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僵化的教育制度~在地老化行動研究新嘗試
前言
智齡聯盟特色課程「在地老化行動研究」授課老師,是計畫核心人物之一的蔡篤堅老師。滿頭白髮的蔡篤堅,臉龐卻意外的年輕,頗有武俠小說中「鶴髮童顏」的武林耆宿之感。事實上,蔡篤堅給予同學們的建議,也每每有打通任督二脈的關鍵性作用。他的專業橫跨醫學與人文領域,其創新教育的概念,更讓人有種集合畢生所學後,經融會貫通而創出獨門絕招的感受。是什麼樣的原因,令蔡篤堅走向醫學的道路?又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他並未按照一般醫學生的道路前進,而是另闢蹊徑,進而獨創門派?(口述/蔡篤堅教授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科 撰稿/王品涵)
誤打誤撞,闖入杏林
「會唸醫,還是因為大學填志願時,父母要求的。」聊起為何踏上醫學的道路時,蔡篤堅給了這樣意料之中也意料之外的回答。意料之中,因為即便是在今日,依父母之命而選擇科系的情況依舊時常可見;意料之外,則是對於武藝精湛的丐幫武林大老居然也有不願習武的過去感到訝異。蔡篤堅說,當時因為受到大園空難的影響,認為醫生比較是後勤人員,而他想做一些對社會有直接貢獻的事情,例如把機械設計的更精良。因此,本來想選讀的學科其實是工程類。但在父母的壓力之下,最後還是選填了醫學系。「但後來覺得,當作認識社會的一個媒介,醫學也未嘗不可。」蔡篤堅補充道。
「認識社會」這樣的說法,聽起來哲學意味相當濃厚。「沒錯。」蔡篤堅說,「我現在覺得,醫學其實不是服務業,它沒有服務到什麼,它應該是教育業,教病人怎麼對待自己的身體。」蔡篤堅舉了泰國醫療業作為例子。他說,泰國的醫生花在教育上的時間,比花在治病上的時間要多。透過社區營造,泰國打造出一個相當健全、且不用太多醫師就能運作的醫療體系;而透過泰皇在泰國人心中的權威,泰國醫療界令許多疾病,如精神病、痲瘋病等,得以去污名化。此一互助體系的成功,甚至為其國內政爭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考平台。「這個情況其實和臺灣在戒嚴時期所遭遇到的情況很類似。」蔡篤堅說。在戒嚴早期,許多建設基本上是停滯的,但臺灣醫療界依舊進行了根除瘧疾與推動節育等等的計畫,在政治力量以外,以民間的公共力量讓社會持續運行與進步。這就是以醫學認識社會的方式,蔡篤堅說。 深思熟慮,走入山林
以醫學認識社會後,要怎麼以醫學回應社會,是蔡篤堅面臨的下一個問題。「回國之初,是有人問我要不要進衛生署工作。」蔡篤堅回憶道。面對這樣一個許多人求之不得的機會,蔡篤堅卻毅然決然的拒絕了。「我想,如果我一回國,就這樣進入衛生署去當高官,那和我之前質疑的人有什麼不同呢?」本著青年的熱血,蔡篤堅決定投身部落,以醫學作為方法,親近與了解臺灣這塊土地,以及其上的居民。「但我現在是國家科學顧問。人生的際遇真的很難說」回首前程,蔡篤堅不無感慨。透過走入部落,蔡篤堅建立了一套地區互助體系。這套體系,在九二一大地震與SARS兩項震驚全國的災難時,適時地派上了用場。而也正是這些貢獻,讓蔡篤堅從山林走入了殿堂。
