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設計—老化體驗活動
|
更多深度報導內容--
|
學生回饋-- |
整理/王昱夫
|
經過了一個下午的學習與體驗,同學們心中都有許多心得與感觸,願意和老師及同學們分享。北醫通識中心的邱佳慧老師,也在同學們分享完後,給予一些回饋。北醫通識中心邱佳慧老師:「牧行同學說的只是一個開端,生理的改變對大家而言是一個最直接的感觸,接下來九個月的學習之旅,你要常常提點自己,我們要站在長者的角度看世界、體驗世界,才能為他們設計出符合他們的東西」。
接下來老師請同學按照組別來分享老化體驗活動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接下來老師請同學按照組別來分享老化體驗活動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關於老化,我想說的是……
臺大機械系黃筵翔:「先從生理上來看,我們這組一致認為視野的限縮是最麻煩的。輔導員說限縮視野是為了讓我們體會老年人的注意力只會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所以我們吃東西的時候找不到嘴巴,走路的時候不知道下一步會踏在什麼地方。生理上的限制會造成心理上的障礙,雖然你會漸漸適應,但仍舊會造成生活上很大的不便。再來是輔具,雖然有同學認為輔具太短,但上下樓梯時還是可以探知,能讓他安心許多,而你只要安心了,做事情就會比較有自信。」
邱佳慧老師回饋:「他剛剛提到一件有趣的事情,吃東西會找不到嘴巴?我的嘴巴一直長在身上,怎麼會感受不到?我們之前有其他同學做了這樣的體驗之後,他說他終於可以體會爺爺為什麼吃東西一定要把湯匙拿到平匙的狀態才吃,因為他真的沒有辦法用年輕人的目光去看東西。第二個是他剛剛有回應到個人特質,我們做通用設計這件事情,要盡可能滿足大家的需要,可是每個人的習慣都不同,這樣的差異對你們後期的設計是很大的挑戰。」 臺大生工系黃淨:「我跟剛剛的同學一樣,也是覺得視野的限制是最麻煩的,你真的看不到其他的東西。我覺得耳塞也滿麻煩的,超過一定的範圍就聽不到了。再來分享我們這組戴尿布的同學,他下樓梯的時候就很不方便,除了有一種卡卡的感覺外,還有悶熱的感覺,會很不舒服。」 邱佳慧老師回饋:「我補充一下,我們從出生到死亡,其實就是老化。小朋友成長的過程是一種喜悅,你從不會走路變到會走路,自信心會增強;老化是一個相反的過程,每天他的認知都在瓦解,我明明可以跨過去,但我為什麼會跌倒?所以如何幫他重建是我們要努力的。」 |
臺大健管所詹書媛:「我想分兩個層面。一個是在使用上面,我們有感覺到撐拐杖、下樓梯、開易開罐很不方便,尤其是包尿布,久了會有灼熱感,也可能會造成紅腫。另一個是心理層面,第一個是在擔任照顧者的時候,我會時時刻刻注意長輩的狀態,但在坐公車時發現沒有地方放拐杖,就會覺得說東西不符合長輩的需求會不開心,如果沒有跟長輩坐在一起也會很擔心,我會希望能隨時關注長輩,不要讓他們受到傷害;第二個是我當觀察者的時候,我觀察到長輩在講電話時有困難,覺得很有趣;第三個是在當催促者的時候,一直想辦法在找碴,其實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但是離間他們還滿有趣的;第四個是在扮演老人的時候,我是坐在輪椅上,有一種沒有希望的感覺,因為我是沒有任何自主能力,就是被推著走。而且扮演催促者的人一直在旁邊叫我快,我是要怎麼快?只要有人對我頤指氣使,我就會很討厭他。那時候我會希望別人關照著我,我會一直想做各式各樣的事情來贏的別人的注意力。」
邱佳慧老師回饋:「他們這組剛剛特別提到照顧者和催促者間的關係。大家可以想一下「好的服務是要讓被服務者不再需要服務」,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我們整體的社會環境是友善的,你不需要擔憂長者會不會沒有位子坐、會不會不安全,這才是一個真正友善的空間,希望大家可以朝這個方向努力。」
大同工設系劉銳:「我們組是從輔具來想這個問題,我們組體型分布比較廣,有苗條的,也有胖的。其實輔具會影響體驗者的判斷,對有的人來說太鬆,對我來講就很緊,緊到我會包不起來,所以上樓梯時很不舒服。再來是視覺和聽覺的問題,視覺的話我感覺被遮蔽很多,每次看東西頭都要轉很大,而聽東西就聽不太到,就會想說旁邊的人都不笑,講話是不是在講我壞話,讓我很鬱悶。如果老人年輕時很獨立或是個性比較強硬,到了他老了,有了功能上的缺損,那可能就會影響他對事情的判斷。可能他個性比較急,但是因為生理上的問題,他從一個急性子變成一個慢性子,對他的自尊會有很大的影響。」
