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身為教育部智活計畫的一員,非常榮幸能接觸到各種因應高齡議題的創新方案,2017年12月20-22日智齡聯盟受邀參加由成大智活種子聯盟舉辦的「Facing the Gap Workshop」,以觀察員的角色,觀摩由成大與東京大學i.school 合辦的工作坊,並參訪位於神奈川縣藤澤市的藤澤永續智慧城市,學習日本的創新與實踐經驗。
日本在2005年步入超高齡社會,臺灣於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快速變遷的高齡化社會所引發新的需求與問題,已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在不可逆的高齡趨勢下,除了提供高齡者生理照護與心理支持,我們又該如何調整自己去回應新型社會的來臨。「Facing the Gap Workshop」工作坊的學員來自東京大學、千葉大學、九州大學、臺灣大學、成功大學,於東京i.school進行三天的工作坊,從觀察智慧場域開始,再透過學員們分享自身文化中所觀察到的現象去發現潛在的問題。接著利用Apis Note來幫助學員們定義問題,再經過學員們的討論發展可能的解決方案,並做出最後的提案。
日本在2005年步入超高齡社會,臺灣於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快速變遷的高齡化社會所引發新的需求與問題,已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在不可逆的高齡趨勢下,除了提供高齡者生理照護與心理支持,我們又該如何調整自己去回應新型社會的來臨。「Facing the Gap Workshop」工作坊的學員來自東京大學、千葉大學、九州大學、臺灣大學、成功大學,於東京i.school進行三天的工作坊,從觀察智慧場域開始,再透過學員們分享自身文化中所觀察到的現象去發現潛在的問題。接著利用Apis Note來幫助學員們定義問題,再經過學員們的討論發展可能的解決方案,並做出最後的提案。
第一天(12/20)由成大工業設計系馬敏元教授帶隊,前往參訪藤澤永續智慧城市(Fujisawa Sustainable Smart Town)以及參與東京大學i.school2017年的專案發表會。藤澤永續智慧城市廣達六萬坪的土地,前身是松下集團的工廠舊址,全部移平新打造的智慧永續社區,整體考量能源、安全、行動、福祉、社區,把現有各種永續社區的有形的無形的構想通通考量進去並且實現。並且以每個人都是培養城市的「父母」的理念,吸引認同理念的居民入住,形成未來生社會的共同參與文化。
東京大學i.school2017年的專案發表會,也就是當年度的i.school學生成果發表,發表地點位在東京六本木Tokyo Mintown的design hub。發表主題是有關於2045年之後的日本社會,職場因為老化導致人力非常不足,如何讓高齡者在退休後或不退休的狀態,能持續做著某種型態的工作,能夠達到有支持、能負擔又能快樂從事工作的提案。
東京大學i.school2017年的專案發表會,也就是當年度的i.school學生成果發表,發表地點位在東京六本木Tokyo Mintown的design hub。發表主題是有關於2045年之後的日本社會,職場因為老化導致人力非常不足,如何讓高齡者在退休後或不退休的狀態,能持續做著某種型態的工作,能夠達到有支持、能負擔又能快樂從事工作的提案。
第二及第三天(12/21-22)則是位於東大i.school舉辦的「Facing the Gap Workshop」。東大i-school是一項由2009年在東京大學開啟的創新教育計畫,由東京大學土木系堀井秀之教授所創辦。i-school的「i」代表創新(innovation),特點是專注於「以人為本」的創新,主要是以研究生為對象的全年課程,沒有學分、也沒有學位,但每年都吸印許多優秀學生聚集在一起,至今已有100多名學生完成課程。2017年,i.school獨立於東京大學,旨在開展更加開放的教育活動。