部落的經驗,讓蔡篤堅學習到無法從西方觀點中獲取的在地知識,即是在臺灣這塊土地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透過什麼樣的方式建立並維持的。透過這樣的知識,蔡篤堅於是能設計出最符合本地需求的互助體系,即透過醫療體系進行口述歷史,再藉由口述歷史形塑出共同的地方意識。藉由此一循環所產生的社區共識與互助行為,便是在災難來臨或離去之後,使倖存者得以繼續生活的一個動力。而地方意識更會進一步地凝聚為公共意見與社會共識,地方共同體由是得以建立。這樣的模式,即是蔡篤堅先前所提到的,在政府的力量以外,其他推動社會的民間力量。 醫學與人文的結合,竟然可以做到這樣的地步,實在令人驚嘆不已。然而,這樣的結論,卻並非是憑空得來。八八風災這個慘痛的經驗,讓蔡篤堅認知到,若缺乏系統性的規劃,僅憑著零散的努力,無論是社區營造又或是急難救助,幾乎難有所成。也因此,蔡篤堅決定回到部落、引入新的溝通科技,藉由打造一個完整的體系,提出新的社區營造模式。這,就是金岳部落系列計畫的開端。 山林杏壇,合而為一
金岳部落系列計畫是一個相當獨特有趣的計畫,它的參與者不限於當地人,更引入了「教育」這個視角。學生作為社區營造的一環,並不是什麼獨特的舉措──如臺大城鄉所與寶藏巖聚落,即是相當知名的例子。然而,與臺大城鄉所不同的是,金岳部落計畫引入的學生,其來源更為分散。他們的科系從醫學、工學到人社學院,不一而足。為什麼要把這麼多不同背景的學生湊在一起?背後是有什麼樣的考量嗎?
「異質性才是最重要的。」蔡篤堅沉吟了一下,然後說。他認為,思考的火花來自於不同的觀點,而不同的觀點則得自於不同的知識養成。金岳部落計畫並非是要將他個人的思考模式強加給每個學生,或要求學生們去關懷他所關懷的議題,而是希望透過這樣的互動與討論,讓同學理解到有更多看待世界與議題的方式,進而去思索什麼樣的東西,才是當代年輕人所必須回應的課題。「在東方,解放的力量比傳承的力量,要來的可貴。」蔡篤堅說。儘管這樣的方式相當可能造成討論無法聚焦,然而卻也是讓同學去思考如何在短時間內尋求出眾人共識的機會。「這才是教育的目的,不是嗎?給他們釣竿,而不是給他們魚。加上這些同學其實都已經是高年級或研究所同學,因此,他們對於健康、對科技,以及對部落都有初步的概念。這部份,是讓部落的文化,成為眾人對話的基礎,學習如何拋棄自己學科與專業訓練的本位主義。……部落提供了一個讓點子滋生的土壤,老師們給予一些導引,讓學生感受到這些知識背後的脈絡。那之後如果他們能夠去寫論文或者去設計,那這個種子就是結果了。如果不是往這個方向,那也沒關係,至少同學們有體會過用不同的觀點來觀看世界的方式。」 此刻,鏡片的反光,讓他看起來不再像是武林耆宿,而是更像是暢銷奇幻小說《哈利波特》裡面那個表面上沒個正經,實際上一行一言都富有教育意義的頑童巫師鄧不利多。而金岳部落,正是實踐他教育理想的霍格華茲。 以魔法世界來說,J˙K˙羅琳可說是有計劃地帶領讀者在七冊中循序漸進地體驗整個世界;對於帶領學生探索金岳部落,蔡篤堅是否有類似的規劃?「事實上是有的。」蔡篤堅說。「這學期的課程,應該比較算是進階的部份。過了單純認識的階段,應該要對部落更為熟悉、更能進入部落的內核掌握部落的需求。」而這樣的進階課程,其理想是老學員可以帶領新學員,快速地進入整體狀況。藉由「任務導向」的設計模式,希望學員在山下就能將方案設計好,到部落時就可以運作,這樣的狀況是最為理想的。 然而,儘管概念有如魔法學校,卻不代表「霍格華茲」的運作,就會一帆風順。在金岳部落的教學,可曾碰到什麼困難?蔡篤堅哈哈的笑了兩聲,又嘆了口氣:「應該是第二次的部落教學吧,我想不只是我,應該在場的老師都有同樣的感覺。」什麼感覺呢?「太發散了。」蔡篤堅說。「跨領域工作坊是希望所有同學都能夠帶出自己領域的專業與專長,幫助其他同學走出自己科系的本位主義,但這並不意味著在設計發想可以沒有焦點。」講到這邊,蔡篤堅鏡片後面的眼睛突然帶上了笑意。「但這也不是說完全不好。