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聯網
- 授課教師:胡碩誠助理教授
- 開課學校:世新大學資管系
課程特色
Q1:這門課會教授哪些專業知識與技能?它們有趣的地方在哪裡?
- 智慧聯網的內涵與應用層面發展趨勢
- 各式感測裝置介紹及其與嵌入式系統的連結技術與實作
- 智慧型終端裝置(如:手機、平板)與感測裝置透過WiFi或Bluetooth無線網路相互連結溝通之技術
- 利用智慧聯網於智慧生活、智慧健康照護的發展與相關研究
Q2:課程規劃如何做安排(一學期中講述、場域觀察、討論、實作部分比例如何安排)?期末成果內容為何(模擬實作、書面報告或其他)?以及作此安排的目的、想法脈絡為何?
本學期課程共十九周,技術教授與實作交互進行。授課部分,第一至四為智慧聯網服務現況與分析、自製裝置應用實例,之後每授課兩周即安排一~三周實作課程,授課的期間安排講師演講,達到產學合作的目的。
期末報告的形式為小組作業,依課堂所授之內容,如:Arduino嵌入式系統、感測裝置與智慧終端透過無線網路連結,實作出智慧居家或智慧健康照護雛型系統。依指定格式繳交文件檔和實作範例影片,並且於期末考當週實機展示雛型系統並作期末成果報告。
透過小組間的作品展示與討論,以及專家學者所給予的回饋意見,強化對於跨領域學習的反思。
期末報告的形式為小組作業,依課堂所授之內容,如:Arduino嵌入式系統、感測裝置與智慧終端透過無線網路連結,實作出智慧居家或智慧健康照護雛型系統。依指定格式繳交文件檔和實作範例影片,並且於期末考當週實機展示雛型系統並作期末成果報告。
透過小組間的作品展示與討論,以及專家學者所給予的回饋意見,強化對於跨領域學習的反思。
Q3:這門課是否有跨領域合作?
是,同學在設計雛型系統的過程中,老師與助理適時加入小組討論,引導同學進一步探討其構造與功能是否解符合年長者的使用需求,進而達到便利生活或健康照護的目的。此外,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例如嵌入式系統(電機),手機應用程式(軟體)與陽明大學醫工所詹教授(醫療與健康照護),參與協同教學,讓同學有跨領域整合的學習經驗。
教學方法
Q1:請問老師這門課程的授課方式如何進行?(知識講述、體驗設計、外請講員、助教角色、設備器材支援….等如何在課堂上操作)安排目的為何?
課堂講授→分組討論→實例演練
在課堂上實作與教學並進,再經由分組討論與經驗分享,重新檢視控制系統與受控裝置的搭配適合性與實用性,提出解決方案,實作出智慧居家與健康照護的物聯網系統。
在課堂上實作與教學並進,再經由分組討論與經驗分享,重新檢視控制系統與受控裝置的搭配適合性與實用性,提出解決方案,實作出智慧居家與健康照護的物聯網系統。
本課程希望教授軟硬體與不同無線網路連結整合技術,並融入智齡生活健康照護的理念,因此特別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協同教學。助教與助理扮演的角色主要在參與小組討論提供建議,並且在實作系統時給予必要的技術支援。設備的依照各組的系統需求加以分配,同學可以透過借用程序方便在課後練習與實作。
Q2:請問老師如何引導學生思考?是否有安排活動或借用其他資源引導之?
聘請講師來為同學解說智慧健康與醫療照顧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並利用業界實例讓學生熟悉以程式與Arduino平台上各種無線感測裝置連結與控制的技術。另外蒐集智慧與家與健康照護系統概念介紹影片,讓同學能夠了解實際應用情境。在小組討論中,鼓勵同學將設計概念與家中長者請教,是否合乎使用者習慣與需求。
Q3:請問老師教學過程中普遍遇到的挑戰是?如何因應及調整?
