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智活大會師
智慧生活種子師資培訓營暨成果發表會    


活動日期
活動地點

活動報導

2014/03/22
臺大霖澤館

王柔蘋、陳淑英    

 

图片

前言

教育部「智慧生活整合性人才培育計畫」自100年起正式啟動迄今,邁入第四個年頭,一年一度的成果發表會與優良課程頒獎典禮,於2014年3月22日在臺大霖澤館精彩登場,計畫底下的子計畫與教學聯盟也一同共襄盛舉,分享過去一年推動創新教學的點滴並展示教學成果。

智齡經驗

教育部「智慧生活整合性人才培育計畫」在北、中、南分別有「智齡聯盟」、「智活文創」和「智慧種子」三個整創教學聯盟。在一年一度的成果發表會中,分別回顧過去經驗、並展望未來。智齡聯盟計畫主持人,臺大智活中心劉佩玲主任將智齡聯盟的發展定調為「從Output 到 Outcome」,計畫除了延續第一年的成果,繼續扎根經營T型人才工作坊,也將經驗向各校延伸擴展。同時借助網路社群消息的傳播力,在facebook設置粉絲專頁,讓課程消息互動更直接迅速。
智齡聯盟也將過去經驗藉由「傳習工作坊」和「智齡集思微論壇」推廣、傳承,以工作坊及座談形式,邀請產業界與學界人士,對人才培育模式進行腦力激盪、交流經驗、累積智慧。
為了檢視創新的跨領域教學模式是否具成效,特別研發教學評量工具,以五大核心能力(跨域合作、觀察體驗、反思回饋、應用科技、創新設計)為主軸,對每門課程做量化與質化的評估分析,整體而言,學生五大核心能力皆有進步,T型人才工作坊與特色課程整體進步百分比分別為9.3%與13.7%。

智齡展望:從A到A+

最後劉佩玲主任指出,智齡聯盟的未來將朝資訊化與標準化階段邁進,以科技為加速器,將教學資源雲端化、工作坊管理資訊化、評量工具電子化,並計畫將跨領域人才培育經驗,集結成具實用參考價值的資料,編寫成跨領域教學實務專書,供各校參考。

入選優良課程

三組整創教學聯盟分享完計畫成果之後,接下來,跟每位老師最切身相關的優良課程介紹粉墨登場。今年獲得【整創聯盟、創新創業育成平台】優良課程獎的課程有高雄醫大和修平科技大學的創業課程,以及臺中教育大學和臺灣大學的跨領域教學課程。智齡聯盟<腦力補給×銀髮科技>T型人才工作坊亦獲評為優良課程。在獲獎的這四門課中,有幾項共通特質:
  • 第一,強調專題實作:由分組方式,從觀察中發現問題與需求,並應用科技方式解決問題。
  • 第二,場域即教室:強調進入社區開發創新服務或進入業界實習,教室場域不設限。
  • 第三,產學合作模式:與業師共同執教或舉辦座談會、參與商展,促成商業模式的建立。
  • 第四,跨領域教學模式:教師採跨領域或跨界合作教學,訓練學生跨領域溝通與合作能力。

優良T型課程模式

被評選為優良課程的<腦力補給×銀髮科技>T型人才工作坊由智齡聯盟執行長康仕仲副教授偕同臺大職能治療系毛慧芬助理教授共同執教。其教學特色是:
  1. 豐富多元的學習:兩位教師和助教團隊合作的課程,非由一位教師主導。對教師而言,可彼此觀摩學習;對學員而言,獲得多元思考、學習其他領域的機會。
  2. 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教師引導、非主導,讓學生主動學習、提供更多創意發想、討論與實作的機會。
  3. 教師專業新詮釋:由於課程時數短、學員組成多元,課程內容需精煉、通俗。教師必須調整平常熟悉的語言與教法,在推敲教學技巧過程中,對專業是再反芻、重新詮釋的機會。
  4. 助教培訓:每位助教都經過扎實培訓,包括了解課程活動的規劃與流程、模擬設計發想:從服務對象假設、腦力激盪、點子便利貼運用、想法的集合與去蕪存菁,最終設計出產品。 
  5. 實作學習力:課程先學習軟體工具,明白它的功能與限制,對後續腦力激盪過程,能保持在合理範圍內自由想像,學習過程更對焦,尤其能動手做出實品,對學員而言,是最大的成就感!
  6. 創意檢驗:兩位教師全程陪伴學員進行討論與實作過程,並檢驗各組的創意構想,分別從老人觀點和技術面給予意見。不僅能協助創意卡關的小組繞出盲點,在有實作經驗後再指導,學習效果更好!
除此之外,這門課程的成果也參與Maker Faire全球最大的創意嘉年華會商展,智齡聯盟將學生作品帶進展場,並邀請學員擔任解說員;接著也參與士林高齡健康城市成果展。藉由積極參加相關產業展覽活動,為未來的課程規劃,創造與產業資源連結的機會。

跨領域教學心得

介紹完課程特色之後,康仕仲丟開既有的投影片,分享對跨領域教學的教授心得。他認為:
  • 一、老師需要先跨領域:
身為老師要互相了解不同領域的專業,自己先跨出去,才能夠帶領學生。
  • 二、學生們很享受跨領域自主學習:
在跨領域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其實比老師更加投入,更有收穫。
  • 三、動手做、動手試=主動學習
學生在動手實作與嘗試的過程,其實就是在主動學習。
  • 四、創意來自於有範圍的限制:
若提供一些方向並將主題限縮在一定範圍內,讓學生們去發想、碰撞,老師們能夠有效掌握教學,而且他們的創意成果往往是我們意想不到精彩。
  • 五、經驗會持續發酵:
參加過T型人才工作坊的學生經常意猶未盡,頻頻回頭報名不同場次,因跨領域學習經驗也能夠應用在未來學習與生活當中,不斷累積跨域經驗。

結語

在這次活動中智齡聯盟檢視過去的成果,更描繪了未來計畫走向,活動尾聲,教育部「智慧生活整合性人才培育計畫」主持人蔡志宏教授說:「今天集合各個不同計畫的優良課程,從各個團隊成果終能發現幾個相似的特點,我想這也許是跨領域教學的精隨,期望未來可以將跨領域教學標準化,能夠適用於各個校系,讓任何老師、同學操作都能夠達到良好的效果。」「計畫的成果是計畫的N次方,N是來自於熱情與創意的結合,是各位老師動員以及串連的結果,透過大家的串連與經驗分享,不只在教育界,產業界也都有注意到我們的成果,漸漸的有了互動。未來這一年仍遵循著計畫走,但明年以後產業變革走向會是如何?我們該如何定位?目前好幾位老師已經在構思下個方向,需要大家持續投入熱情與創意,讓授課與學習變得更豐富有效率。」
图片
智齡聯盟將過去經驗藉由「傳習工作坊」和「智齡集思微論壇」推廣、傳承,以工作坊及座談形式,邀請產業界與學界人士,對人才培育模式進行腦力激盪、交流經驗、累積智慧
图片
若提供一些方向並將主題限縮在一定範圍內,讓學生們去發想、碰撞,老師們能夠有效掌握教學,而且他們的創意成果往往是我們意想不到精彩
图片
計畫的成果是計畫的N次方,N是來自於熱情與創意的結合,是各位老師動員以及串連的結果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