大同工設系林旻樺:「我們這組比較深刻的是看診的時候寫診間單,我的同學其實看不清楚,我們要找25A,他就會一直問在哪在哪,我們最後是問服務人員在哪裡。我們小組在討論的時候,就覺得病房簡介寫的密密麻麻,字體大小又很小,這是在醫院的情況。我自己的情況是打電話,問了三次什麼?什麼?什麼?再一次,我聽不清楚。講了很多次,但我還是聽不懂,最後只好叫我的朋友聽。還有膝蓋跟腳踝,下樓梯跟上樓梯的時候會很吃力,因為不能彎,就覺得對老人來說有一點挫折。我剛剛也有被催促者催促,就會有一種想罵人的感覺,如果是陌生人還好,如果是親近的人,老人的內心可能會受傷、寂寞、難過。」
邱佳慧老師回饋:「他們這組剛剛特別提到照顧者和催促者間的關係。大家可以想一下「好的服務是要讓被服務者不再需要服務」,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我們整體的社會環境是友善的,你不需要擔憂長者會不會沒有位子坐、會不會不安全,這才是一個真正友善的空間,希望大家可以朝這個方向努力。」
大同工設系劉銳:「我們組是從輔具來想這個問題,我們組體型分布比較廣,有苗條的,也有胖的。其實輔具會影響體驗者的判斷,對有的人來說太鬆,對我來講就很緊,緊到我會包不起來,所以上樓梯時很不舒服。再來是視覺和聽覺的問題,視覺的話我感覺被遮蔽很多,每次看東西頭都要轉很大,而聽東西就聽不太到,就會想說旁邊的人都不笑,講話是不是在講我壞話,讓我很鬱悶。如果老人年輕時很獨立或是個性比較強硬,到了他老了,有了功能上的缺損,那可能就會影響他對事情的判斷。可能他個性比較急,但是因為生理上的問題,他從一個急性子變成一個慢性子,對他的自尊會有很大的影響。」
大同工設系林旻樺:「我們這組比較深刻的是看診的時候寫診間單,我的同學其實看不清楚,我們要找25A,他就會一直問在哪在哪,我們最後是問服務人員在哪裡。我們小組在討論的時候,就覺得病房簡介寫的密密麻麻,字體大小又很小,這是在醫院的情況。我自己的情況是打電話,問了三次什麼?什麼?什麼?再一次,我聽不清楚。講了很多次,但我還是聽不懂,最後只好叫我的朋友聽。還有膝蓋跟腳踝,下樓梯跟上樓梯的時候會很吃力,因為不能彎,就覺得對老人來說有一點挫折。我剛剛也有被催促者催促,就會有一種想罵人的感覺,如果是陌生人還好,如果是親近的人,老人的內心可能會受傷、寂寞、難過。」
台大網媒所詹孟穎:「我們體驗了很多,第一個是視覺上直接的影響。再來是行動力,我的膝蓋被綁的很緊,所以我在上公車的時候,第一步其實是上不去的,要靠另外一隻腳才上的去。從椅子上站起來的時候,也是需要手抓著東西才可以。而在醫院看藥單的時候,會發現藥單上面的資訊很多,其實大家一開始沒辦法抓到他想要的資訊,可能是字太小,也有可能是上面字太多了,應該要把重要的資訊放大。」
台大土木所葉承翰:「我這邊主要分成三大點,一是身體,二是工具,三是場域。在身體方面,我們會覺得視野變窄,我們在使用購物車的時候會看不清楚,容易撞到別人,左右不容易兼顧,過馬路時也會很危險。聽覺的部分因為聽力衰退,所以不容易聽音辨位,在走路時我們會聽不到前後方有來車。在觸覺的部分,我們不好使用工具,也不方便付款,最麻煩的是翻頁很不容易;工具的部分,首先是泡泡麵,醬料包非常不好撕。另外是購物車,購物車最大的問題是上下車不容易,所以在使用大眾運輸工具的時候很不方便。再來是醫院的預約面板,它其實有點設計不良,因為你在填完身分證字號後,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填對;最後一點是場域的部分,在醫院因為建築布局重複性很高,很容易失去方向感,而且看板和號誌有時候會很高,不容易看。最後是走道和人行道,有些地方其實會太窄,不管是給輪椅或者是一般的老人使用都很不方便。坡道的動線也有點不良,有些坡道會拉很長,或是繞很大圈。」 |
除了參與體驗的同學們以外,負責籌劃本日活動的北醫高齡系彭子芙同學,也和大家分享各項活動中所放入的巧思,以及這次執行經驗中,籌備團隊體悟到的心得。北醫高齡系彭子芙:「其實這次的活動非常的趕,人手有些不夠,而且有些經費上的問題。不過這次活動其實很精華,因為我自己進行過十場左右的老化體驗活動,每場的器材和項目都不太一樣,我有挑了幾個我覺得比較重要的,像是尿布、搭公車跟打電話。打電話其實在過去都沒有出現過,但我最近通車常常會遇到老人開擴音,講電話講很大聲,一開始會覺得這個人好奇怪,可是後來會覺得他們可能真的聽不太到,就像大家今天講電話。有時候我們跟獨居老人電訪時,會發現長輩其實根本不知道你在講什麼,那你的關心真的有傳達給他嗎?你真的有確認到你要的資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