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健康與老人心理之雲端科技整合
前言
要培養跨領域人才,讓學生分別修兩門不同領域的專業,並無法將雙領域的概念與合作模式整合。因此,輔大臨床心理學系結合資訊工程學系,將資訊科技的功能帶入老人睡眠與健康需求的概念裡,共同為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設計健康照護系統。這是輔仁大學第一次嘗試跨領域共同授課,迸出的火花相當精彩、課程規劃與進行的挑戰也相當大。(整理/王柔蘋 撰文/陳淑英)
跨領域合作教學
近幾年來,由於社會變遷,只擅長單一領域的人才已不敷業界需求,全球排名第四的美國史丹佛大學校長漢那斯表示:「思考20年後的人才需求,在重要的議題或領導力培養上,愈來愈要求跨領域的訓練與整合,才能解決問題。過去我們傾向於訓練專技人才,現在我們除了要求專長之外,更強調溝通、跨領域合作的能力。」各大學也紛紛開設跨領域學程、鼓勵學生修輔系來培養第二專長,但葉在庭發現,這樣的學習方式還是難以將兩個領域的課程整合在一起。葉在庭解釋:「譬如說,我修中國文化,再去修程式設計,這樣一來,我跨了不同領域,學到中文跟資訊的知識,可是兩個專業並沒有整合在一起。」 因此,臨床心理系的葉在庭和資訊工程系的梅興兩位副教授,決定在這門「睡眠健康與老人心理之雲端科技整合」裡合作。葉在庭說:「這門課,試著整合心理跟資訊工程,學生除了要有心理學、醫學知識外,也需學習資訊軟體設計、認識醫學類器材。」 兩位老師能夠一拍即合,因他們也曾在另外的跨領域研究計畫裡合作,該計畫是要設計一套評估老年人記憶的平台,將老年人的檢查資料放在雲端,照護者就可以知道他的記憶有沒有逐漸退化,幫助醫護人員進行早期失智症篩揀。這需要結合醫學、心理學、資訊科技和雲端,所以葉在庭寫一部分計畫、梅興也寫一部分,兩人再將計畫做整合。有了跨領域的合作經驗,讓葉在庭思考:「由老師這方來整合,不如讓學生來整合。學生如果能夠擁有兩門知識的話,他們會發揮得比老師更有創意!所以我們開了這門課。」
跨領域課程設計
這門課不僅老師跨領域合作,學生也是兩科系學生各半來參加。葉在庭說:「這門課非常有趣,兩個科系都必須去涉獵對方的領域,我們沒有考試,重視的是創意激發、小組討論、團隊合作,期末再作成果報告。而且每堂課都有討論時段,這要感謝教育部,讓我們有資源能聘到好的助教一起在課堂上帶討論。」
修這門課的多半是大三、大四學生,兩科系學生各一半,分組也各一半。由於他們已接受過本科基礎訓練,也正在為出社會作打算。葉在庭希望透過這門課的訓練,幫助學生將來出社會可以跟其他專業人士溝通、對話。葉在庭說:「我看學期末學生的心得,發現資訊的人會說『哇!原來臨心系都在修這些領域,課業量非常重,他們習慣一步步思考,跟我們的思考方式很不一樣』;臨床心理系的也發現:『資工系軟體部分真太厲害了,但如果能再加上我們的點子會更棒!』顯然,這是可以繼續走下去的教學模式。」
修這門課的多半是大三、大四學生,兩科系學生各一半,分組也各一半。由於他們已接受過本科基礎訓練,也正在為出社會作打算。葉在庭希望透過這門課的訓練,幫助學生將來出社會可以跟其他專業人士溝通、對話。葉在庭說:「我看學期末學生的心得,發現資訊的人會說『哇!原來臨心系都在修這些領域,課業量非常重,他們習慣一步步思考,跟我們的思考方式很不一樣』;臨床心理系的也發現:『資工系軟體部分真太厲害了,但如果能再加上我們的點子會更棒!』顯然,這是可以繼續走下去的教學模式。」