沒有挫折反而很奇怪,而從挫折與錯誤中,我們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比如說部落從這次經驗裡面,就發現他們可以有不同的想像。他們可以更主動的去形塑自己想要的樣子。因為部落有一個比較年輕的發展協會,我想這個經驗,不僅是對科技的運用,包括對日後部落的走向、永續發展的範圍等等,也是相當有幫助的。我覺得很值得作後續的評估,也可以再帶同學繼續做後續的觀察。」蔡篤堅緩緩的講出他的思考。他認為,未來是個知識爆炸的年代,知識的取得不再困難,困難的反倒是與人的互動與思考。而這樣的一個計畫,正好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立足山林,放眼世界
儘管本學期課程剛開始時進行的不甚如意,但蔡篤堅對於成果卻並非不滿意。「其實我覺得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同學們後來所呈現出來的東西,非常有創意。這也讓我開始思考,我們的教育制度是不是扼殺了很多創造力。」蔡篤堅繼續說道「也讓我開始覺得,老師不只是需要成長,他的成長某種程度上也是依靠著學生的發展。透過學生的創意,讓老師得到更多的啟發、獲得更多的共識。這是和傳統的學校文化並不相同。」也就是說,老師們的創意,被學生所激發;而學生們的創意,則根源於當地的文化。
「這會是一個新的學習模式,邊做邊學的模式。」秉持著一貫大氣的世界性思考,蔡篤堅將話題拉昇到一個非常高的層次。「這個模式,我認為日後可以推展到第三世界國家,用這個方式,很快地獲取最新的概念。當然中間還需要很多理論化的過程才能夠順利的推展,也是一個困難的工作,但這更是一個值得推廣的方向。我相信這絕對比關在象牙塔裡埋頭唸書要來的有效率。當然過程中可能──不,應該是必然──會遇到一些挫折,但是那些挫折,到頭來也會是一部分的助力。」習於正面思考的蔡篤堅說。 辦過活動的人就知道,要成就一個團隊,其間的辛苦簡直無法計算。蔡篤堅是如何克服這一點的呢?「其實臺大Insight團隊幫了我非常大的忙。沒有他們堅實的行政支援,以及扮演的溝通管道,任何人都無法完成這件事。」蔡篤堅謙虛的說道。「儘管我和中華大學的老師早就認識,但若沒有insight團隊擔任資訊整合與溝通的輔助角色,我想我們應該也不會有這樣的團隊合作。」蔡篤堅說,其實他很驚訝,沒有料想到這個團隊將計畫視若珍寶。「我想,這也是跨領域計畫的收穫吧。我們不僅培養了學員,其實也培養了一批中堅的工作人員。」蔡篤堅臉上的笑容,顯示他對計畫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結果很是欣喜。「我想,這個模式也可以一併推廣到其他國家,特別是第三世界的國家。重點就是醫療、科技、人才與想像的結合。」但是蔡篤堅並不以此為終極目標。他所念茲在茲的,其實是更大的圖像,是人類對個體精神的自我深化。社區營造與醫療科技僅是一個手段,其目的是為了引導學員察覺到不同於學科規範的思考模式。而透過不同的思考模式,蔡篤堅期望學員們能夠從中察覺到觀看世界的不同方式、學習以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社會,最終再藉由自我的理解去影響社會中的其他人,進而達到理念與觀點的多元化,避免狹隘的本位主義阻塞了未來的無限可能──儘管起點是小島上的山林,然而蔡篤堅的眼界卻是面向世界。 這,恐怕是當年那個遵循父母之命,在志願卡上劃記了醫學院的男孩,所始料未及的發展吧?跨領域人才工作坊作為一個更「非體制性」的制度,日後是否會帶給社會更多驚喜?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