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T型人才工作坊中,助教功能能否完全發揮,關係到學員的學習成效!成熟的助教,不僅能提振學習氣氛、並能陪伴、協助跨領域小組經歷精彩的討論過程與完整的合作成果。而成熟的助教,該具備哪些能力?(整理/林語彤 2014.03.08)
助教很重要
T型人才工作坊是個跨專業領域、甚至跨世代的交流學習平台,幫助學員透過多面向的觀察體驗去「發現」高齡者面臨的問題,再藉由設計思考去「解決」這些難題,增進高齡者的福祉。
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此一過程,學員得以了解不同領域的思考方式,並嘗試溝通合作。然而,討論過程難免會有停滯不前,甚至意見衝突的時候,此時,就是助教功力發揮作用的時刻。好的助教能夠輔助老師,有效地將教學要點落實在團隊中,幫助學員確立正確的高齡知識,以及設計思考的觀念;更重要的是,助教在不同專業與不同年齡組成的團隊中,有緩頰、凝聚氣氛的作用,在必要時刻,也能適時引導學員,誘發學員的靈感與創意。因此,T型人才工作坊學員學習的成效如何,助教是極關鍵的角色。 助教的三把刷子
要培養成熟的T型人才助教,需從三大能力訓練起:老化體驗與了解、跨領域設計思考能力、團隊經營與氣氛掌握。
第一把刷子:老化體驗 T型人才工作坊旨在培養學員,透過觀察體驗去「發現」高齡者面臨的問題,再藉由設計思考來「解決」難題,增進高齡者福祉。該如何「觀察體驗」?智齡聯盟安排「老化體驗」課程,讓儲備助教對高齡者生、心理的侷限與焦慮能感同身受,進而能輔佐學員有效挖掘高齡者的真正需求。 老化體驗進行的體驗項目有:
第二把刷子:跨領域設計思考能力 什麼是「設計思考」?簡言之,「設計思考」就是「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過程。助教必須先學習設計思考法,才能在腦力激盪過程中,引導小組學員進行發想與討論。
有個小實驗可檢視自己的觀察力:拿一張紙、一枝筆,憑空畫下最近很火紅的貓熊。完成 後,再搜尋貓熊圖片,比對真實的貓熊與信手塗鴉之間的差距。如果相似度極高,代表有敏 銳的觀察力;如果相差十萬八千里,也得到一次深刻省思的機會,就是「我所知道的,與我 所能表達的」何以差距那麼大?其中就差在觀察的周詳程度。 可喜的是,觀察力並非天生註定,經由不斷練習,能力是可以培養的,甚至精益求精,愈加 敏銳。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仔細觀察捷運、公車上的乘客,試著在腦中整理自己的觀 察,並「推論」自己觀察後的結果與詮釋。或者,也可以用團體方式來加強觀察力。例如, 幾個人同時看一張圖片,並輪流說出自己的觀察,從這些觀察中,得到什麼推論結果?詮釋 為何?以此方法推及高齡議題,可以有效的洞察高齡者的需求。
在跨領域溝通的過程中,只需要了解合作對象的專業,並不需要精通。再者,要儘量了解對 方的考量,不要為了堅持僵持不下,而忽略了別人的想法。綜上所述,跨領域合作的要訣就 是「彼此體諒、彼此理解」。一開始,也許會有困難,但如果能敞開心,試著去理解,溝通 就成立了!
在此練習中,先是利用觀察,假想派對主角的喜好與感官感受,接著溝通,收斂不同成員的想法。這也是T型人才工作坊小組討論與合作的基本模式,先利用觀察探索高齡者的潛在需求,並天馬行空地想像任何的「可行解法」,最後收斂想法,精粹出最佳解決方案。 第三把刷子:團隊經營與氣氛掌握 T型人才工作坊的助教,在帶領團隊進行腦力激盪時,團隊經營與氣氛掌握,是至要關鍵。
例如,發給學員一人一張紙,對折成四格,並依序在格子內寫下「姓名」、「平常最喜歡做的事情」、「最害怕的東西」、「未來一年欲達成的目標」。完成後,學員們再按照順序與大家分享自己寫下的東西,並接受其他學員的提問,讓學員們更了解彼此,而不僅是記憶姓名。 另一個可以參考的活動是「我畫你臉」。每位學員在紙上畫下隔壁學員的臉,目的不是畫得像,而是給學員機會觀察彼此的臉。完成畫作後,學員必須拿剪刀分別剪下畫作中的眉毛、眼睛、鼻子與嘴巴,並依照自己對畫作中人物的了解,重新拼湊他的臉。例如,透過先前的自我介紹,他是非常溫柔有愛心的人,所以在重新拼湊的過程中,也許會貼上八字眉讓他更慈眉善目。這個活動的目的是讓學員彼此觀察,並得到自我介紹後的回饋。 破冰活動百百種,重要的不是遊戲「好不好玩」,而是「能不能增進互動」,甚至「引發爆笑」,這些做法有助於營造開放的討論氣氛。
在討論過程中,助教要鼓勵學員高密度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不需考慮實際操作面的侷限,反而要攫住任何一閃而過的靈感,豐富團隊的「點子資料庫」。一開始,學員或許會不習慣短時間內,高強度的腦力激盪,顯得畏縮甚至是放空,這時助教就要擔起帶頭發想的責任,先提出幾個討論的大方向,激活學員間的討論氣氛。 當學員討論漸入佳境後,助教的任務即是確保意見交換的過程和平順暢,具體的作法是適當地提醒學員「溫和地評價他人的建議」,或者當眾人獨排某一位學員的提議時,助教可以正面肯定該位學員的提議,讓氛圍回歸平衡。「溫和地評價他人的建議」,是維持團隊合作的關鍵,因為緩一點、溫和一點地對他人的建議,提出自己看法,可降低提案者的緊張與害怕感,鼓勵學員踴躍分享創意,確保溝通流暢。 四大原則的末項——容許搭便車,是讓發想源源不絕的訣竅。在聆聽他人的點子後,會容易迸新的想法,這就是「搭便車效應」。在討論過程中,助教要鼓勵學員妥善、踴躍地「搭便車」,也就是借用、刪減或增加他人的想法,成為新的提案!不需要一定要從無到有。這時,助教可鼓勵學員,在跨領域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更需要「每個人」拼湊組成最佳想法,所以,勇敢地搭便車吧! 助教,是學習促進者
助教與學員雖然都是學生,但其最大不同,在於助教必須比學員「早一步」掌握情況,「早一步」具備所有T型人才工作坊會運用到的能力,包括對高齡者的認識、跨領域設計思考的能力以及團隊氣氛的經營。因此,智齡聯盟也鼓勵學員在體驗過工作坊的學習後,也能投身助教工作,嘗試截然不同的學習體驗!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臺灣教育環境下的助教偏向“assistant”,教授傾向把學生的產出成果,視為助教的責任,這使得助教相當程度地介入學生實作的過程,學生實際學習的成果反而受漠視;但T型人才工作坊的助教是從旁協助的學習促進者“facilitator”,助教應該扮演「引導卻不干預」的角色,讓學員自己主導團隊方向,有學習的主導權,這是T型人才工作坊對於助教的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