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教學工作坊
~智齡輔具,化繁為簡的創意挑戰


活動日期
主辦學校

主持人





精彩內容
2012/11/12
國立臺灣大學

林維真助理教授

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所 
毛慧芬助理教授

臺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所
新知講堂~人老心不老,方法正確就會好
新知講堂~創意,帶來科技好體驗

前言
教學工作坊是智齡聯盟為夥伴學校規劃的跨領域知識分享與體驗活動。每季由各聯盟學校輪流主辦。2012年11月12日在台灣大學農業陳列館舉辦的「智齡輔具~化繁為簡的創意挑戰」由中心學校國立臺灣大學負責規劃,並邀請台大圖資系林珊如教授談「老人的資訊與通訊科技(ICT)行為」、臺大職能治療系毛慧芬助理教授則展示老人輔具的設計概念與體驗,並分享參與T型人才工作坊跨領域教學的體驗與心得;除此之外,為了將T型人才工作坊模式順利移轉到各夥伴學校,也邀請世新大學資管系許素華副教授來分享世新大學獨立承辦T型人才工作坊的經驗,最後由中心學校將工作坊課程設計步驟與操作流程完整跟老師們做報告,期待這創新的跨領域教學模式可以在各校順利推展。(撰稿/陳淑英 2012.11.12)

老人的資訊與通訊科技(ICT)行為 

曾在老人學與科技發展跨領域研究上深耕的林珊如教授說:「廿一世紀除了氣候暖化之外,最顯著的兩大趨勢,就是數位資訊科技的普及與老年人口的增加。」林珊如從圖資系專業出發、結合這二大趨勢來討論如何讓數位科技不再專屬於年輕人,同時也能為老年人帶來更便利的生活。在此以先,需先對老人資訊與通訊科技(ICT)行為有深入的了解。
林珊如提到,目前政府許多福利政策都需藉由網路來申辦,資訊科技已跟老人家的生活越扣越緊,因此如何激發銀髮族學習資通訊科技的動機?林珊如提醒:「老人學習科技的動機,往往是對他們有意義的目的,是非常實務導向的。」所以設計課程時,需從其生活經驗切入,才能引發老人學習的意願。但設計學習頁面時,也得注意老人家對顏色的感知與年輕人不同。林珊如說:「年紀越大,越不容易區分藍色和紫色。雖然我們無法改變網站顏色,但在選擇教材時,盡量選擇亮度對比較高、較容易閱讀和區辨的網站來進行教學」。此外,老人家同時處理多元訊息的能力變緩,因此一次不能給老年人太多資訊,會不容易聚焦。這些都是在從事資訊教育過程中,或開發資訊相關產品時,應該要注意的。
林珊如也提到國外有研究顯示:社會性的支援和互動會加強老人的學習。所以在課程設計上,也可協助老人家建立粉絲團,並加入其中與他們互動、討論,會讓大家學得更起勁。 
這就像「文化反哺」,由孩子這代來協助長輩那代瞭解當代社會的價值觀與變化。
林珊如說:「國外發現,文化反哺非常重要,尤其是在科技與通訊科技的學習上,可是在國內,我們並沒有發現這現象。我們會代替長輩去做很多事情,這樣一來,很容易剝奪他們獨立自主生活的能力,以及活得尊嚴的權力。」 
林珊如表示,她正積極在推廣文化反哺觀念,讓整個家庭的年輕成員都能成為年老成員的ICT助力,因為家庭的支持和支援,對老人學習ICT的過程能夠發揮相當重要的作用。

