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智齡聯盟發展即將邁入第三年,檢視過往,究竟立下哪些建樹?這些努力能否為臺灣高等教育開路?還是徒留觀賞據點?這些問題,經過沈澱與消化之後,於2013年10月4日的期中訪視,向教育部做出交待。有評審委員為讓智齡聯盟下年度的計劃執行得更有果效,提出改善建議與方向;也有委員第一句話就忍不住誇讚:你們做得實在太好了!驗收第二年的成效與未來展望,智齡聯盟已完及未完的,還有哪些? (撰文/陳淑英 2013.10.04)
智齡聯盟發展即將邁入第三年,檢視過往,究竟立下哪些建樹?這些努力能否為臺灣高等教育開路?還是徒留觀賞據點?這些問題,經過沈澱與消化之後,於2013年10月4日的期中訪視,向教育部做出交待。有評審委員為讓智齡聯盟下年度的計劃執行得更有果效,提出改善建議與方向;也有委員第一句話就忍不住誇讚:你們做得實在太好了!驗收第二年的成效與未來展望,智齡聯盟已完及未完的,還有哪些? (撰文/陳淑英 2013.10.04)
回顧2012創新探索
智齡聯盟計畫開展的第一年,為突破跨校選課的瓶頸,設計「T型人才作坊」跨領域教學模式,由雙領域教師授課、專題製作、跨域分組討論、雙週末授課的方式來進行,並將這套創新課程製作成「標準作業流程」提供聯盟學校參考;同時,也與聯盟學校密切聯繫,透過新知講堂、跨校交流「組織合作模式」,最後將這些經驗製作成電子書、影音資料,公佈在網站上,讓所有資源都可以在這「資源共享平台」上取得。
驗收2013經驗擴散
第二年,智齡聯盟不僅深耕第一年計畫所打下的基礎,更繼續將「T型人才模式往外擴散」,鼓勵聯盟學校獨立承辦;並安排傳習工作坊讓「跨域教學經驗得以傳承」,教師們也有觀摩的機會;而跨領域合作的教學經驗,也刺激聯盟教師們的「特色課程朝動態發展」,為教學模式開啟跨領域合作與實作的一章;智齡聯盟也與產業界合作,藉由「產學合作方案導入」,提供學生暑期實習機會;為提高資訊流通與互動機會,開闢「社群互動平台以利推廣」,而這些成果空說無憑,為客觀了解課程成效,「教學評量機制正式啟動」驗證短期的T型人才工作坊和整學期的特色課程,都達到高標的教學成果。
邁向2014統整典藏
智齡聯盟即將邁入最後一年,為了將成果作系統性的保留,以便未來可再延伸、發展,將把T型人才工作坊的教學經驗彙整、典藏,包括理論方法、教學經驗、課程設計與流程、行政事務的雲端科技系統,和評量辦法整理成專書出版,並製作教學影片,讓有興趣開設T型人才工作坊的教師,有專書可供參考。
期中訪視一開始由智齡聯盟執行長臺大土木系康仕仲副教授負責報告整體成果,接著聯盟教師一一分享他們參與智齡聯盟的經驗與收獲。審查委員最後提出講評。 郭耀煌 教授(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老師們的分享,充滿見證會的歡愉,但從審查者的角度來看,階段性的檢討很重要,較希望聽到你們碰到什麼樣的困難和挑戰,以及下階段準備怎樣面對? T型人才工作坊是滿重要的突破,有很多創意構想提出來,但要進入價值創造的過程還很冗長,未來是否會有不同階段的設計?會如何發展?建議可以思考一下。 T型人才工作坊除了強調實作與創意發想之外,對問題的探索應該訓練得更深入。目前,學生一有初步構想就急著做,對問題的界定與探索還不夠,成品較難符合需求。不論是T型人才工作坊和特色課程,最重要還是要從需求分析出發,然後才談到最終價值創造。而設計的探索跟驗證可以再增加。 教育部補助學校的用意,會希望看到學生的就業力與就業率提升。我建議,不管透過案例或其他方式,要向教育部證明,提升學生就業力的目的有達到,而不是修完課就好。當中若有創業的案例,可能會更好。 至於教學評量部分,該怎樣回饋到下個階段?接下來要推動、加強哪部分,可以再規劃! 而助教是很重要的角色,應繼續培訓他們在教學職能、專業職能、跟學生互動的技巧能提升。 林劍秋 專門委員(新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 我真的要講,這個計畫真的非常、非常成功,從教學評量數據就可看出課程成效卓著!值得教育部繼續給予支持。我有兩點建議:第一點是,觀察體驗能力非常重要,它在學術領域裡是非常專業的一門,但怎麼觀察、體驗?需要有經驗的老師、專家來指導、訓練,否則會容易疏漏掉一些很有用的資訊、知識。第二點是,學生上完課後,對他產生哪些作用、影響?對他就業、創業有無幫助?如果他參加T型人才工作坊得到的點子將來能帶到職場,去搞一個自己的團隊更棒。如果事後能做整理、追蹤,對計畫的效應印證會更有幫助。 陳正然 執行長(觀微科技): 這個課程,透過建立跨領域教學模組來訓練跨領域人才,特別T型人才工作坊突破了學生跨校修習的限制,後續可持續擴大推廣。 而學生經過課程洗禮,是否有達到培育的目的?這部分透過教學評量,有科學方式來驗證,這很重要!值得推廣到其他學校。 至於建議部分,因本計畫強調智慧生活人才培育,各領域專業怎樣導入資通訊科技,創造出跟以前不一樣的照護思惟和相關的應用科技或輔具,這部分看起來比較淺。 有些課程有工具導入,很好!比如樂高,可以縮短學生摸索時間。建議聯盟中心動員資工系師生來開發模組讓同學應用,因這麼短時間要從無到有、到創值相當困難,若方向明確、有工具的協助應該會快一點。 第二,課程從實作中學習,很好!但實作完成度偏低,建議後續可再強化。我建議T型人才工作坊可以結合業界能量,因業界有很多待解決的具體問題;或是業界的現成模型,可以貢獻出來,讓學生作進一步的發想、測試。如果希望學生的創意能對現有的服務形態、量測工具有更多貢獻的話,從無中生有不太可能辦到,也許可以以現有產品為基礎思考點,這需要業師加入。 第三,建議T型課程可以有不同的長度,因有些課程實作需要一段時間,短時間內要整理訪談結果、做海報、創意設計,對學生而言,壓力太大。建議每門課程可依據內容把修習的時間拉長,讓實作結果更完整。 最後,你們提到要編纂「工具書」。強烈建議教育部一定要支持!因為成果才會累積延續,把好的案例做成教案和實際工作手冊,計畫成果就可以累積跟延伸。 結論
智齡聯盟在跨領域課程設計上,獲得評審一致高度肯定,尤其透過教學評量的驗證,課程的確達到訓練成效。這樣的教學模式在試行兩年後,仍有許多待改進空間,但為讓成果可以不因計畫結束畫上休止符,最後一年,智齡聯盟將收斂成果,整理成專書,讓教育部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可以永續發展、各校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