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色彩科技與應用
- 授課教師:羅梅君教授
- 開課學校:世新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課程介紹
課程主要目的是從基本的色彩學著手,建立多媒體顯示成像的基礎概念,並且再進一步的介紹多媒體的圖形與影像相關的專有名詞,配合多媒體顯示相關產品與工具的使用,加入視覺觀感的參考因素,讓學生們能夠有效的使用產品與工具,創造出符合需求且適合使用的作品。
理論仍需活用,所以在課堂上使用「做中學」的方式,讓學生們自行設計顏色漸層表格,表格內包含了CMYK(Cyan、Magenta、Yellow、Black)等顏色的漸層分布,接著學生使用不同的印表機將顏色列印出來,讓各組別都會擁有一個自己才有的顏色表。在課後實習時間,助教帶領各組的學生們使用儀器,對各組的顏色表進行顏色反射率的測量,並解說顏色的成像是由光源、物體和人眼所構成的,光源的光能量發射到物體上,有些能量被吸收,有些被反射,反射的能量抵達人眼的時候產生了刺激,於是在人的腦部產生了「顏色」的感覺,這就是眼睛成像的原理。再藉由簡單的數學計算,將人眼產生受刺激所產生的顏色用量化的方式計算出來,讓學生了解到光、物體與色彩的相互關係,並引導至年長者的眼睛感覺是如何的情況,讓學生能夠思考什麼樣的燈光跟家具顏色才是最適合年長者觀看或是居住的生活環境。
接著向同學介紹色彩的三大屬性-色相、明度、彩度,顏色主要的三個屬性是由色相、明度、彩度所組成,色相是指顏色的外觀,也就是人眼所感受到的不同顏色,色相將顏色分布在0~360度的圓形上,紅色為0度,黃色為60度,綠色為120度,青色為180度,藍色為240度,品紅色為300度,這六個是主要的顏色軸,在其他的角度則是這幾個主要顏色不同比例的混合色。明度是顏色的亮度,越高則代表越亮,越低則越暗。彩度則是指顏色的飽和度,也就是一個顏色的濃度,越濃則越高,越但則越低。
在介紹顏色的三屬性的同時,我們也讓學生進行分組的體驗。將20種不同的顏色分給每一組學生,讓他們能夠照色相、明度、彩度的高低,分三次的排放在紙上,讓學生們體驗並且感受顏色的各種屬性高低,清楚了解到什麼是顏色的三屬性。
介紹完色彩成像原理後,讓學生們利用剛學習到的色彩知識應用到影像上,使用軟體去進行影像的調整與控制,用不同的平滑化與銳利化,依照需求去進行調整,了解在看影像的時候,眼睛會有什麼樣的感受需要怎麼樣的調整,去達到觀看的人所需要的最佳化影像。
在學習到如何調整影像後,緊接著就是介紹到多媒體顯示設備了。在課堂上,使用了很多堂課的時間去介紹不同的設備顯示方式,其中包含了印刷、相機跟顯示器,在不同的顯示設備上也會有不同的顯示方式,因此,如何最佳化的針對設備去做影像的調整就是這幾堂課最重要的重點了。
在印刷方面,介紹了印刷的成像方式,印刷主要是使用半色調與連續色調的方式來呈現,半色調是利用網點的密度相同但大小不同的方式來呈現各種顏色的樣子,在連續色調的方面是使用網點大小相同但密度不同的方式來呈現,兩者是使用網點的密度與大小不同來表現出顏色的外觀。在課後實習時助教也利用放大鏡給學生們觀察不同的印刷品的不同呈現方式,讓學生們能理解印刷的色彩表現方式。
相機的部分,是介紹了相機的大概架構以及內部成像原理,也介紹了感光元件與鏡頭,大概的說明了相機從進入到輸出的過程,也包含了自動白平衡、自動曝光值調整與自動對焦的大概內容,讓學生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小小一台相機的內部運作其實是很複雜的。
顯示器方面利用了ICC Profile的介紹,去學習如何利用ICC Profile對螢幕進行調整,將螢幕針對不同的需求去使用不同的ICC Profile檔案進行調整,也大概的介紹了對比、亮度、飽和度、色溫等的顯示器相關知識,讓學生們在家裡也可以對自己的螢幕進行自己喜歡的調整。
在介紹了印刷、相機與顯示器的顯示特性後,學生們可以利用不同的顯示特性,去思考年長者在使用或是觀看這些多媒體顯示裝置時,需要進行什麼樣的調整,能夠改善年長者的觀看感受,或是改進使用時的設定,讓年長者能夠有屬於他們的一套設定。
