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看見老人的需求 用設計豐富生活/第601期 2016/07/06
面對影響甚大的銀髮浪潮,台灣需要些什麼?台灣的年輕人有該如何因應呢?擺脫傳統對老化的刻板印象,長輩不只是單純接受「照顧」的角色,愈來愈多新創企業及學生團隊,深入觀察台灣長者的需求,以創新思維提出解決方式,企圖用「設計」改變世界。
曾參訪過智齡聯盟的史丹福長壽中心行動部主任——Ken Smith,與長期投入跨領域創新教學、鼓勵學生關注高齡議題的智齡聯盟執行長康仕仲教授,在本次報導中皆對這波銀髮創新浪潮有很深厚的期許。 超高齡在即,為改變做準備 史丹佛長壽中心(Stanford Center on Longevity)行動部主任、曾於去年獲選為全美老化領域前五十大具影響力人物的史密斯(Ken Smith)接受《天下》專訪時表示,他樂見年輕人投入銀髮創新,「老化如同全球化或氣候變遷般,劇烈地改變這個社會;面對這股趨勢,年輕人的未來將大受影響,不能只是被動地等待,而要能意識到社會如何因高齡化而改變,及自己能在高齡化社會中抓取什麼機會。」尤其,老化速度極快的台灣,更迫切需要改變。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再過九年,台灣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例將達二○%,邁入超高齡社會;甚至在二○六○年,該數字將超過四○%並超越日、韓、英、美等國。
數字顯現危機,但也是轉機,「高齡社會是大家的事,透過教育、實作活動喚醒各領域的年輕人理解高齡議題,就更有機會讓他們轉換自己的專業,為高齡環境預備,」長期推動跨校系整合、培育因應超高齡社會人才的台灣大學智活中心智齡研究群主席康仕仲表示。 不過,在當今社會,要設計出符合銀髮族需求的產品或服務,仍有段距離要走。史密斯坦言,「人類的壽命增長來得快且又史無前例,這讓『文化』沒能來得及隨之演進,而所謂的『文化』,指的是政府、學校、健康照護系統,甚至是社會對老化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