跨領域教學的挑戰
跨領域教學在課程設計上需要與另個領域教師作整合、溝通、共同設計,備課與授課所花的精神遠比傳統教學複雜很多,尤其面對跨領域的學生,在教授技巧上,也需拿捏得宜。葉在庭笑說:「全輔大大概只有我們兩個老師敢做這樣的嘗試!」
教材預備跨領域課程對學生來說,是非常新鮮、有趣的上課體驗,但對老師來說,卻是相當花心思的挑戰。葉在庭說:「跨領域教學最大的挑戰是在備課上,比如,我講心理健康與睡眠部分,不能講太深,資訊系同學會聽不懂,若講太淺,臨心系同學會覺得無趣;資工系的梅興老師也跟我一樣,講太淺,資訊系的會打瞌睡,下堂課就不想來了,但對臨心系而言,仍很吃力,因他們沒有基礎。所以,如何將難度講得剛剛好,又可以激發學生想法,這是未來整合兩個領域時需著力的方向。」
跨領域團隊默契除了課程難易度需拿捏準確外,跨領域默契的建立,也是另一個挑戰。葉在庭說:「剛開始他們真的不太容易契合,我們從第一週就幫他們分組,前五週,讓他們彼此認識,剛開始大家都很生澀,不知怎麼跟其他系同學討論,到第六週,互動才漸入佳境,慢慢了解對方的語言。當然,出席率也很重要,缺席少了些人,團隊默契就不容易凝聚。如何提升出席率?我們還在嘗試。對於討論的主題,很難投每個人所好,但至少要有一半以上的人感興趣,那少數覺得沒興趣的,若也願意參與討論,小組的默契與向心力就容易建立起來。因此如何激發主動學習的意願,是這門課的第二個挑戰。」
分數公平性團隊另一個要面對的問題,是分數的公平性!一組裡,總有出力多、出力少的差別,但整組分數若每個人都一樣,難免有怨言。葉在庭認為,這是跨領域教學第三個挑戰。尤其,小組在完成成果之後,總會有人在意自己做太多、別人做太少;小組裡有些人參與程度可能百分之百,但有些人也許才做百分之十或二十,怎麼辦?葉在庭說:「我們的解決方法是,讓他們互評,譬如說,從『參與度』、『查考文獻程度』、『實作參與程度』、『討論的主動性』等等,以這幾個指標讓他們互評,我們再把互評分數做平均,就可算出他在小組裡投入程度有多少。除了同學互評之外,助教與老師也都會打分數。」所以,分數是個人的、不是整體齊頭的,就可消弭些不平之鳴。但同學互評的分數,也會拿來做個別了解學習情況的參考,葉在庭說:「若有人比較沉默、甚至不來,我們會去了解原因,之後會做調整,讓每個組員知道,他們的參與、意見對小組而言都是很重要的。」
教材預備跨領域課程對學生來說,是非常新鮮、有趣的上課體驗,但對老師來說,卻是相當花心思的挑戰。葉在庭說:「跨領域教學最大的挑戰是在備課上,比如,我講心理健康與睡眠部分,不能講太深,資訊系同學會聽不懂,若講太淺,臨心系同學會覺得無趣;資工系的梅興老師也跟我一樣,講太淺,資訊系的會打瞌睡,下堂課就不想來了,但對臨心系而言,仍很吃力,因他們沒有基礎。所以,如何將難度講得剛剛好,又可以激發學生想法,這是未來整合兩個領域時需著力的方向。」
跨領域團隊默契除了課程難易度需拿捏準確外,跨領域默契的建立,也是另一個挑戰。葉在庭說:「剛開始他們真的不太容易契合,我們從第一週就幫他們分組,前五週,讓他們彼此認識,剛開始大家都很生澀,不知怎麼跟其他系同學討論,到第六週,互動才漸入佳境,慢慢了解對方的語言。當然,出席率也很重要,缺席少了些人,團隊默契就不容易凝聚。如何提升出席率?我們還在嘗試。對於討論的主題,很難投每個人所好,但至少要有一半以上的人感興趣,那少數覺得沒興趣的,若也願意參與討論,小組的默契與向心力就容易建立起來。因此如何激發主動學習的意願,是這門課的第二個挑戰。」
