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2015成大Paper Bike Challenge
2015//


【綜合心得】讓設計成真

整理/柯巧偉
​

        綜觀這三天的活動,從破冰到逐步完成階段性挑戰,從一無所有到設計、製作,從零碎的紙板打造成車子,Paper Bike Challenge工作坊有許多元素,造就了它的與眾不同。
【活動報導】團結力量大,用紙也能造車

【單元課程一】抓住設計基礎,享受造車樂

【單元課程二】小道具大道理

【學生成果】賞車、試乘、初體驗

【綜合心得】讓設計成真


團隊建立

        來自不同背景、擁有不同專業的成員相聚一堂,從陌生到互信,共同為同一理念奮鬥;讓不同專業的人,能夠理解設計的出發點是基於何種力學結構或是人因工程,在溝通與說服單中建立共識,讓彼此的專業能夠交流、互相學習。
 
        這正是真實世界的情境,真實的問題需要真實的解決方案,面臨問題的過程中,需要借助不同成員的專業知識,在不斷的溝通和剖析下逐漸切入核心問題,然而這當中不僅單純地將知識交換,更需要仔細清楚地將資訊轉碼成對方能理解的說明,也許是語言文字,甚至是實地示範,這都是溝通的一環,在良好的溝通環境下,創建起認知一致、交流無礙的合作模式,運用不同領域專業的優勢,發揮整合力量。

有用的設計

        簡聖芬副教授(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提到:「對藝術來說沒有真正的失敗,設計卻不是如此。」藝術創造出來的是美,是形而上的意會與感知,但是「設計」卻不能如此看待,設計的目的不僅是自娛還要能娛人,是專案導向,要能解決問題並真正被使用,與單純的平面設計有很大不同,從平面創造躍升至實體創造,除了美感外,還需要加入空間、力學、結構、材料等其他知識方法才能創造出實用的設計,所以設計思考的層次提升了,不僅有「設計」,還要考量「使用」及「維護」。這次的工作坊讓成員體會到設計的整個流程,不僅是工程師也是設計師、製造者,更是使用者,所以設計揉合了不同的知識基礎,才能從視覺的「看」,擴大至更多感官的「使用」,並能加以「維護」,延長使用的期限,好的設計能夠貼合使用者的需求,打造美好經驗。

危機處理

        在競賽時,成員必須面對各種意想不到的損傷狀況,要發揮隨機應變的能力作緊急修復。華創車電姚昱丞設計師說:「今天的情景讓我想起F1賽車,比賽中一旦沒油了、輪胎有狀況,便要回去維修,換輪胎只要三秒鐘,那些維修工專門拆換輪胎或是修理東西,而他們都是工程師,擁有流體、空力或引擎專業知識,下了班後繼續訓練換輪胎的技巧,而這些不論是在研究室研發或是做機械設計的人員,都有機會實際到場上,在比賽時遇到任何問題,就要去處理,就和你們現在做的事情一模一樣,只不過規模可能小一點,材料雖然比較簡單但也是有許多特性要去克服。」
 
        這樣高強度、及緊張的狀下,同時也是一個能夠檢視自己過去所學的機會,將知識轉換到產品設計上,當進行維修時,從有限資源及現有技術中,歸納整合出適合的解決方案,隨機應變的能力被開啟,鄭泰昇教授(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說到:「這次的活動,證明了每個人都有創意基因,只要需要被發掘及鍛鍊」。
 
        這也呼應了「有用的設計」是要能經過實際檢驗,一般工作坊也許會創造出作品,但是不會在極端的環境下使用它,而在今日的競賽中,因應車輛的損傷不斷推出新的版本,成員推出作品,發現不符需求再親手摧毀重製,每個人積極快速的找出解決方案,設計師就是在實際的使用情況中,才能真正理解到設計的不完善之處,最好的設計不是一開始就能想好的,而是面臨不同情境,經過不斷的調整克服問題而成。


認真玩樂

​        儘管整場活動在非常歡樂的氣氛下進行,但是背後對應的是同樣嚴謹的態度。成員以嚴肅的心態去設計、遊戲、競賽,有許多的嘗試、有許多的失敗,但是也學習很多,最重要的是透過手作及比賽,讓團員緊密連結,與團隊共存共榮。李榮顯教授(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系)說:「想想這次的活動帶給你甚麼感動,人的互動當中又學到甚麼,而活動並不是到此就結束,當未來投身職場後,有了各種經驗的鍛鍊,可以再思考,假設重新一次這樣的活動,會去如何設計、如何溝通。」
 
        同學透過這次工作坊,有了全新的學習震撼,各種設計思考的方法,例如有系統的尋找設計需求以及設計功能原型製作的方式,並且透過實際競賽,可以看出每個設計的關鍵決定以及相依性,從原本的直覺思考轉變成有目的及策略性的功能藍圖,拓展設計的思考層面。

結語

        最重要的,每位成員都樂在其中,從無拘束的發想,收斂成有目的性的設計,在緊湊的節奏中,從團隊中獲得力量,不論是能力互補、不同角度的切入觀點以及眾志成城的精神,都讓成員對於團隊有高度的信任及向心力。這三天活動,不僅付出高勞力,也獲得高成就感,原先覺得不可能的任務,在助教群的穿針引線,以及課程導引下,能夠不放棄地向目標推進,最終完成作品,儘管在嘗試錯誤中不太順利,但每位成員都從「失敗」這個課題上,成功獲得了學習樂趣及人生經驗。
  
图片
图片
图片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