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老化行動研究──建置生活實體實驗室
前言
臺灣到2018年時,65歲以上人口將高達19.7%,屆時是否預備好足夠的照護人力與適合環境,讓老人家不受老化情況所限,可以更方便、自在地生活?對老人家來說,最舒適自在的生活空間,就是原本的生活環境。因此,在當地若能結合健康專業與社區支持、建立起社區互助支持體系、並向民眾宣導社區意識、建構社區化長期照護體系,讓社區老人有尊嚴的生活與自在的行動能力,將是最符合人性需求的做法。但該怎麼達成?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蔡篤堅教授帶領一群醫學系學生,實際進入社區生活實體實驗室進行觀察與研究。(整理/王柔蘋 撰文/陳淑英)
這門課很特別
「在地老化行動研究~建置實體實驗室」的授課內容究竟是什麼?對初次接觸老人議題的同學來說,一時捉摸不清,它到底適合歸類到哪門醫學專科?或者它是醫學領域裡另一個研究山頭?廖健仰同學提到,「一開始對這堂課的概念有點模糊,因不太瞭解『在地老化』的涵義是什麼意思?但上過課之後,已稍能明白其中內涵。」徐千富同學也說:「這門課是跟著同學來選的,一開始並沒仔細看課程內容,對於這堂課的內容不是很瞭解。」
這門課要帶給同學的專業訓練與能力是什麼?授課老師蔡篤堅教授說:「這門課,其實是進階課程,因學生是正式醫學生,而非醫預科。他們已進入基礎醫學領域,具備專業基礎醫學邏輯訓練與推理能力。希望他們藉其推理能力,能夠留下與社會互動的痕跡,這是第一個教學目標。第二個目標是,我們希望這些已經接受過專業課程訓練的學生,能夠維持全人的關照,知道自己在專業分工中,僅能扮演其中一個或部分角色。第三個目的是,除了帶動他們對於專業的反思之外,也能夠看到別人的生活與能力,作為跨專業領域共同合作的基礎。」 跨領域T型人才課程的訓練 為了幫助這群將來的醫生們,能了解不同的專業領域、並學習與其他領域的人合作,蔡篤堅要學生們報名參加智齡聯盟設計的T型人才跨領域工作坊課程。每位同學都可選擇不同主題參加,再回到課堂上報告心得並提出檢討。 因T型人才工作坊焦點圍繞在年長者身上,透過工作坊安排的老化體驗,讓同學對老化有更深切的體會。有同學提到,「更有同理心來為長者設想,不只是依靠老化的想象力。」徐千富以設計東西為例,說:「最初,原本以為老人家用了我們構想的產品一定會很滿意,但事實並非如此,原本的構想並不符合長者需求,也許我們不夠瞭解長者。」也有同學分享:「討論過程中,很容易忽略老人家真正的需求,只是為了製作而製作,而陷入迷思。」因此,T型人才工作坊藉由對老人實際拍攝的影片,幫助同學作更細緻的觀察。 蔡篤堅教授要同學參加T型人才工作坊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同學能與他校、他系同學作跨領域合作與學習。學生回應說:「在跨領域合作中,誰扮演領導者?我們這組有位學姊很有想法,整組幾乎跟著她的想法走。但這次主題較專業,我們雖是跨領域的團隊,卻無人擅長這次的領域,蠻需要協助。」跨領域小組在討論過程中,的確會擦出不一樣的火花,比如,當工程背景同學向醫學系學生提出,需要注意「流體力學」讓吹頭椅的熱風平均分散時,醫學系學生完全傻眼,該怎麼做?只能仰賴工學院學生來解套! 想得多、查很多、學習超多的一門課 這堂課是小班制教學,學生從一上課開始,立即覺得耳目一新,但挑戰程度,也很驚人!徐千富說:「老師上課方式很特別,並非填鴨式教學,他會一直拋出問題,但不給答案,讓我們自己想辦法解決。」俞軍同學也說:「老師是以課堂討論方式來授課,所以我們兩、三週就要交一份報告,得靠小組力量想辦法撐過去。做報告,對我們非常有幫助,只是常會想,怎麼這禮拜又要交報告了,哈!」修這門並不輕鬆,蔡篤堅教授拋問題而不直接切入結果,等於逼學生學習獨立思考,修課雖然辛苦,但徐千富也承認,「透過自己搜尋、整理、吸收資料,得到的知識比較容易進入腦袋。」 蔡篤堅教授解釋說:「因為是小班制,從同學自我介紹一開始,就展開對話,對話之中拋出問題,從問題當中再做延伸。這門課是在對話過程中創造對話,從兩兩對話當中創造群體對話,這是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我請同學帶電腦或智慧型手機來上課,我們把教室變成一個無遠弗屆的教室,任何議題一提出,大家立刻上網查詢,從中獲得知識的累積。 第三部分是議題導向(或『問題導向』)的學習,也就是,學生以分組方式在課堂上直接查詢資料、回答問題,或課後分組收集資料,下週上課再來發表。 透過主動找答案建立基礎知識之後,也參加T型人才工作坊與智慧生活教育做聯結。這門課除了教同學們『看』之外,也帶動他們『提問與質疑』的能力。 因為網路上的資訊非常多,方便學生們以議題導向和群體學習來建立基本知識,上課時不斷地提問題、討論,課後則要求學生尋找更多資訊來回答問題,再回過頭來共同查資料、分別閱讀資料、共同交流與彙整。我覺得這相當不錯,以團隊的方式來掌握學習的知識,是從自己的感性和敏感度出發,較能掌握住自己能力範圍內能夠運用的知識,而非漫無目的地作邏輯推理。」 