在學習的最後,我們讓學生們分組的進行討論,討論主題以及方向,讓他們討論如何運用色彩去改善年長者的生活,無論是物品、活動或是顯示設備,學生們都必須去利用設計、查訪、回饋、分析等方式來進行,並在學期的最後進行分組上台報告,讓同學以及老師了解到學生們是如何利用不同的方式去改善老人們的生活,並將所學加以發揮,去針對老人們的需求做改善,然後製作出一個符合需求且可以合宜使用的作品。
理論仍需活用,所以在課堂上使用「做中學」的方式,讓學生們自行設計顏色漸層表格,表格內包含了CMYK(Cyan、Magenta、Yellow、Black)等顏色的漸層分布,接著學生使用不同的印表機將顏色列印出來,讓各組別都會擁有一個自己才有的顏色表。在課後實習時間,助教帶領各組的學生們使用儀器,對各組的顏色表進行顏色反射率的測量,並解說顏色的成像是由光源、物體和人眼所構成的,光源的光能量發射到物體上,有些能量被吸收,有些被反射,反射的能量抵達人眼的時候產生了刺激,於是在人的腦部產生了「顏色」的感覺,這就是眼睛成像的原理。再藉由簡單的數學計算,將人眼產生受刺激所產生的顏色用量化的方式計算出來,讓學生了解到光、物體與色彩的相互關係,並引導至年長者的眼睛感覺是如何的情況,讓學生能夠思考什麼樣的燈光跟家具顏色才是最適合年長者觀看或是居住的生活環境。
接著向同學介紹色彩的三大屬性-色相、明度、彩度,顏色主要的三個屬性是由色相、明度、彩度所組成,色相是指顏色的外觀,也就是人眼所感受到的不同顏色,色相將顏色分布在0~360度的圓形上,紅色為0度,黃色為60度,綠色為120度,青色為180度,藍色為240度,品紅色為300度,這六個是主要的顏色軸,在其他的角度則是這幾個主要顏色不同比例的混合色。明度是顏色的亮度,越高則代表越亮,越低則越暗。彩度則是指顏色的飽和度,也就是一個顏色的濃度,越濃則越高,越但則越低。
在介紹顏色的三屬性的同時,我們也讓學生進行分組的體驗。將20種不同的顏色分給每一組學生,讓他們能夠照色相、明度、彩度的高低,分三次的排放在紙上,讓學生們體驗並且感受顏色的各種屬性高低,清楚了解到什麼是顏色的三屬性。
介紹完色彩成像原理後,讓學生們利用剛學習到的色彩知識應用到影像上,使用軟體去進行影像的調整與控制,用不同的平滑化與銳利化,依照需求去進行調整,了解在看影像的時候,眼睛會有什麼樣的感受需要怎麼樣的調整,去達到觀看的人所需要的最佳化影像。
在學習到如何調整影像後,緊接著就是介紹到多媒體顯示設備了。在課堂上,使用了很多堂課的時間去介紹不同的設備顯示方式,其中包含了印刷、相機跟顯示器,在不同的顯示設備上也會有不同的顯示方式,因此,如何最佳化的針對設備去做影像的調整就是這幾堂課最重要的重點了。
在印刷方面,介紹了印刷的成像方式,印刷主要是使用半色調與連續色調的方式來呈現,半色調是利用網點的密度相同但大小不同的方式來呈現各種顏色的樣子,在連續色調的方面是使用網點大小相同但密度不同的方式來呈現,兩者是使用網點的密度與大小不同來表現出顏色的外觀。在課後實習時助教也利用放大鏡給學生們觀察不同的印刷品的不同呈現方式,讓學生們能理解印刷的色彩表現方式。
相機的部分,是介紹了相機的大概架構以及內部成像原理,也介紹了感光元件與鏡頭,大概的說明了相機從進入到輸出的過程,也包含了自動白平衡、自動曝光值調整與自動對焦的大概內容,讓學生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小小一台相機的內部運作其實是很複雜的。
顯示器方面利用了ICC Profile的介紹,去學習如何利用ICC Profile對螢幕進行調整,將螢幕針對不同的需求去使用不同的ICC Profile檔案進行調整,也大概的介紹了對比、亮度、飽和度、色溫等的顯示器相關知識,讓學生們在家裡也可以對自己的螢幕進行自己喜歡的調整。
在介紹了印刷、相機與顯示器的顯示特性後,學生們可以利用不同的顯示特性,去思考年長者在使用或是觀看這些多媒體顯示裝置時,需要進行什麼樣的調整,能夠改善年長者的觀看感受,或是改進使用時的設定,讓年長者能夠有屬於他們的一套設定。
在學習的最後,我們讓學生們分組的進行討論,討論主題以及方向,讓他們討論如何運用色彩去改善年長者的生活,無論是物品、活動或是顯示設備,學生們都必須去利用設計、查訪、回饋、分析等方式來進行,並在學期的最後進行分組上台報告,讓同學以及老師了解到學生們是如何利用不同的方式去改善老人們的生活,並將所學加以發揮,去針對老人們的需求做改善,然後製作出一個符合需求且可以合宜使用的作品。
課程特色
Q1:這門課會教授哪些專業知識與技能?它們有趣的地方在哪裡?
