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參與通識教育發展的經驗


活動日期
活動地點

主講人

2012/01/11
輔仁大學

邱佳慧助理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前言: 
通識課程該怎麼設計?如何讓學生了解其重要性?邱佳慧老師以懷著衝突的心境分享著她的心路歷程,未能如願成為專業歷史教師的遺憾,跟期望成就通識教育的滿足,是許多踏入通識教育的教師們最大的課題。其實,從事通識教育是個插曲,卻讓他從中找到個人生涯發展與自我認同的方向,更體會到通識教育課程對於學生、學校甚至是社會的重要性。不過,通識教育的成功並非一人能及。邱佳慧老師以「UP TO DOWN」,「DOWN TO UP」與「FOR YOU FOR THEM」三大面向來提醒學校應對通識教育者的重視與鼓勵;通識教育者則該對自我角色有所反思與提醒;並分享課程實際操作的經驗,協助建立教師與學生間良好的互動模式。(撰稿/林怡廷  2012.01.11 )

通識教育,是繼續向前的動力過去,歷史學科的職缺並不多,因情勢所趨,自2001年有機會擔任通識教育老師。雖然,未能如願往歷史專業學科發展,但在過程中卻深刻體認,教授通識課程比教授專業課程更具挑戰,而且成就感相對較大,對個人生涯發展與自我成就認同,甚至不比專業課程來得低。進入北醫至今,仍抱持著感恩的心努力教學。

UP TO DOWN 學校對通識教育者的鼓勵
若單純只有熱情,熱情會削減、會疲乏,因此學校或是上級單位對通識教育者的鼓勵,顯得相當重要。作為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教師,學校給予許多尊重,同時在中心主任帶領下,教師們透過社群等各種模式進行自我要求,同步追求樹立自我的尊嚴。在北醫,通識教育教師並非二等公民,其重要性並不亞於專業課程教師,畢竟缺了人文倫理,醫學院學生只怕會成為白色巨塔中的怪獸而已。
此外,透過教師社群的運作,讓老師們可以在校內彼此分享,或甚至將校外教學聯盟的經驗置入社群中,進行跨校、跨領域的整合。學校的通識教育中心更可以鼓勵老師申請各級計畫,不一定僅限於課程,也可以是課程結合教學的研究計畫。
教育部、學校或是其他教學聯盟還可以擬定各種配套獎勵機制,如:法規或獎勵金等。透過提出這樣的概念,是要讓教育部、學校或是其他教學聯盟思索該用什麼樣的誘因吸引或留住老師投身此領域。

DOWN TO UP 通識教育者的反思與提醒
身為通識教育老師,該如何自我提升?最核心的部分,在於自我認同,那便是認同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其實部分老師「在通識,罵通識」,我想這是對自我存在的搖擺。
除了自我認同外,在通識教育上的長久之計,是結合教學與研究。其實,這也是一種生存之道,因為一個人的時間相對有限,若能將兩者結合,提醒自己回到定位,才能事半功倍。
教育部有各種課程、人才培育或研究計畫,因此建議通識教育老師可以積極投入。不過,需要謹慎留意的是,並不隨波逐流,而是要思索「課程屬性」與「學術內涵傳遞」的關聯性,藉此找出適合的投件領域。

FOR YOU FOR THEM  良好的教學效果從「心」開始
  • 落實課程內涵
從課程實際操作上而言,因為醫學院學生的專業教育相對吃重,在這情況下,如何讓學生覺得通識教育好、有價值,並願意花時間學習?其實,最主要的核心便是落實課程內涵,讓學生了解通識課程與生活有密切的關連性。不過,這並不表示通識課程就是通俗化,而是在過程中,讓學生在學術上有所成長,並在可接受的範圍內與「全人」結合,也就是讓他們知道:少了通識這塊,人的完整性的存在就很可能有所缺憾。這對通識教育而言,是個極大的挑戰,不過正因為上下一心的努力:學校的支持,長官的肯定,教師群的投入,讓北醫在通識教育上有不錯的亮點。
  •  善用各式表單
我曾聽一位老師說過:「教通識教育其實就像在海灘堆沙堡,原本很美很美,可是下課後鐘聲一打,就像海水一來,沙堡都倒了。」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比喻呢?因為通識教育不像專業科目有很多可以考試的項目,其發芽常是學生在一、兩個學期後,或甚至在進到社會後,才發覺通識的重要性。
這對通識教育的老師來說,壓力相對較大,因此我建議老師可以使用各式教學表單,不僅可以留下方便使用的教材包,還能不斷修正自己的資料與操作。我們常在課堂中要求學生觀察,但是許多老師都忘了觀察學生的需求、學習狀態等,因此,透過表單可以檢視自我的觀察,並發展出適合不同學系、不同班 級的客制化表單。
  •  應用不同的教學法
在課程教學上,可以試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小組討論、敘事醫學或是敘事書寫等,找出合乎課程的教學方式。同時,可以多多觀摩、參考、分享,或是參與相關聯盟活動,與其他老師相互交流,相信這都會對老師們的教學法或在教學的實務操作上有所幫助。最後,不論是哪一種課程,都要從生活經驗入 手,即便是上歷史課也要走出教室。