學習的目的要能活用 教與學的目的,是為了建立能厚植民生的有用知識,從這門「在地老化行動研究」課程中,同學究竟 學到了哪類知識?馬維鈞同學說:「『智慧化生活』,是這堂課帶給我的全新概念,以前從未接觸過,直到上這門課才知有這樣的產業在發展。」俞均補充說: 「『智慧化生活』的定義,一般人也許不太瞭解,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就充滿智慧化生活,譬如,公車亭上方的電子看版、無線網路…….等,都是智慧化生活的運用,只是我們沒有完整的概念。透過老師介紹、要我們討論關於『社區營造發展』、『智慧化生活科技』和『高齡化智慧生活科技』,我們才發現原來智慧化生活,就在你我身邊。」 馬維鈞同學接著說:「我原先對『社區營造』定義並不清楚,藉由老師引領,才稍微明白其涵意,否 則照我原先觀念,以為社區營造只是大家為社區發展共同進行一些事的話,可能無法做出報告。但經過老師講解後,才瞭解社區營造的推手,不單只是社區成員,也 需要其他專家加入協助,才能完成目標,這也是跨領域的合作方式。」 一向強調即知即行的蔡篤堅教授絕不滿足於只讓同學們坐在課堂裡想像,他很注重把知識導入實際生活情境裡作檢驗。因此,他讓同學有機會完成一項自主學習的任務:結果兩組同學分別完成「高雄市智慧生活的城鄉規劃」和對智慧屋概念的批評與檢討。 蔡篤堅教授說:「在這過程當中,他們逐漸了解社區健康營造概念和實體實驗室的基本知識。以這些概念作基礎,針對『智慧屋』與『高雄智慧生活城鄉都市規劃』做批評練習。接下來,讓同學提出對於原住民部落在地老化的相關計畫,期望他們能避免之前檢討過的問題。」 蔡篤堅教授常年協助宜蘭縣南澳村的金岳部落推動社區營造,他經常帶學生進入部落實地體驗部落生活、透過田野調查、訪談方式,了解部落的需要,蔡篤堅教授期待透過同學們收集到的資料、能做出適合部落的計畫,豐富金岳部落這個實體實驗室的內容。 蔡篤堅教授期待提出的方案能融入部落的網絡,配合居民的能力與居民共同完成這個計畫。蔡篤堅教授說:「我們這邊有些資源,臺大智活中心也有一個很完整的資源體系,我們就是個跨領域的團隊,可以成立一個特別行動組。」 相信學生的能力 蔡篤堅教授認為只要稍微引導,學生自己就能找到適合的資料、完成課堂作業。他說:「我們不需懷 疑同學的能力,只要給予足夠引導,他們就能從現在十二項愛台建設智慧生活中,分析出為何這些資訊科技無法跟人民的生活真正結合,並作出具體的提議,我覺得 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地方。」 至於同學在學習過程中,哪些預備還不夠?蔡篤堅教授說:「我認為他們在跨領域的薰陶還不夠,臺 大的T型人才工作坊很好,但設定的情境脈絡是虛擬的,我覺得需找實體情境來解決實際面對的問題,這很難在一堂課中達成,所以系列性的課程非常重要。學生可 以有能力掌握知識,是在體驗之後達到的,但若說要創造知識的話,就必須系列性地引導,我覺得我們應該在這部分多努力。」 學習必須主動,才能更多得到求知的果實。蔡篤堅教授建議同學:「要主動學習,開放心胸,打開科 學與人文的感受力。雖然在課堂中會培養同學這部分的能力,但還是希望在課堂之外,他們能參與服務學習課程,且是到一個不受限的環境,能夠融入當地生活脈 絡。醫學界現在流行敘事醫學,我們必須學習聽別人的故事、聽家屬或資深專業人員的故事,若能培養這能力,在課程中收獲會相當大。」 對智齡聯盟的期待 蔡篤堅教授深切認為台灣不能再走傳統教育的路,因面對這知識爆炸的年代,臺灣兩千三百萬人口如何在中國十三到十五億與東南亞得十五到十八億人口競爭壓力下脫 穎而出?蔡篤堅教授認為:「我們不能跟人家比技術,但要培養每個人都能成為跨領域的人才,這樣當中國與東南亞諸國知識菁英崛起時,或其他有經濟潛力的國家 崛起時,我們才能跨國際合作,去實現一個新的社會正義,而智慧通訊科技能達到這種地球村的樣貌,我覺得這是台灣對亞洲一個非常大的貢獻,我們智齡聯盟學校 都應該培養學生成為這樣的人才,但目前過度僵化的教育體制,反而限制了學生的能力。我看出『跨領域』會成為新的競爭力的機會,期待跨領域人才培育會成為國 家未來的政策主流。」 在蔡篤堅教授認為,人才培育計畫做得成功的國家,既非歐美國家、也非日本,而是印尼在內強調社區價值的部分東南亞國家。他說:「台灣過去學習很多歐美經驗, 但台灣還欠缺一個務實的精神,倒是印尼的大學教育在三年級時,會組織約三十人跨領域的學生服務學習團體,到鄰近社區共同解決一個屬於該社區面臨的問題,這 些經驗會成為他們未來國家經濟發展非常核心的價值,他們甚至大力倡導以社區/社群為基礎的『民主經濟(democratic economy)』概念,這是相當重要的,而非一直在尋找消費與開拓市場,所以我認為這是我們高教體制應該要學習的。」 這是一門什麼樣的課? 若由授課老師自己來定義所教授的課程,蔡篤堅教授認為這是一門,「信賴學生,讓學生有更大的對於自然、科學、人文邏輯的感受能力,好去實現自己夢想的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