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社會
前言
這門課融合了幾個知名的社會議題,包括老化社會、八八風災後續影響、電子化政府、老年社會學與風險社會、遠距照護和生化人等主題,藉由影片、專家講座以及課堂討論的激盪,讓同學們對於科技如何置入社會的需要,有大致概念。
(整理/王柔蘋 撰文/陳淑英)
這門課融合了幾個知名的社會議題,包括老化社會、八八風災後續影響、電子化政府、老年社會學與風險社會、遠距照護和生化人等主題,藉由影片、專家講座以及課堂討論的激盪,讓同學們對於科技如何置入社會的需要,有大致概念。
(整理/王柔蘋 撰文/陳淑英)
教師訪談
問:「科技與社會」是由兩位老師負責授課,請問課程如何安排?兩位老師負責的課程內容為何?
劉宜君:這門課是由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王佳煌教授與張筵儀老師來教授,以期中考前後作區隔,各教二分之一。王佳煌是系上資訊社會學專家,將資訊與社會學結合,上課內容主要是透過賽博格系列影片(註:俗稱機械化人、改造人、生化人等)與三次講座,來探討關於人類倫理的議題。 張筵儀:我的專長主要是災難相關議題、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問題,以及高齡者與科技、行為之間的關係。透過這堂課讓學生了解社會與科技的連結,包含高齡者上網情況。課堂主要強調這三大重點,學生需感同身受、嘗試去理解,自己若是高齡者,會有什麼樣的行為?像接下來要討論八八風災議題,我希望學生能假設自己若處在災難中,可能會發生什麼情況?要是發生在上下班人潮最多、捷運停駛,甚至遇到恐怖攻擊時,該如何是好?利用模擬情境來增強學生的感受,才能使學生將自己經驗與所學作結合。 問:聽起來,這門課並非專注於老人單一問題,而是對社會中可能發生的各種情境做分析? 劉宜君:這門課是科技與社會,我們盡量將科技與老人結合、老人與社會作結合,完全以老人為對象。 問:請問這門課教授學生哪些專業技巧、知識和觀念,課程有趣之處在哪裡? 劉宜君:王佳煌老師較著重於資訊科技如何運用在社會中,因修這門課是大二學生,他們的專業能力還在培養中,系上主要的必修課要到二、三年級才會上,所以這堂課,比較無法講授更深入的理論來與實務做結合,王佳煌的專業在於IT資訊於社會的運用。 張筵儀:像今天上課,我要學生去觀察家中長者有沒有使用智慧型手機?能不能上網?若不使用智慧型手機,平常如何與家人溝通?請學生觀察長者,了解他們為何不會使用,原因為何?第二,學生能夠從課程中反思所學的與本身的專業學科可以怎麼連結?像今天課堂上,學生能夠從網頁中觀察,若自己來設計老人入口網站,字體要夠大、販賣的產品要單一、服務要快,這不只是專業,也是種行銷、是商業機會。第三,我也多鼓勵學生在搭公車、走路時,隨時觀察高齡者需要什麼協助、可能遇到的風險是什麼?從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多觀察、體會。 問:老師提到下週要討論八八風災,因許多學生沒有親身經驗,您會運用什麼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多提出想法、互相討論? 張筵儀:通常針對這一類主題,我會先詢問有經驗的學生在風災當時,面臨什麼樣的危險或災難,家中損害情形如何,會繼續追問下去;對於沒有災難經驗的學生,會詢問他們周遭朋友有沒有人受此波及,從他周遭、個人經驗去引導,使八八風災與學生個人產生關聯。