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生命教育理論與教學    

  • 授課教師:王秀槐教授
  • 開課學校:國立臺灣大學

課程特色

Q1:這門課會教授哪些專業知識與技能?它們有趣的地方在哪裡?

本課程利用投影片、電影、參訪宗教博物館及邀請外賓演講等角度,切入生命意義、宗教、生死關懷等領域,帶領學生思考人究竟為何而活、應該怎樣活,以及如何活出該活的生命(即人生三問),期能幫助學生活出更有意義的人生。除了協助學生自我成長,課程中所安排之對於生命意義的探索、長者生命故事訪談,以及「生死關懷」單元中對於安寧療護及世界重要宗教之生死觀、喪禮的介紹,能培養學生對於長者的同理心,並更加瞭解老年人的身心靈需求及如何關懷長者。

Q2:課程規劃如何做安排(一學期中講述、場域觀察、討論、實作部分比例如何安排)?期末成果內容為何(模擬實作、書面報告或其他)?以及作此安排的目的、想法脈絡為何?    

本課程共安排四場生命教育電影欣賞,透過電影播放引導學生進行反思,例如:期初「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讓同學思考生命意義;「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帶領同學思考生命中的失落與悲傷,以及人最終均須面對的「死亡」議題;「姐姐的守護者」教導學生正確的道德判斷,傳的「人為目的,不是工具」的觀念;「愛」讓每個人瞭解到愛的真正意義。此外,課程進行當中,不僅授課教師時常運用多媒體資源進行教學,三場外賓演講之講師亦準備相當豐富之影音資料供參。

Q3:這門課是否有跨領域合作?    

本課程由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開設,修課同學來自校內外之不同科系,該課程並與臺灣大學智慧生活科技整合與創新研究中心密切合作,在校內各單位間達到跨系、跨領域、跨專長的整合。除此之外,本課程亦邀請校外單位具生命教育實務經驗講師前來分享,提供機會讓學生看見生命教育實務融入職場的方式,達成與校外資源之整合。並且,積極到各校推廣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期望大家尊重生命。

教學方法

「生命宛若長河,要如何教育?從何處著手?」這是一開始時王老師遇到的問題。為了達成最大的課程效益,她使用了雙目的的教學設計,王老師說:「雙目的,就是我講的『為人』與『為師』。為人,就是『對自己生命的反思』;為師,就是如果你未來要當老師的話,回歸到學生的年齡階段,你對於這些生命議題會有怎麼樣的想法。」從生命的「現在」出發,往前與往後觀看,是「雙目的」教學設計的重點。由此出發,王老師設計了一連串的作業,讓同學得以透過這些練習,觀察並理解他人對於生命的觀點,再與自己的思考及親身經驗相互對照。
該課程所設計的作業中,有一項是訪問同學們自身所接觸到的長者。主要的受訪對象包括身邊的親友,如父母或祖父母等,也有少數同學有擔任志工的經驗,所以前往安養院進行訪談。王老師說:「這些同學正在生命的起點,透過這份作業,能讓同學有機會去理解上一輩的生命故事,然後去思考他們自己這一代的生命故事,還有他們要怎麼把這些故事傳給下一代。」另外,在教材選擇上,王老師也提供了一些相關電影,讓同學進行討論。《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就是教材之一,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四十歲的人與八十歲的人的對話,是生命「中程」和「終程」的對話,電影中所討論到的議題非常多,包括:生命的意義、理想價值與現實間的扞格、成就感與快樂間的關聯…等等。也有一些比較負面的內涵,像是,對生命價值的失望、面對生死時的情緒等。    


智齡聯盟介入成效    

因為該課程屬智齡聯盟的一環,所以課程內容也包括了生死關懷的相關議題。在這個部份,王老師選擇了《送行者》這部電影。《送行者》討論的是失落的概念,以及如何面對死亡。王老師從宗教、瀕死經驗等角度切入,同時也帶領同學前往宗教博物館進行參訪,討論從古埃及到現代的各式宗教經驗、理論,及其關懷的核心所在。觀賞影片、參訪博物館後,再請同學尋找有信仰者並加以訪問。王老師設計了三個問題:「為什麼會信仰這個宗教?如何實踐?宗教對他的影響?」透過觀賞、理解與訪談三個步驟,同學對於生死這個議題,會有相當透徹的理解,同時也修正了原先可能存有的一些偏見或漠不關心態度。
加入智齡聯盟後,王老師更一直在思考,如何將課程和智齡聯盟加以結合,同時又能兼顧原本師資培育的課程目的?幾經思索,王老師認為,人是由身、心、靈三方面構成的,先前智齡聯盟專注的層面多是在「身」與「心」兩方面,對「靈」這方面的訓練比較少提到,然而這卻是人一生之中──特別是在人生走到終點時,必須去思考的事情。由此點出發,王老師一步步地建構出「生命教育」這堂課的「雙目的」,不只是教導學生理解生命的價值,更在於擴大學生對於生命長河的視界,理解事物的優先順序會隨著生命階段的不同,而有著各種轉變。這些轉變,相當程度地反映了該生命階段的價值關懷,因而不應任意輕忽。以智齡聯盟的角度,則在於提醒老人照護領域,除了對「身」與「心」的關懷外,也不能忽視老人家在宗教性與精神性方面的需求。年輕人必須要理解與尊重這些在年輕時看起來可能很荒謬的東西,才能夠真正地觀察到長者的需求。除了對生命階段的關照外,王老師也提到了生死學與安寧醫療等接近臨終階段的照護,讓學生有更完整的修課體驗。


期待與建議

Q1: 對本課程想達到的理想與期待為何?

在教學上,王老師認為最大的困難是所教授主題過於深遠廣大,每每覺得教學時間不夠,總想再投入更多時間和同學一起學習。另外,課程中每個主題所該佔的比重,也是讓王老師反覆思量的部分。然而,這些辛勞,每每在看到同學們提出的反饋時便能獲得紓解。王老師認為,大多數修課同學的家庭都給予孩子相當足夠的正面能量,發展出對人生正面的理想與熱情。然而,即便這些同學有想付出、想當老師的心志,但並不是所有人的家庭都能像自己一樣這麼幸福,因此,適度理解其他人的生命情境,以及這些生命情境對個人的影響,對修課同學來說,應該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另外有一些同學的生命經歷比較曲折,當他們寫回饋,揭露自己的心路歷程時,便可以看得出來他們本身對於生命、對於環境本來就已有很多思索,只是需要更多元的思考途徑與刺激,也有些學生,其思考很具批判性,王老師希望透過這門課程可以讓他們吸收到更多不同角度的生命價值觀。

Q2:對學生修這門課有何建議?    

王老師表示,只要能帶著一顆開放的心,願意思考,就一定會在這門課上有所收穫。而一門課的收穫,也不一定是當下的,可能會在人生的任一時刻,突然開花結果,所以她也鼓勵同學多方嘗試,透過各種管道,去認識生命的價值!後想請教老師對學生修這門課有何建議?
回課程頁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