課堂經驗分享,老師與學生的成長
此次在課程設計上,分享兩門課程–一為通識課程「史記與歷史人物評析」,一則為專業服務學習課程「社區志工」。

史記與歷史人物評析
:讓知識走出書本,走出教室
  • 課程規劃,由觀察學生需求開始
在課程規劃上,雖然是一學期的課程,但是課程內涵上會做足三學期內容。其實這是觀察學生需求後進行的課程規劃,學生曾告訴我:「這堂課還不錯,修了這學期的課後還想修下學期的課,即便沒有學分也想旁聽。」因此,我朝著三學期的課程規劃前進著。
  • 走進社區,小人物更是學習的榜樣
臺北醫學大學位於熱鬧的信義區吳興街上,這裡有各樣攤販,因此曾要求學生仿效司馬遷撰寫史記筆法幫吳興街的市場人物做列傳。主要目的是希望學生進入白色巨塔前,先打上「預防針」,讓他們知道其實每個市場人物都有學生應該學習的地方或精神,像是他為什麼在此擺攤?他的人生哲學又為何?透過訪問深入了解,並在列傳完成後,將各組資料彙整製成宣傳單,幫市場人物宣傳。
一開始,學生覺得幫市場人物宣傳既困難又丟臉,「我要做醫生耶,叫我來做這些」。漸漸地他們放開心胸,並學習到「面對不同社會層級該以何種態度面對」的精神。
  •  走進社會,讓知識活出意義
這堂課後來進展到不同方向。我們與新移民基金會合作,於每週六下午在台灣圖書館運用故事屋,向第二代新移民之子說故事,以強化他們對家庭倫理的概念。說故事看似簡單,但學生必須將史記故事轉化為小朋友聽得懂的方式進行。
接著,學校提出向病童說故事的服務需求。因為身體的病痛,病童常常只能吊著點滴,躺在床上靜靜聽故事,反應不同於一般孩子,這對學生而言又是另一挑戰。不過在「走出教室,走進社區、走進社會」的過程中,學生有機會進行接觸、嘗試與訓練,否則單就醫學教育沉重的上課、考試、實習操作,可能 沒有時間、空間讓他們可以接觸不同層面的課程體會。
  •  反思日誌,激盪出更多火花
反思日誌是學校重要的作業型態,是通識中心主任規畫用以提升學生思考的重點項目之一,讓學生進行自我檢視,不只訓練對課程上的觀察力,還可以藉此激發學生對於課堂之識的認知或感受。「老師在這堂課講了什麼?」、「對哪個本周人物最有印象?為什麼?」,醫學院學生常以條列式進行表單填寫,但是缺乏思想上的聯貫性與論述邏輯;相對地,部分學生會以塊狀文章表述,將課堂體驗、老師與同學的表情、動作與反應寫得栩栩如生,這是觀察能力與表述能力 極佳的表現,因此會在下次課堂上與同學分享,讓學生們相互學習。

社區志工:服務學習,從經驗教育出發
在接任服務學習中心主任後,觀察到服務學習一直重視「服務精神」與「服務對象的滿意度」,可是總常忘記,服務學習之所以應用於大學教育,最基礎的根源是由「經驗教育」出發。既然是「經驗教育」,那麼便有一個「服務科學」的流程必須檢視,如果同時能有具象化的成果產出,更是外加的價值。
  •  讓陪伴不只是陪伴
「社區志工」的課程設計以兩位同學為一組,陪伴信義區獨居老人12至40小時,回來後將其所見所聞所言,打成逐字稿。為何要進行逐字稿呢?我舉個例子。
曾有一組同學問老人:「阿伯,你早上吃什麼?」,阿伯回答「蛤?!」同學再三詢問,阿伯還是聽不懂。後來,另一位同學一問,阿伯便答:「吃饅頭和三明治啦!」他們把上述內容打成逐字稿後與教師群進行討論,究竟為什麼前後同學的詢問會有不同的結果呢?答案是後者學生家中有年長長輩,知道他們對某個頻率範圍內的聲音可以清楚聽見,因此將方法運用在阿伯身上。在此可以發現,人文學科的進入不僅對專業學科具有加分作用,對學生在觀察面上也有所幫助。
  •  服務的本質,由觀察開始
另一位阿伯外出攜帶環保筷時,常會忘記帶回來,因此這組同學替他設計一套筷子組,筷子尾端有個蜂鳴器以及按鈕,用餐時指頭會按住按鈕,以故蜂鳴器不會作響,一旦筷子離用餐者的手超過兩分鐘,就會產生鳴叫。換言之,提醒長者在結帳時,別忘了要收筷子。後來工業設計系的老師給予該組頗高評價,他認為學生從觀察出發,設計了使用者需要的東西,是一種設計最佳的出發。

通識教育,學校、教師、學生缺一不可
對聯盟來說,應該思考如何讓教師投入,並讓教學成為教師自發性的努力,才能可長可久;對於參與教師而言,則應該思考如何讓學生投入,並讓學習成效可被評估或具象化。

图片
邱佳慧助理教授
图片
邱佳慧深刻體認,教授通識課程比教授專業課程更具挑戰,而且成就感相對較大,對個人生涯發展與自我成就認同,甚至不比專業課程來得低。
图片
除了自我認同外,在通識教育的長久之計,是結合教學與研究。若能將兩者結合,提醒自己回到定位,才能事半功倍。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