麼?現在我們思考的是當學生有下一個目標,我們可以幫助他們什麼?
全聯的團隊,本來有很多疑惑,不知道該怎麼聚焦,當我問他們,除了去全聯觀察、找店內的客人,是否有找其他的長者,實際詢問購物的經驗與需求,是否嘗試理解長者購物回家的路上是否有困難,他們就知道不該只在全聯賣場中找問題,他們就知道自己接下來能探索那些方向?
奧圖碼的兩個團隊,他們現在已經知道有關親子互動的問題,除了從幼稚園出發,還能去哪裡問?問誰?目前他們的目標就是要把場域拉大、問題放大。
最後仁康的團隊,之前會把問題放在醫院管理層面的人力不足困難,我發現他們有把焦點放回長者身上,開始連結長者跟工作人員的關係,而不是在探討醫院的人事問題、薪水多少錢?反倒是現在開始在思考如何幫助氣氛更好,人的抱怨自然就會變少,進階就會降低。

Q:下週期望?
A:
下禮拜希望他們畫一些東西,做一些東西,實作為重,不管對不對,實體化、視覺化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

Q:給同學的建議?
A:
這週有在畫圖的人很少,最難的是奧圖碼,仁康反而容易,全聯找對方向再前進,對全聯的建議,要脫離全聯,去問問身邊的長者,住在電梯大樓的,對住在樓梯旁的老人,蒐集這些資料,也比一再去全聯來得好。

學生回饋

想要找到一個增進親子溝通的媒介,但是對於實際該產出什麼樣的產品,仍沒有確切的想法。
在討論與發想時,像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不知道要往何方。現在有找到一到兩條大路,羅馬的形象也漸漸明確,但路要怎麼走還不是很明朗。.
老人不管環境如何,都會來全聯購物,找不到真的很迫切問題要解決。因此,小組把重心放在滿足廠商的需求上,把提高老人的消費當成專案的主要目標。
有收斂出幾個大方向,但不清楚解決方案該如何呈現。同學們希望讓仁康有像家一樣的歸屬感,可能透過活動來增進互動,或是改變房間的裝飾與擺設

課程資料

1127任務表格.jpg
File Size: 37 kb
File Type: jpg
Download File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