Facing the Gap Workshop由成大與i-school跨國、跨校合作,台灣方面的師資包括成大工業設計系馬敏元教授、建築學系簡聖芬副教授、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楊佳翰副教授,日本方面則包括i-school創辦人堀井秀之教授,以及i-school的師資、業師,參加學員包括25位,來自台灣及日本的大學生,包括東京大學、千葉大學、九州大學、成功大學、台灣大學等五校,分成五組。
Facing the Gap Workshop由成大與i-school跨國、跨校合作,台灣方面的師資包括成大工業設計系馬敏元教授、建築學系簡聖芬副教授、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楊佳翰副教授,日本方面則包括i-school創辦人堀井秀之教授,以及i-school的師資、業師,參加學員包括25位,來自台灣及日本的大學生,包括東京大學、千葉大學、九州大學、成功大學、台灣大學等五校,分成五組。
為期兩天的工作坊,嘗試把4D流程跟創新教育結合,並且導入i.school開發的Apis Note系統。第一步的「發現」(Discover)階段,馬老師請各組在線上平台丟進各種問題卡(problem cards),就像丟進漏洞裡,經過群組、描述詮釋,發現需求與痛點。第二步的「定義」(Define)階段由簡老師介紹顧客旅程地圖(customer journey map)的運用,設定人物誌(persona)、分解行為流程、態度、人、物,定義對象、情境和想解決的問題。
「Facing the Gap Workshop」的題目非常特別,希望同學提出未來高齡社會中為「年輕人」設計的解決方案,目的是縮短年輕人與長輩的鴻溝(Gap)!工作坊中的討論氣氛很專注、自發,由臺灣及日本組成的各組學員,運用英、日、中文三聲道溝通討論,學習動機很強,思考時安靜、互相激盪跟時而爆出的笑聲都很有能量,提出的問題觀點包括日本跟台灣的需要跟差異,發展中的方案已經有很多有趣的構想,展現出年輕人不受框架限制的發想。
「Facing the Gap Workshop」的題目非常特別,希望同學提出未來高齡社會中為「年輕人」設計的解決方案,目的是縮短年輕人與長輩的鴻溝(Gap)!工作坊中的討論氣氛很專注、自發,由臺灣及日本組成的各組學員,運用英、日、中文三聲道溝通討論,學習動機很強,思考時安靜、互相激盪跟時而爆出的笑聲都很有能量,提出的問題觀點包括日本跟台灣的需要跟差異,發展中的方案已經有很多有趣的構想,展現出年輕人不受框架限制的發想。
第二天的設計後半旅程,老師們也帶入設計的方法和工具,第二天早上走到第三步「發展」(develop)的階段,楊老師帶來非常重要的提醒:不是每個4D的問題(problem)都能收斂中痛點,也不是每個解法(solution)都能解出實踐,也就是無法收斂、飄到空中或是跌到地下都是有可能的!走到第四步「交付」(Deliver)的階段,可以運用九宮格釐清從人物誌到形成商業模式的要素、納入短中長期的考量,最後的呈現,可以運用故事板,而且要小心別「先射箭再畫靶」!
同學們努力到發表前的最後一秒,展現投入的熱忱,提出許多年輕人與長輩互動溝通的創意切入點,例如分享彼此的興趣故事,透過衣服、料理、回憶創造連結關係,或是鼓勵溝通的平臺機制。老師們在回饋時,也鼓勵同學能不斷回到使用者的設定、更深入細節,考量更多成就解決方案的前置鋪陳等等。
同學們努力到發表前的最後一秒,展現投入的熱忱,提出許多年輕人與長輩互動溝通的創意切入點,例如分享彼此的興趣故事,透過衣服、料理、回憶創造連結關係,或是鼓勵溝通的平臺機制。老師們在回饋時,也鼓勵同學能不斷回到使用者的設定、更深入細節,考量更多成就解決方案的前置鋪陳等等。
印象很深刻的是,五組同學在兩天之中都展現很強的動機,很快速密集共同走過完整的4D階段。來自不同背景的台灣、日本同學,也從中獲得定義問題、溝通互動、商業模式的考量等不同面向的刺激。這次工作坊,感受到老師們很用心營造台灣與日本學生的跨國跨領域合作,共同激盪創新設計的學習情境,也非常令人期待參與的學員們,以後能持續運用所學進入各行各業。此次的觀摩學習也讓智齡聯盟學習良多,思考如何更讓智齡課程更進步,創造高齡社會更多的創新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