分數公平性團隊另一個要面對的問題,是分數的公平性!一組裡,總有出力多、出力少的差別,但整組分數若每個人都一樣,難免有怨言。葉在庭認為,這是跨領域教學第三個挑戰。尤其,小組在完成成果之後,總會有人在意自己做太多、別人做太少;小組裡有些人參與程度可能百分之百,但有些人也許才做百分之十或二十,怎麼辦?葉在庭說:「我們的解決方法是,讓他們互評,譬如說,從『參與度』、『查考文獻程度』、『實作參與程度』、『討論的主動性』等等,以這幾個指標讓他們互評,我們再把互評分數做平均,就可算出他在小組裡投入程度有多少。除了同學互評之外,助教與老師也都會打分數。」所以,分數是個人的、不是整體齊頭的,就可消弭些不平之鳴。但同學互評的分數,也會拿來做個別了解學習情況的參考,葉在庭說:「若有人比較沉默、甚至不來,我們會去了解原因,之後會做調整,讓每個組員知道,他們的參與、意見對小組而言都是很重要的。」
專業加強
短期間要在課堂上教授完整的專業內容,對跨領域雙教師都是難題,因此,葉在庭想到一個作法,她說:「我們要求學生要做共同筆記,譬如,上關於老人智力發展、變化、認知功能下降的過程,整組人就要額外找資料分享給大家;我們總共分八組,每組大約七~八個人,每節課輪流做共同筆記,並將他們額外找到的相關資料放在雲端網路平台上。」這個作法,還有個非常有智慧的細節,葉在庭說:「如果我們要上臨心領域的課,就請資工系同學寫共同筆記,這等於強迫他要去熟悉有關臨心的知識;如果是資工系老師上的課,就請臨心系同學負責寫共同筆記。當他可以把別的領域的專業知識寫出來時,表示他已消化過這些資料,而不是單方面接收。放在雲端上,其他組同學也可以看得到,這可彌補授課時間有限的問題。學生到了大三、大四,不能只依賴老師們課堂上給的知識,要能主動找相關資料。」
葉在庭雖然對同學能主動學習有期待,但她明白每個人情況不同,不見得都能在這門課投注更多時間,她說:「以前在I(單一領域)的教育體制下,能得到的資源有限,但這門課可得到兩個資源,如果現在沒找更多相關知識也沒關係,至少修過這門課後,會知道怎麼跟其他領域的人對話,就會有基本收穫,當然,若能主動蒐集資料,收穫會更大。未來他就要面對不同專業間的合作,去理解別的專業,再整合兩個專業,來面對未來社會科技或文化發展的各樣需求,這是門啟示性的課程。」
葉在庭雖然對同學能主動學習有期待,但她明白每個人情況不同,不見得都能在這門課投注更多時間,她說:「以前在I(單一領域)的教育體制下,能得到的資源有限,但這門課可得到兩個資源,如果現在沒找更多相關知識也沒關係,至少修過這門課後,會知道怎麼跟其他領域的人對話,就會有基本收穫,當然,若能主動蒐集資料,收穫會更大。未來他就要面對不同專業間的合作,去理解別的專業,再整合兩個專業,來面對未來社會科技或文化發展的各樣需求,這是門啟示性的課程。」
單領域與跨領域教學比較
若要比較單一領域與跨領域教學的異同,葉在庭說:「教自己系上的學生當然比較輕鬆!我可以請他們不懂就查資料,而且很快就能掌握他們哪裡不足;但如果是跨領域教學,他們用心的地方,你不見得知道,他們在學習上還缺哪一塊也無法完全掌握,因我不是資訊工程的;梅老師也不是臨心的。但我的課他都會來聽,這讓我蠻感動,當然,他的課我也會去聽。」
雖然跨領域教學有許多不確定性,但葉在庭認為,還是有它有趣的地方。她說:「為讓專業理論能讓另一個領域理解,我會用比喻的方式,讓資工系同學能聽得懂、覺得有趣;但對臨心系同學當然會覺得太淺白,但藉此可以激發他們思考,如何在小組討論時讓資訊系同學能聽懂,我覺得這滿有趣的。現代社會,有許多領域已在做整合,知識深或淺都沒關係,能整合出符合大眾需求的東西,人是最重要的。」
