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通識教育發展的經驗
|
|
前言:
通識課程該怎麼設計?如何讓學生了解其重要性?邱佳慧老師以懷著衝突的心境分享著她的心路歷程,未能如願成為專業歷史教師的遺憾,跟期望成就通識教育的滿足,是許多踏入通識教育的教師們最大的課題。其實,從事通識教育是個插曲,卻讓他從中找到個人生涯發展與自我認同的方向,更體會到通識教育課程對於學生、學校甚至是社會的重要性。不過,通識教育的成功並非一人能及。邱佳慧老師以「UP TO DOWN」,「DOWN TO UP」與「FOR YOU FOR THEM」三大面向來提醒學校應對通識教育者的重視與鼓勵;通識教育者則該對自我角色有所反思與提醒;並分享課程實際操作的經驗,協助建立教師與學生間良好的互動模式。(撰稿/林怡廷 2012.01.11 )
通識課程該怎麼設計?如何讓學生了解其重要性?邱佳慧老師以懷著衝突的心境分享著她的心路歷程,未能如願成為專業歷史教師的遺憾,跟期望成就通識教育的滿足,是許多踏入通識教育的教師們最大的課題。其實,從事通識教育是個插曲,卻讓他從中找到個人生涯發展與自我認同的方向,更體會到通識教育課程對於學生、學校甚至是社會的重要性。不過,通識教育的成功並非一人能及。邱佳慧老師以「UP TO DOWN」,「DOWN TO UP」與「FOR YOU FOR THEM」三大面向來提醒學校應對通識教育者的重視與鼓勵;通識教育者則該對自我角色有所反思與提醒;並分享課程實際操作的經驗,協助建立教師與學生間良好的互動模式。(撰稿/林怡廷 2012.01.11 )
通識教育,是繼續向前的動力過去,歷史學科的職缺並不多,因情勢所趨,自2001年有機會擔任通識教育老師。雖然,未能如願往歷史專業學科發展,但在過程中卻深刻體認,教授通識課程比教授專業課程更具挑戰,而且成就感相對較大,對個人生涯發展與自我成就認同,甚至不比專業課程來得低。進入北醫至今,仍抱持著感恩的心努力教學。
UP TO DOWN 學校對通識教育者的鼓勵 若單純只有熱情,熱情會削減、會疲乏,因此學校或是上級單位對通識教育者的鼓勵,顯得相當重要。作為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教師,學校給予許多尊重,同時在中心主任帶領下,教師們透過社群等各種模式進行自我要求,同步追求樹立自我的尊嚴。在北醫,通識教育教師並非二等公民,其重要性並不亞於專業課程教師,畢竟缺了人文倫理,醫學院學生只怕會成為白色巨塔中的怪獸而已。 此外,透過教師社群的運作,讓老師們可以在校內彼此分享,或甚至將校外教學聯盟的經驗置入社群中,進行跨校、跨領域的整合。學校的通識教育中心更可以鼓勵老師申請各級計畫,不一定僅限於課程,也可以是課程結合教學的研究計畫。 教育部、學校或是其他教學聯盟還可以擬定各種配套獎勵機制,如:法規或獎勵金等。透過提出這樣的概念,是要讓教育部、學校或是其他教學聯盟思索該用什麼樣的誘因吸引或留住老師投身此領域。 DOWN TO UP 通識教育者的反思與提醒 身為通識教育老師,該如何自我提升?最核心的部分,在於自我認同,那便是認同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其實部分老師「在通識,罵通識」,我想這是對自我存在的搖擺。 除了自我認同外,在通識教育上的長久之計,是結合教學與研究。其實,這也是一種生存之道,因為一個人的時間相對有限,若能將兩者結合,提醒自己回到定位,才能事半功倍。 教育部有各種課程、人才培育或研究計畫,因此建議通識教育老師可以積極投入。不過,需要謹慎留意的是,並不隨波逐流,而是要思索「課程屬性」與「學術內涵傳遞」的關聯性,藉此找出適合的投件領域。 FOR YOU FOR THEM 良好的教學效果從「心」開始
這對通識教育的老師來說,壓力相對較大,因此我建議老師可以使用各式教學表單,不僅可以留下方便使用的教材包,還能不斷修正自己的資料與操作。我們常在課堂中要求學生觀察,但是許多老師都忘了觀察學生的需求、學習狀態等,因此,透過表單可以檢視自我的觀察,並發展出適合不同學系、不同班 級的客制化表單。
課堂經驗分享,老師與學生的成長 此次在課程設計上,分享兩門課程–一為通識課程「史記與歷史人物評析」,一則為專業服務學習課程「社區志工」。 史記與歷史人物評析:讓知識走出書本,走出教室
一開始,學生覺得幫市場人物宣傳既困難又丟臉,「我要做醫生耶,叫我來做這些」。漸漸地他們放開心胸,並學習到「面對不同社會層級該以何種態度面對」的精神。
接著,學校提出向病童說故事的服務需求。因為身體的病痛,病童常常只能吊著點滴,躺在床上靜靜聽故事,反應不同於一般孩子,這對學生而言又是另一挑戰。不過在「走出教室,走進社區、走進社會」的過程中,學生有機會進行接觸、嘗試與訓練,否則單就醫學教育沉重的上課、考試、實習操作,可能 沒有時間、空間讓他們可以接觸不同層面的課程體會。
社區志工:服務學習,從經驗教育出發 在接任服務學習中心主任後,觀察到服務學習一直重視「服務精神」與「服務對象的滿意度」,可是總常忘記,服務學習之所以應用於大學教育,最基礎的根源是由「經驗教育」出發。既然是「經驗教育」,那麼便有一個「服務科學」的流程必須檢視,如果同時能有具象化的成果產出,更是外加的價值。
曾有一組同學問老人:「阿伯,你早上吃什麼?」,阿伯回答「蛤?!」同學再三詢問,阿伯還是聽不懂。後來,另一位同學一問,阿伯便答:「吃饅頭和三明治啦!」他們把上述內容打成逐字稿後與教師群進行討論,究竟為什麼前後同學的詢問會有不同的結果呢?答案是後者學生家中有年長長輩,知道他們對某個頻率範圍內的聲音可以清楚聽見,因此將方法運用在阿伯身上。在此可以發現,人文學科的進入不僅對專業學科具有加分作用,對學生在觀察面上也有所幫助。
通識教育,學校、教師、學生缺一不可 對聯盟來說,應該思考如何讓教師投入,並讓教學成為教師自發性的努力,才能可長可久;對於參與教師而言,則應該思考如何讓學生投入,並讓學習成效可被評估或具象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