老人輔具

台大職能治療系毛慧芬助理教授接著從老人健康與體能角度出發,他提到,雖然目前市面上已有為老人提供更方便行動的輔具,但設計上還不甚理想。他強調:要讓老人有學習電腦的意願,得從與他們生活相關的需求出發。根據使用者調查研究,老人家使用電腦的目的,多半是為了與親友互動、看影片、找健康相關知識和一般的文書處理。而老人家不願接觸電腦的理由多半是覺得對生活沒有太大幫助、沒興趣和對科技的恐懼感。
除了這些心理層面的限制外,老人家在身體感官上的反應也與年輕人很不一樣。比如,他們在觸覺、本體覺上的記憶不足,所以他們打字時,喜歡聽到敲擊鍵盤的聲音,才覺得自己有按到的感覺,而且他們在細緻動作上不是那麼靈活,使用滑鼠上也有些困難。
人體老化,最快從眼睛開始。老人家只要盯著螢幕看十分鐘,眼睛就會受不了;由於水晶體老化,對顏色的敏感度也不一樣,他們較難分辨藍、紫色,但對於黃、紅色較具有辨識力。很多老人家有白內障問題,他們所看的世界就像從有霧氣的窗戶看出去般朦朧模糊。更嚴重的眼睛病變還有青光眼、黃斑部病變,也會造成影像扭曲、變窄。
綜合種種問題,毛慧芬特別提醒,若要為老人家做設計,必須留意一些原則,比如:重要訊息要置中(有黃斑部病變的老人家,他們的視覺像以管窺天,只能看到中間狹窄範圍)、顏色對比需要加強、字體、游標、圖示都要放大、頁面乾淨單純。且可增加其他感官知覺來輔助,比如,聽覺的提醒和觸覺感受,或加強放大鏡、擴視機的便利性,讓老人家需要這些輔助功能時,直覺地就能找到。
毛慧芬為了讓大家有更深切的體會,她帶了一些輕便型的輔具來展示,讓大家摸摸這些既有商品之餘,也想想其功能還可以做怎樣的改變來提升使用價值。對老人家而言,多功能的服務不如單純直覺的商品好用,所以,老人輔具的開發,不是去增加附加價值,而是從繁瑣的操作流程裡簡化到最直覺方式,讓老人家一用就上手。

T型人才經驗傳承

教師交流活動除了有知識性的分享,也有教學經驗的交流。智齡聯盟中心學校將承辦T型人才工作坊的經驗與執行細節藉由教師交流活動逐一向聯盟學校老師們說明,因為接下來將由各聯盟學校來執行、承辦T型人才工作坊跨領域共同教學課程,每位參與的老師無不聚精會神聆聽。雖然工作坊只是兩週、兩天的課程,但前置作業的討論、內容設計、實作分工、宣傳準備與帳務處理等,過程中有相當繁瑣的流程需要逐步進行,但中心學校已將摸索過的成功經驗,整理成標準作業流程,幫助各聯盟學校可以直接按表操課,在各校推展跨領域教學體驗課程。世新大學是第一所獨立操作T型人才工作坊的學校,負責聯絡、統籌的資訊系許素華副教授分享世新大學在預備過程中,特地分批安排老師與學生來臺大參加T型人才工作坊,每個人實地走過T型人才工作坊的洗禮之後,再回學校討論如何把世新的特色融入這樣創新的教學模式裡,並改善過程中的缺失,讓課程設計與活動流程更縝密,使整個流程都能掌握最有效果與效率的學習節奏。
經歷過T型人才工作坊跨領域教學模式的老師,無不對這樣創新的教學經驗體會深刻。台大職能治療系的毛慧芬助理教授也分享她與臺大土木系卡艾瑋老師第一次合作T型人才工作坊的心得,這天南地北兩個不搭嘎的科系如何做結合?過程中經歷多少討論才產生共識?以及在實地教學過程中,兩位老師也都在學習、吸收另一位老師的專業。而最讓他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學生在這麼短時間內竟然做到了,這樣的教學經驗也撞擊了她在本科系的教學方式,試著注入T型人才工作坊的觀察體驗與討論實作模式,讓課程變得更生動、豐富。

結論

每次安排教師交流活動,智齡聯盟都希望能把跨領域創新教學經驗的種子撒在各聯盟學校裡面;並藉由各聯盟學校的專業領域來拓展智齡聯盟在老人福祉議題上的新知。每次的活動,都在堅固聯盟的實力與向心力,期待在創新教育的努力上發揮更大影響力!
图片
台大圖資系 林珊如教授
图片
林珊如教授說:「廿一世紀除了氣候暖化之外,最顯著的兩大趨勢,就是數位資訊科技的普及與老年人口的增加。」
图片
林珊如說:「國外發現,文化反哺非常重要,尤其是在科技與通訊科技的學習上。
图片
台大職治系 毛慧芬助理教授
图片
毛慧芬強調,要讓老人有學習電腦的意願,得從與他們生活相關的需求出發。
图片
世新大學資管系許素華副教授分享承辦T型人才工作坊心得。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