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服務學習型塑弱勢族群
之智慧生活實驗室與倫理治療架構
於金岳部落的先驅實驗規劃


活動日期
活動地點

主講人

2012/01/11
輔仁大學

蔡篤堅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科

前言:
八八風災對原住民部落造成的破壞,讓過去既有的一切歸零,必須重新開始。面對大自然留下的殘局,政府、學術界與民間可以發揮哪些力量?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科蔡篤堅教授以他參與社區健康營造的經驗,分享了這段非常艱辛的過程,這過程對學生而言,也是學習的機會,透過服務學習課程的設計,讓學生體會醫學教育與社會實踐結合的可能性,並在社區自主力量與外部資源的運作下,強化社區網絡的合作、並協助病人或居民進行再認同。此模式已建立一定基礎,並獲得東南亞國家的認可,形成了一個國際平台,這是對臺灣醫學教育與知識實踐的肯定。(撰稿/林怡廷 2012.01.11)

反思醫學教育與知識實踐
這幾年在從事醫學教育的過程中,曾自我反省:究竟醫護人員有沒有真正照顧過病患?我們的答案是「沒有」。當病人被送到醫院後,和醫護人員大約只有二十分鐘的相處時間,可是醫護人員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互動導向的社會實踐者。因為醫護人員必須在短時間內從病例中找到能夠真正有助於治療病患的部分,並運用其邏輯,讓病人與家屬了解病情,在這樣的過程中,才有可能累積知識。
因此,某些知識的實踐是一種社會再凝聚的過程;透過老師、醫生或是廣義的照顧服務人員,和被教育者的互動對話,知識便可能傳播到社會各個階層。


醫療資源結合社會實踐,臺灣備受肯定

在921大地震後,我們積極參與救災重建行動。短時間內完成集集鎮的社區組織工作,使整個社區都涵蓋在監控模式的保護內,其復原速度遠遠超過預期。2003年爆發SARS事件時,我們也協助和平醫院鄰近社區隔離病患,讓社區不再籠罩著恐慌氣氛。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意識到「向社會學習」的重要性,也發現臺灣在社區醫學、精神復健、臨床醫學等相關醫療部門已建立穩固的基礎,並不斷努力進行跨界合作,這部分正是現今東南亞國家對臺灣的肯定。由此可見,醫療資源結合社會實踐將創造無限可能,並產生極具意義的力量。

創造服務學習的無限可能

過去,原住民部落有著不錯的健康營造經驗,但是在八八風災後,這些努力毀於一旦,這正是我們從事台灣部落健康營造計畫的開始。
因此,本計畫目標便是因應資訊社會的發展,希望結合「服務學習」模式,協助弱勢族群形塑合適的「智慧生活實驗室」與「倫理治理架構」,並在此架構外,給予專業指引。更重要的是能夠擴大智慧生活科技的國內外應用範疇,促進健康平等權,而原住民部落等弱勢團體更應該優先使用。
依上述目標,我們規劃了整合型的計畫架構:以研究倫理、專業素養與資料庫為核心,建造醫學人文的服務學習平台。過程中,不只開發智慧生活與研究倫理模式,還結合法律素養與精神復健,以及由機構到社區安寧療護的服務學習等。至目前為止,我們已得到初步驗證,並獲得泰國、印尼與馬來西亞政府與重點大學的 支持,形成了一個國際平台。

結合課程的社區志工培育

在課程實際操作上,我們將三到五個學生分成一組。進入社區前,須先以組為單位完成社區口述歷史,並與全班分享。進入社區後,學生們已先有初步了解,再透過單一窗口,協調社區服務的相關事宜,在此,學生們才突然了解原來社區是有生命的。
我們從社區脈動或是已發展的活動中,規劃一學期能完成的項目。同時,結合學生的各種專長和社區合作,如:文化生活、知識管理、社區營造、數位學習、公共衛生等,進行跨領域整合。
其中,發現學生最熟稔的技巧是處理影像資料與社區網站建置。所以早在十年前,社區的資訊管理被建立起來,便是由這群學生所完成的。
新竹縣磐石、樹下、綠與科園社區,是我們成功協助ECO-CITY所建立的四個示範社區,並演變成一種新的城鄉規劃模式,像是在樹下社區的課程便希望能引入金岳部落中,以建置智慧社會生活區塊;其他部落則大致依此模式進行規劃,成為原住民委員會的重點示範部落。