在這門課裡,兩位老師除了上對方的課,藉此多瞭解對方領域之外,也請專家來演講!葉在庭說:「我們請設計的專家來補足我們設計的不足,也請醫院的臨床心理師,來補睡眠醫學的不足。」
雖然跨領域教學有許多不確定性,但葉在庭認為,還是有它有趣的地方。她說:「為讓專業理論能讓另一個領域理解,我會用比喻的方式,讓資工系同學能聽得懂、覺得有趣;但對臨心系同學當然會覺得太淺白,但藉此可以激發他們思考,如何在小組討論時讓資訊系同學能聽懂,我覺得這滿有趣的。現代社會,有許多領域已在做整合,知識深或淺都沒關係,能整合出符合大眾需求的東西,人是最重要的。」
在這門課裡,兩位老師除了上對方的課,藉此多瞭解對方領域之外,也請專家來演講!葉在庭說:「我們請設計的專家來補足我們設計的不足,也請醫院的臨床心理師,來補睡眠醫學的不足。」
課程設計
跨領域課程該怎麼規劃設計?葉在庭說:「這是門三學分的課,前一到八週,由我先講基本的心理領域的課,中間安排演講,後半段則由梅興老師上雲端科技。而我這部分,有四週需要實作,他們要先學會操作、評估受試者,譬如,玩臨床心理系常用的魏氏記憶量表、還有智力測驗,這樣一來,他們才能如何評估一個人的健康或能力狀況?透過這些實作,同組的人彼此也會更熟悉。在一堂課裡,我會用2小時講課、1小時讓他們操作,助教也會從旁協助。到第六週,才會進入討論共同筆記以及課堂主題,所以講授大概佔三分之二,實作佔三分之一,但到期末,討論、實作會越來越重要。」
至於梅興老師部分,葉在庭也觀察到:「他會根據學生的需求作調整。比如,學生這禮拜需要多一點討論,就會把時間多挪一點給他們。」最後兩週,都是成果發表,但在此之前,還會有四次check的機會。葉在庭說:「第一次,讓小組先討論他們的主題,再上台報告,我們就看這主題會不會有執行上的困難、要不要改?或叮嚀要注意什麼;大概到十二週時,是第二次,主題已確定,接下來要怎麼走,我們會要求每組都要寫書面報告;第三次,構想的雛型已經出來,會先設定一個虛擬人物,並設想這人物需解決哪些問題、需要哪些配備,把需要找出來,最後拍出模擬情境;第四次,到第十七、十八週時,作品已成型,小組時間會比較多,我請每組彼此給意見,他們已經過共同創作的過程,當別組在設計上遇到困難時,可以很快給些意見。」課程到最後階段,老師的角色就像主持人,觸發他們多思考、能發酵、產生成果,讓產品的創意能更突出。
至於梅興老師部分,葉在庭也觀察到:「他會根據學生的需求作調整。比如,學生這禮拜需要多一點討論,就會把時間多挪一點給他們。」最後兩週,都是成果發表,但在此之前,還會有四次check的機會。葉在庭說:「第一次,讓小組先討論他們的主題,再上台報告,我們就看這主題會不會有執行上的困難、要不要改?或叮嚀要注意什麼;大概到十二週時,是第二次,主題已確定,接下來要怎麼走,我們會要求每組都要寫書面報告;第三次,構想的雛型已經出來,會先設定一個虛擬人物,並設想這人物需解決哪些問題、需要哪些配備,把需要找出來,最後拍出模擬情境;第四次,到第十七、十八週時,作品已成型,小組時間會比較多,我請每組彼此給意見,他們已經過共同創作的過程,當別組在設計上遇到困難時,可以很快給些意見。」課程到最後階段,老師的角色就像主持人,觸發他們多思考、能發酵、產生成果,讓產品的創意能更突出。
如何進行討論