這堂課會教授學生們有關色彩學以及多媒體顯示成像技術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們可以 學習到有關色彩的相關知識。
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會用到色彩,但大家通常都不知道他的真面目,就如同小時候大家都會去使用水彩做調色,或是去背下色光三原色是什麼,但始終不知道它的原理是什麼,這堂課可以為大家解開小時候的疑問,並且更進一步的學習比較深的知識,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有「原來如此!」的感覺呢。
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會用到色彩,但大家通常都不知道他的真面目,就如同小時候大家都會去使用水彩做調色,或是去背下色光三原色是什麼,但始終不知道它的原理是什麼,這堂課可以為大家解開小時候的疑問,並且更進一步的學習比較深的知識,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有「原來如此!」的感覺呢。
Q2:課程規劃如何做安排(一學期中講述、場域觀察、討論、實作部分比例如何安排)?期末成果內容為何(模擬實作、書面報告或其他)?以及作此安排的目的、想法脈絡為何?
課程中以原理講述與實作體驗為主,並進行課後體驗為輔助,且會讓同學們分組討論所學,並且利用討論與分工來做出期末的報告。
期末的成果是同學們以分組的方式進行海報的設計與報告,主題並不設限,讓同學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做的題目,並將色彩學知識使用到老人們所看的專用海報,讓老人們可以接受並且樂意欣賞該作品。
這樣的做法是為了讓學生們能夠跳脫出枯燥的理論,進而接觸到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對色彩學有認同感,了解到色彩學是每天都會碰觸到的。在期末報告的部分是讓學生自由發揮其擅長或感興趣的部份,將他們的創意以及想法可以藉由自行設定的主題發會到極致。
期末的成果是同學們以分組的方式進行海報的設計與報告,主題並不設限,讓同學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做的題目,並將色彩學知識使用到老人們所看的專用海報,讓老人們可以接受並且樂意欣賞該作品。
這樣的做法是為了讓學生們能夠跳脫出枯燥的理論,進而接觸到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對色彩學有認同感,了解到色彩學是每天都會碰觸到的。在期末報告的部分是讓學生自由發揮其擅長或感興趣的部份,將他們的創意以及想法可以藉由自行設定的主題發會到極致。
教學方法
Q1:這門課程的授課方式如何進行?(知識講述、體驗設計、外請講員、助教角色、設備器材支援….等如何在課堂上操作)安排目的為何?
授課方式是以知識講述為開頭引導,再由學生去體驗與設計教學內容,其中也有邀請講師進行多媒體設備講解以及色彩軟體應用的課程,並且請助教在課後與學生進行更進一步的色彩體驗與練習。 安排的目的主要是集合各種方式讓學生們對色彩學感興趣,並且利用體驗實作增進學生的實際感受,並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應用在老人生活中。
Q2:如何引導學生思考?是否有安排活動或借用其他資源引導之?
利用實作體驗與課後體驗去引導學生靈活應用學習到的知識,將知識思考後去應用到各種方向是課程中最主要的教學目的。
Q3:教學過程中普遍遇到的挑戰是?如何因應及調整?
教學課程中,因色彩學需要較多的時間去教導基本理論,基礎理論打好以後才能繼續往下走,因此花了很多時間在基礎理論與體驗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調整了體驗活動時間至課後,將學生們以課後體驗實作的方式進行,來解決本課程教學時數不足的問題。
Q4:在課堂與學生的互動中,同學對哪些項目很投入?對哪些項目比較疏忽?老師有何建議?是否有印象深刻的案例?
學生們都以實作為樂,理論基礎較為枯燥乏味,所以學生們比較難以長時間的接受理論講述,所以可以建議學生們先對相關書籍研究一下,選擇有興趣的部分來閱讀,可以增進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以及投入程度,當課程中在講述色彩成像原理時,理論的講述讓他們難以體驗其數據上的意義,但是藉由實作體驗活動去實驗以及了解以後,學生們就可以對理論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了。
智齡聯盟介入成效
Q1:智齡聯盟介入後,帶來哪些影響?未來期望與成果?
參加本計畫可以讓我思考如何將課程上的知識教導給學生並且引導他們活用到別的地方,未來期望可以將更多的知識與理論去用體驗實作的方式來進行,提升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更加投入到該課程中。
Q2:針對本課程,可以培養學生哪些額外的能力?
學生可以藉由本計畫去學習小組間的合作討論,搭配不同的組員將可以產生不同的化學反應,激盪出更多的創意,也可以各種不同角度的看法。在知識方面也可以直接地應用在實務上,不再只是將知識理論存放在頭腦裡。
期待與建議
Q1: 對本課程想達到的理想與期待為何?
讓學生們能夠活用知識以及理論,對不同方向提出不同看法,並且學習團隊合作與聆聽別人意見的能力,並合作得到美好的果實。
Q2:對學生修這門課有何建議?
學生們可以將所學繼續延伸下去,以有趣的方式去學習色彩學,讓色彩貼近你的生活,也可以將色彩應用至影像處理上,繼續地對色彩進行研究以及學習,然後再將所學之知識用到各種地方,改善或造福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