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報導] 智慧生活平台預約未來 <<《國際商情雙周刊》395期,64~65頁/2014.06.25>>
約十年前,臺灣的ICT產業萎縮,利潤變少,亟待找尋新的產業,當時國科會(現科技部)有個概念,希望結合ICT產業和生活條件、環境,和人文素養,加值臺灣的產品、推廣智慧生活。越做越發現,它是非常跨領域的,因為有人、生活、智慧和科技。
因橫跨許多不同領域,2008年科技部為整合智慧生活,設立三個大型整合中心,其中一個就是國立臺灣大學智慧生活科技整合與創新研究中心(簡稱臺大智活)。營運至今,科技部的專案計畫已結束,但臺大智活仍持續運作,成立多個研究社群;其中「智齡研究群」以研發適用於長者的福祉產品和科技為宗旨。 統合產官學研 培育跨領域人才
臺大智活朝兩大方向進行:一是「更方便的生活」,以使用者經驗為導向,進行服務創新研究,這
部分臺大智活與中華電信、7-11等廠商交流合作;另一則是「更安全、健康的生活」,以高齡社會為主,這部分推展較困難,因為產業才剛開始,大家還在觀察中。 智齡研究群有四個重點,一個是「推廣」老人福祉(Promotion),另一個是研發相關產品(Product),還有培育人才(People)及製作平台(Platform)。 臺大智活智齡研究群召集人、臺大土木系的副教授康仕仲說,因為很多領域都涉及老人相關業務,其實較缺乏一個大家可以對話的平台,所以整合產、官、學、研等資源的角色很重要。 打破系所界線 加強與國外交流
康仕仲說明,智齡研究群原先著重研究,並發展一些產品,如睡眠產品、老人照護和一些服務,產品上目前已發展出Touch Game、今天吃什麼等iPad遊戲,可免費下載。Touch Game專門設計給長者,所以速度很慢,透過互動式介面及圖像模擬(如打蚊子、抓錢等遊戲),訓練長輩雙手的反應,也加強手眼協調能力。
其實不少研發結果都有商機,但由於是在學校,尤其在臺灣,是很少真正產出販賣的。康仕仲說,他們真的很努力做,也曾辦商展會,但媒合率不佳,「如果告訴業界,這個產品比較好,不要賣你原來那個,這不太行,因為他們有原來的通路和上下游。」康仕仲指出,比較可能的模式是當業界的顧問,替他們想一些事情。 康仕仲後來發覺,這樣的作法都是「點狀」耕耘,拓展速度太慢,應該要教育年輕學生未來到專業領域裡,要有融入高齡的思維,並可以跟別的領域溝通,共同創造出適合高齡族群的產品或服務。臺大智活希望在大學時,就慢慢融化系所的邊界,因此承接教育部專案智齡聯盟,發展T型人才工作坊的創新教學模式,讓跨校系的師生能在同一個課堂中共同學習。此 外,芬蘭、日本在發展老人福祉上比臺灣要先進,臺大智活也不定期與他們交流經驗。更多豐富的專案、研究成果、課程與活動,都可上智齡聯盟網站(http://t-edu.tw)了解,多多關心長者 的議題,還有即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20%」的臺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