我大都使用引導方式,強迫學生去思考。 問:假設學生對於老師的提問,經常沒有回應,也許學生不知該如何回答,老師會如何引導學生打破沉默? 張筵儀:我通常會先找比較熟的學生,如課堂助理;或觀察哪些同學較活潑、較有反應,先請他們回答;但對於比較沉默的同學,我會先給他們時間思考,再請他們回答。譬如說,我會說:「給你們十秒鐘、三十秒,先由其他同學回答,你繼續思考,等下換你回答。」若他真想不出來,我會請他推薦一位好朋友幫他回答,不論如何,最終還是會把話題打開,我大多使用這種方式。 問:因這門課沒有小組討論活動,課程都在課堂進行,老師要如何營造課堂氣氛、引發學生學習興趣?除了透過事先閱讀講義之外,還有哪些具體做法? 劉宜君:這門課因為有教育部經費支持,所以安排五次演講與影片欣賞,課程內容較多元化,因學生剛從大一升上來,團體作業方式比較不熟悉,所以課程安排不同主題,讓課程較豐富不單調。王佳煌老師在資訊科技部分相當熟悉,因曾擔任系主任,對學生較了解、與學生互動也相當親近。 張筵儀:除了影片觀賞、專家學者演講之外,我在課堂最後會播2-3分鐘短片,讓大家看看實際發生的狀況,增加同學的參與感。另外,透過課堂問答,讓學生了解老師很重視他的意見,他們是參與者而非旁觀者。我喜歡走動式教學,透過引導,久而久之,學生自然勇於表達。 問:剛才提到專家演講,這些課程是如何安排的?講授的主題為何? 劉宜君:我們系上通常給予每堂課兩次的演講經費,因這堂課受惠於教育部經費,能夠將演講課程增加到五次,這也是系上第一次成功開設這門課。因王佳煌老師的專長是社會學,因此前三次的講者,安排聯合大學老師來演講,從經濟面、科技面與老人主題作連結;張筵儀老師是公共行政、政治領域,主要講電子化政府方面,將科技與公共行政、政府方面議題做結合。 張筵儀:王佳煌老師請的講者,主要焦點在高齡化科技;我邀請的學者主要針對老人的風險社會與老人電子化政府這兩方面。(註:隨著科技高速發展和全球化,人類社會已進入“風險社會”時代。德國社會學家貝克(Ulrich Beck)提出“風險社會”(risk society)概念。在傳統的現代化社會,人們相信人的理性可以控制自然和社會。但隨著科技的高速前進以及全球化發展,這種“常態”社會的觀點已不能符合社會的實際情況。“風險”(risk)本身並不是“危險”(danger)或“災難”(disaster),而是一種危險和災難的可能性。當人類試圖去控制自然和傳統、並試圖控制由此産生的種種難以預料的後果時,人類就面臨著越來越多風險。) 問:這門課討論的幾個社會議題,學生較有興趣是哪部分?哪部分反應較冷淡? 張筵儀:在我印象中,學生反應較熱絡的一堂課是「高齡者科技應用~參觀安養護中心科技應用」,同學實地參訪後反思,將來如何面對長輩住安養院問題。因華人社會,在安排老人居住到安養機構時,還是會面對傳統孝順、親情倫理上的問題。另一個是「電子化政府」,因老人根本不會去使用政府的網頁資訊。課堂上,我提出五、六個問題,同學回答滿切中核心。例如,高齡者投票,因老人也代表一張選票,若未來選舉電子化,選民透過網路就能投票,那如何幫助老人適應等等?這是我課程中印象較深刻的。至於反應冷淡部分,我覺得都還好。如果課堂上引導得宜,同學不致於會沒興趣。 問:對於未來想修這門課的學生,老師有哪些建議? 劉宜君:因為這門課開在大二,學生們大一已上過社會學課程,但對於科技方面較少接觸。未來想修這門課的同學,只要抱著一顆開放的心,願意好好去學習,有一些社會學底子,就可以了! 問:從學生的作業報告和回饋心得中,有沒有令老師印象較深刻的? 