外部資源投入,內部需求出發

其實,臺灣如果能結合民間資源,將會產生很大的力量。因此,社區總體營造動能的建造,將是重要任務。在此,我們的計畫團隊與羅東聖母醫院合作,發展出一套完整模式,一同支援宜蘭縣大同鄉、南澳鄉等;接著透過縣市衛生局與社會處推薦合適衛生人選,再由當地鄰里辦公室推薦可信賴且合適的網絡領袖人物,以此外在體系的投入為基礎,進行展場規劃與需求調查。
那麼為什麼要進行社區的展場規劃與需求調查呢?因為創意的發想來自社區,而且這是居民的人生、居民的生活,所以要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讓他們變成主動參與者。這與我所接受的社會人類學訓練相契合:要產出對居民有用的東西,而非以不同人類學派的角度進入社區,產出不同學派論述的論文。因此,在外在體系 與社區自主力量的運作下,更能認識並強化社區網絡的合作。

不單靠醫生,互助家庭更是關鍵

然而,我們也遭遇過失敗。過去,總認為社區居民愈容易接觸到醫生,便是良好的健康營造機制,可是事與願違,這對居民而言更是挫折。因此,建置「遠距照護」後,便將它定義為教育平台,透過此平台,居民可以在必要時才接觸醫生;其他時候,則以「互助家庭」模式進行,這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因為一個老人或是病人,必須隨時對其身體狀況產生再認同;然而,再認同並非一人之力能及,必須結合過去記憶與未來想像,並在團體中實行。因此,透過健康生活與科技的運用,結合親人或志工的陪伴,不僅可以協助個人進行再認同,還能建立互助家庭或親密關係,獲得更自主的生活。

置入資訊科技,為社區健康營造加分

除了結合醫院與衛生相關人員的外部資源外,我們還協助社區進行自主機制,讓資訊科技能置入社區,為社區的健康營造加分。主要作法是先訂定社區智慧生活互助公約,在此架構下,居民選出社區代表,並透過委託書授權社區代表管理社區的健康資料,同時能與廠商或研究機構交涉,達成合作協議,將健康設備或產品 移入社區,建置智慧生活實驗室。
在各種產品或設備置入社區的過程,各有不同模式,如:依照地區需求進行研發的「特殊場域開發模式」或是「直接導入社區模式」,但是最終目的皆是促成社區居民相互扶持與再認同,或是強化分散部落的凝聚。
至目前為止,不僅開發了電子病歷與生活資訊技術平台,還建置服務學習平台;甚至有智慧行動導覽的概念平台,不只作為旅遊導覽,還可進行老人定位。這些互動式網絡平台,以醫療、照護、健康為核心,並透過資訊科技、社區營造與公共衛生的建造,強化了社區既有的文化與健康營造功能。
過程中,我們更發現居家應用模組、社區應用模組、遠距照護模組是我們重要的核心策略,並透過口述歷史、在地知識、社區健康營造的輔導技巧,以及社群為基礎的倫理治理架構等研究方法,為生活化的健康與專業知識奠定基礎。
除了開發使用外,我們還運用互動式網路平台檢視整個服務模式,從中發現新知識與新創意不斷產生,並持續進行內在與外在的分享,不僅達到了授權目的,還與社區建立起知識管理與認證體系的夥伴關係。

資料庫建置,連結了更大的願景

資料庫的建置更是此計畫的成果展現。透過政府統計數據、過去研究結果、計畫調查資料與社區居民的意見,我們建構了以社區或城鄉為基礎的環境資料庫、以家庭為單位的生活資料庫,還有以個人為單位的健康資料庫。藉此,可以將各種資料匯聚,並加以串聯,融入更廣泛的生活景觀規劃,創造更大的願景。
運用資訊科技,從需求出發最後,必須提醒的是,智慧生活互動科技平台必須從病人與家屬的需求、能力出發,再透過健康專業者協助病人發揮能力,而資訊科技則是輔佐病人與專業者的工具。透過此模式的廣泛應用,那麼部落將不會輕易地因為天災人禍的發生而受創,並能在第一時間運用社群媒體制衡不仁不義的事情發生。

图片
曾自我反省:究竟醫護人員有沒有真正照顧過病患?我們的答案是「沒有」。
图片
921地震後,我們積極參與救災重建行動。短時間內完成集集鎮的社區組織工作,使整個社區都涵蓋在監控模式的保護內。
图片
本計畫目標便是因應資訊社會的發展,希望結合「服務學習」模式,協助弱勢族群形塑合適的「智慧生活實驗室」與「倫理治理架構」,並在此架構外,給予專業指引。
图片
我們從社區脈動或已發展的活動中,規劃一學期能完成的項目。同時,結合學生的各種專長和社區合作,如:文化生活、知識管理、社區營造、數位學習、公共衛生等,進行跨領域整合。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