由於課程在開始數周後才收到計畫正式通過的通知,因此在外請專家講員的時間安排上遇到困難,在設備採購進度上也無法與原先課程進度配合。
同學對於Arduino與Android的實作與應用無法在預期進度進入狀況,因此課堂上對實驗器材的使用需要助教與助理的協助很多,因此拖慢了上課的節奏。
透過與廠商的溝通,順利解決部分設備的問題,讓教學能順利進行。專家講員的邀請次數不得不減少。
運用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實作範例,讓學生了解實際撰寫程式與裝置建構開始漸入佳境,課後預留時間讓學生練習,增加對實驗器材的熟悉度,增加周末時段,讓不熟悉的同學有更足夠的時間與助教討論請教。
同學對於Arduino與Android的實作與應用無法在預期進度進入狀況,因此課堂上對實驗器材的使用需要助教與助理的協助很多,因此拖慢了上課的節奏。
透過與廠商的溝通,順利解決部分設備的問題,讓教學能順利進行。專家講員的邀請次數不得不減少。
運用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實作範例,讓學生了解實際撰寫程式與裝置建構開始漸入佳境,課後預留時間讓學生練習,增加對實驗器材的熟悉度,增加周末時段,讓不熟悉的同學有更足夠的時間與助教討論請教。
Q4:請問老師,在課堂與學生的互動中,他們對哪些項目很投入?對哪些項目比較疏忽?您對學生有何建議?是否有令您印象深刻的案例?
學生普遍對於業界講員分享裝置建構的實際應用十分感興趣,但對內部程式撰寫較為生疏。對於高齡者的需求因為不曾關注過,也比較沒概念。
程式內部結構其實並不需要用到複雜的邏輯運算,可以找簡單的實例做課後,以熟悉程式運作流程。並且提供相關程式範例,供學生參考。
說明高齡化社會的現象與已經與即將對年輕人造成的影響,討論社會高齡化後出現的無窮商機,建議同學多跟家中長者聊聊相關議題,並留心觀察生活上的細節。
程式內部結構其實並不需要用到複雜的邏輯運算,可以找簡單的實例做課後,以熟悉程式運作流程。並且提供相關程式範例,供學生參考。
說明高齡化社會的現象與已經與即將對年輕人造成的影響,討論社會高齡化後出現的無窮商機,建議同學多跟家中長者聊聊相關議題,並留心觀察生活上的細節。
本計劃介入的成效
Q1:請問老師,您介入本計畫後,給您帶來哪些影響?未來期望與成果?
透過計畫的參與,了解到跨領域學習的理念以及對於如何培養T型人才有的進一步的理解,對於未來相關課程的教授上,也將思考將這個理念透過不同的方式實踐,讓學生有不同以往的學習體驗與成效。
了解到學生對於智慧聯網的範疇中,軟硬體整合與應用導向的趨勢還有些許陌生,希望透過本課程的訓練,使學生更能夠熟練智慧聯網的應用開發以及相關技術,更希望同學日後能夠在畢業後在相關產業能貢獻所學。
了解到學生對於智慧聯網的範疇中,軟硬體整合與應用導向的趨勢還有些許陌生,希望透過本課程的訓練,使學生更能夠熟練智慧聯網的應用開發以及相關技術,更希望同學日後能夠在畢業後在相關產業能貢獻所學。
Q2:針對本計劃,您覺得可以培養學生哪些額外的能力?
希望同學體會到跨領域學習的重要性,除了本身的專業素養外,也能具有觀察體驗與設計思考的能力。以專業素養為基礎,融會跨領域的思維,以期能具備整合創新的能力。期待同學在本課程所教授各項技術的基礎上,日後能有足夠的準備能夠更加精進。
溫馨叮嚀與建議
Q1:請問老師您對本課程想達到的理想與期待為何?
希望這門課程日後能夠使學生更了解智慧聯網的定義、架構與關鍵技術。更希望同學能夠體會到,沒有技術,固然無法將想法落實,但沒有跨領域的知識與整合能力,無法產生具創新性的想法。期待我們能夠從了解需求到創造需求,為高齡者智慧生活之科技產業培養T型人才。
Q2:最後想請教老師對學生修這門課有何建議?
希望是對資通訊技術、軟硬體整合與動手寫程式有一定的基礎與熱誠,也希望能夠對跨領域學習有興趣,喜歡團隊合作腦力激盪的學生來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