跨領域的討論一開始就是很發散的方式,如何幫助學生從發散到收斂?葉在庭的做法是:「問他們問題。我覺得創作發想過程,不需叮囑他們趕快收斂回來,他們的想法能夠發散出去,其實滿不錯的,如果碰到瓶頸,自然會慢慢收斂回來。」葉在庭舉例說:「有一組同學希望能設計手機app,但他們發現,若把健保資料、就醫記錄通通輸入,資料會太大,雲端可能沒辦法處理。於是,他們想辦法,單純設計食物控制的功能,假設長者有糖尿病或高血壓,在選擇食物以先,只要輸入要吃什麼,手機系統馬上能幫忙算出熱量,讓使用者判斷吃這食物是否沒問題、以及該注意的點。他們把想法發散出去,但發現可行性不大,後來就忍痛割捨,最後單單聚焦在食物,因他們有作調查,發現長者對食物滿在意的,尤其中國人很重視食療養生,覺得食療比用藥好,那組最後就找到他們可以使力的地方,我覺得還不錯!」
整個課程,還只是在概念上操作,並未發展出實際成品,因為跨領域共學光是醞釀默契,就需一段時間,因此,葉在庭也跟資工系梅興老師討論,下學期要不要繼續這樣的課程?若從課程操作的複雜度來說,他們覺得不要申請比較好,但這種創新的教學模式,已走出第一步,若不繼續進到第二步似乎有點可惜,畢竟學生已設計出雛型,如果下階段學生,能根據這些構想,再把介面設計、儀器設備整合進來,說不定,下學年的學生就能做出具體的成品來。
整個課程,還只是在概念上操作,並未發展出實際成品,因為跨領域共學光是醞釀默契,就需一段時間,因此,葉在庭也跟資工系梅興老師討論,下學期要不要繼續這樣的課程?若從課程操作的複雜度來說,他們覺得不要申請比較好,但這種創新的教學模式,已走出第一步,若不繼續進到第二步似乎有點可惜,畢竟學生已設計出雛型,如果下階段學生,能根據這些構想,再把介面設計、儀器設備整合進來,說不定,下學年的學生就能做出具體的成品來。
學生成果
讓葉在庭印象深刻的學生作品,除了前面提到的飲食控制app之外。還有一副特別的ICR眼鏡,設計構想是,鏡眶直接嵌入攝錄影,可以像iPad一樣打卡。也可以有通訊功能,而眼鏡中間那塊,裝置能偵測地面是否平坦,為預防長者跌倒。我覺得這很有創意,只是大家也討論說,這眼鏡會不會很重?眼鏡一旦重,就沒人要戴,所以這些都還需要克服。
另外,有組是做智慧藥盒,因長者用藥多,有時候過了時間忘記吃藥或藥物過期,所以他們設計了一個小小的,類似機器的東西,把醫生處方輸入、再放藥進去,用藥時間到,會像鬧鐘一樣提醒長者,而他所有的用藥紀錄也會存在裡面。用藥狀況甚至可以放到醫療院所的雲端,看診時,其他科醫生也可知道他用了哪些藥,且避免重複或錯誤用藥。等於顧慮到用藥安全,因為混和用藥一直是長者滿重要的議題,這構想也讓葉在庭印象深刻。
另外,有組是做智慧藥盒,因長者用藥多,有時候過了時間忘記吃藥或藥物過期,所以他們設計了一個小小的,類似機器的東西,把醫生處方輸入、再放藥進去,用藥時間到,會像鬧鐘一樣提醒長者,而他所有的用藥紀錄也會存在裡面。用藥狀況甚至可以放到醫療院所的雲端,看診時,其他科醫生也可知道他用了哪些藥,且避免重複或錯誤用藥。等於顧慮到用藥安全,因為混和用藥一直是長者滿重要的議題,這構想也讓葉在庭印象深刻。
給學生的建議
如果想在這門課裡獲得更大收穫,葉在庭建議同學們,最好先修完基礎課,再跨進另外一個專業裡。另外,態度上也要樂意認識不同領域的同學,就算對方專業背景不一樣,還是可以溝通,而且願意參與討論,如此在這個小組裏,才能夠激發想法,讓小組討論更豐富。
參與智齡聯盟的感想
葉在庭也肯定智齡聯盟為老師設計滿多教師工作坊,可以讓時間方便的老師有選擇性參加,我覺得滿好的;像T型人才工作坊我也鼓勵同學參加,參加過的都覺得很棒,因有些學生沒辦法來修跨領域的課程,但可以參加T型人才工作坊來補足跨領域的學習,我覺得滿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