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使用者調查與溝通

  • 授課教師:劉英傑助理教授
  • 開課學校: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課程特色

Q1:這門課會教授哪些專業知識與技能?它們有趣的地方在哪裡?

  1. 這門課程教授了對使用者進行場域觀察後,分享體驗使用者之甘與苦;將使用者之負面感受與不便處轉換為設計需求,學生可以學到包容式設計(inclusive design)流程的核心專業知識,包括以下:
  • 發展利害關係人地圖(Create Stakeholder Map)
  • 進行使用者觀察(Conduct Observation)
  • 產出人物誌(Generate Personas)
  • 描述使用者情境故事(Describe User Scenario)
  • 發展故事板(Develop Storyboard)
  • 定義核心需求清單(Define Need List)
    2.  本課程以實際的案例為出發點,在實作與跨領域的合作團隊下進行,降低理論性單向教授的內容,使得課程充滿了體驗、互動、討論與實作

Q2:課程規劃如何做安排(一學期中講述、場域觀察、討論、實作部分比例如何安排)?期末成果內容為何(模擬實作、書面報告或其他)?以及作此安排的目的、想法脈絡為何?    

  1. 本課程在專題實作與跨領域的合作團隊下進行專題,學期結束前各組提出問題解決方案的初稿與專案過程的說明(以簡報及書面報告為主) ,從觀察體驗高齡者到創意思考再到專案的實作。
  2. 每一方法或技術之教授,將以實例說明、方法介紹與實務演練為主,最後將分組完成專題的形式,將引導學生針對特定產品開發的主題,能於各發展階段選用適當的方法或技術,來強化對使用者的溝通與瞭解。

Q3:這門課是否有跨領域合作?    

本學期初特地邀請物理治療系老師前來授課,幫助學生探索高齡者在生活上時常面臨的問題。

教學方法

Q1:這門課程的授課方式如何進行?(知識講述、體驗設計、外請講員、助教角色、設備器材支援….等如何在課堂上操作)安排目的為何?    

本課程設計的教學方式為體驗式教學,強調的是「做中學」。本計畫課程設計讓學員從瞭解核心的使用者溝通之方法後,即進行實際訪視並以開發高齡者需求之小型App為方向,讓學員在實際完成整個開發專案的過程中,學習課程所要傳授的技巧。 課程細節包括要求各專案分組利用設計思考的方法,先以企業目標驅動(Business Driver)為出發,從社會、經濟及技術面等各種面向去考量專案所要達成的目標為何,再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思考,分析相關的利害關係人。接著,將以人物誌(Personas)為核心,要求學員考思使用者喜好,此外,以使用者日常活動(Customer Journey)的角度出發,以模擬使用者日常使用情境的方式,想像設計解決方案是如何被使用,最後再利用Body Storming的方式,要求學員實際的推演未來設計解決之實際應用,其主要目的是再次確認設計方案是否能真正解決使用者的核心需求。

Q2:如何引導學生思考?是否有安排活動或借用其他資源引導之?

以簡易生動活潑的方式,來介紹新知,並以實際演驗的方式來體會新知,再以討論與補充說明來加強學生對新知的理解。

Q3:教學過程中普遍遇到的挑戰是?如何因應及調整?

  1. 依據真實的使用者訪談中, 找出創新設計結合高齡議題,是個新的嘗試, 需要提早規劃與準備 。
  2. 除了思維上的改變外,教學方法更是一大突破。像是:體驗學習、從做中學。
  3. 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內並考量不同專業領域背景的差異。開發簡易的快速芻型(fast prototyping)工具來輔助設計概念的發展與呈現也很重要。

Q4:在課堂與學生的互動中,同學對哪些項目很投入?對哪些項目比較疏忽?老師有何建議?是否有印象深刻的案例?

學生對實際訪談、對問題的解決方案的提出很投人,對於所提之設計方案的合理性、廣度與深度略有不足。應從持績的探索與學習來克服障礙。

智齡聯盟介入成效    

 Q1:智齡聯盟介入後,帶來哪些影響?未來期望與成果?

  1. 台灣企業目前需要創新、快速、及使用者經驗等跨領域人才的訓練的需求,需要發展新的訓練課程,才能培訓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
  2. 一般而言課程通常偏重理論教學,以考試為目的,較不會提供實作課程。另外一方面,以工作室(workshop)為導向的創意課程,強調在如何從各種角度產生新的創意,然而產品的發展不是僅有速度,有彈性且快速開發的產品(或服務) 。如果沒有以使用者導向的思考,產品的功能若無法更貼切使用者生活,很難於多競爭的產品市場下生存,更不用說如何獲利。
  3. 此外,受不同訓練的人在合作過程中,因為背景不同,所產生的衝突仍然會存在,為了解決這樣的衝突,越來越多的企業要求員工必須具備跨領域的能力,為了滿足企業的需求,因此有必要開始設計新跨領域課程,協助整合專案管理、使用者經驗及設計思考,最終能成功的開發新產品,將企業導向成功之路。

Q2:針對本課程,可以培養學生哪些額外的能力?

  1. 以一套有系統之觀察體驗的方法與使用者溝通。
  2. 運用設計思考流程於創新高齡者之服務設計。

期待與建議

Q1: 對本課程想達到的理想與期待為何?

  1. 運用設計思考流程於創新高齡者之服務設計。
  2. 能夠發展適切(just enough)與及時(just in time)的好設計。
  3. 在考慮使用者、企業及技術等因素下,發展產品開發。

Q2:對學生修這門課有何建議?    

  1. 從實際的觀驗與體驗來找尋核心的設計需求。
  2. 以創新思維來發展設計。
  3. 利用輔助工具快速的發展芻型產品並邀請使用者參與設計的評估。
  4. 以持續的熱情反覆精進芻型產品。
回課程頁
回介紹頁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