張筵儀:同學對於影片與講座部分較有衝擊感,因這些議題,他們先前從未想過,容易引發思考,就表示同學有所收穫。 問:同學有沒有提出具體的心得? 張筵儀:我看學生心得,主要看「陳述影片的內容」、「與學生個人產生的連結」、以及「為何產生連結」。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學生看「賽博人」影片得到的反思,有學生提到人終究不可能成為機器、反而可能受機器人利用。學生如果寫到這樣,我覺得就很足夠了。因學生才大二,還處在專業累積與害羞的中間點,他或許想表達,但可能怕表達錯誤、害羞不敢開口。我覺得學生講出來,就可理解他們想表達什麼,也能給些意見。 問:這門課聽起來主要在觀念的建立,老師期望能帶給學生哪些成長?對他們有何期待? 劉宜君:因課程主要是將科技與社會作結合,對學生而言,科技產品與生活已密不可分。透過這門課,學生將更了解科技在社會的運用如此廣泛,帶領他們接觸一些先進議題,希望他們能夠保持對這些議題的關注。科技發展不斷在創新,他們能夠以這門課所學的為基礎,去發展其他相連結的領域。 張筵儀:劉老師其實都將重點都講完了。我的看法是希望學生能不斷學習,未來如果到業界,可以因大學時上過這堂課,有一些概念,會比較沒有抗拒心理。 問:學校加入教育部這計畫,老師期待未來可以產生哪些影響與成果? 劉宜君:我們學校機械、電機、資管科系,也有積極邀請老人學相關專家來做與跨領域議題的結合、交流,但較少有跨校交流經驗。透過這次計畫與聯盟的資源,讓學生可接觸多一點講座、小型座談會與參訪。未來我們期待可以跟校內做跨院的結合,加上參與跨校的活動,可以多得到不同的接觸。 問:您會用哪句話來形容這門課? 張筵儀:穿梭在現實跟虛擬之間,讓同學想像力無限延伸。 因這門課接觸很多虛擬的東西,但漸漸的,虛擬也會演變成實際的發展,而現在實際的東西也慢慢的變成虛擬。在這門課不只要思考現實的東西,也要思考虛擬那部分,因有些東西看不到、沒人做,但不能說將來就沒有,學生要能發揮想像,不受課堂的侷限。 學生心得問:請說說這門課,你最大的收穫與心得是什麼?
蕭宇君同學:課程一開始,老師介紹一部關於器官的影片,我們探討了:如果將人體改造為機器,我們還能承認「他」是個「人」嗎?「人的本質」是什麼?這是我未曾想像過的課題,我覺得這門課還滿有意義的。我們也討論器官販賣有違倫理的議題;而最近幾堂關於老人科技的課,讓我們去思考如何將科技應用到老人生活中。台灣社會面臨少子化、高齡化,這門課讓我知道未來有哪些應變、配套措施可以運用,我覺得很有幫助。 問:你認為這門課傳達的精神是什麼?帶給你什麼樣的意義? 蕭宇君同學:這門課跳脫以往的 理論課程方式,較偏向實務應用,像剛才老師介紹的老人入口網站。因社會普遍存在一種「老人什麼都不會」的刻板印象,老人自己也接受這樣的觀感。但透過這門 課,讓我們對長者有更深一層認識,我們年輕人如果有接觸過相關課程,也能夠去影響身邊的老人,使他們跳脫以往的刻板生活,老人也可以有終生學習的方式。政 府也積極開發配套措施,像學習網站、電子書等,都是老人也可以使用的。這門課的宗旨就是跳脫理論,運用在實際方面。 王若芳同學:我平常跟家裡的阿公阿嬤互動就很不錯,接觸這門課之後,讓我更有同理心站在老人家的立場去思考,了解他們的需要、心態、想法。像老師課堂題到的網路運用,我覺得老人家不太 會運用電子產品,我們可以為老人家設計更貼切他們需要的電子科技產品。在高齡化、少子化的社會趨勢下,銀髮產業發展應是不錯的一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