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有趣×思考心設計
2012/03/17 & 03/24
【單元課程二】設計思維也能被訓練?
授課老師/吳明珊老師
臺灣大學智活中心資深策略規劃 撰稿/廖子寧 目錄 |
前言談到設計,許多人不免想到設計學院的設計課程,它應該與天生的藝術天分有關,聽起來常常是 望塵莫及,並非一般學生有機會修習的。但所謂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指的不僅僅是藝術方面的設計,而是一種新的思考模式。具工業設計背景的吳明珊說到,「設計思考就是學習以設計師的思考方式解決問題。」
瞭解用的人是誰,才能設計出好產品 吳明珊引用設計大師的書說:設計思考的重點正是──要瞭解人,了解產品要賣給誰,瞭解「未來」的人需要什麼,而非只想到眼前的目標,思考創造什麼樣的產品和流程符合未來的需求。不論是實際的產品或服務性的商品,設計思考的第一步就是「以人為本」的觀察,以產品為出發點。 同樣地,吳明珊也強調觀察在設計過程中的重要性。在課程一開始,吳明珊要同學們在紙上憑記憶畫出哆啦A夢的圖案,有些同學很熟悉,畫得很像,有些則連鼻子耳朵都不知該放在哪裡,記憶十分模糊。吳明珊說道,這就是大家會遇到的問題,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卻常常忘了仔細觀察、疏忽細節。而用心觀察是設計的 首要步驟。 吳明珊說到,設計產品時,要想到產品的最終使用者(end user),瞭解用的人是誰,才能夠設計出好的產品。從功能及應用上的可行性、銷售量及觀察人的需求,三者的交集上尋找設計的機會點。 以美國IDEO產品設計公司為例 產品設計並不一定只能用產品功能作劃分,在IDEO裡面,每個人來自不同的背景,工業、心理、甚至人類學家等等,因為有跨領域的人才,所以能夠成功設計出適合的產品。吳明珊表示,這就是每個人學習的目的,藉由不同領域的激盪,學習IDEO的設計流程概念,培養「使用者研究」的技巧,幫助大家更了解未來要服務的顧客以及產品。 而IDEO的設計流程便是4D──各個領域的人才透過觀察發現使用者的需求(Discover);蒐集到不同資料後,將所有想法以便利貼的方式貼出來,大 家集思廣益,討論後定義出問題(Define);以分享但不批評的心情作討論,接著經過概念的發想(Develop);再透過整合過程遞出解決方案 (Deliver)。以這套方法可以設計鉛筆,也能夠設計太空梭。透過學習這樣的思考方式和技巧,解決長者的需求並設計出適合長者的產品和服務。 使用者研究方法 介紹過IDEO的設計流程後,吳明珊進一步講授使用者研究的方法。結合觀察及訪談過程,再利用使用者研究的方法,即能找出產品設計的機會點。這兩週的主題,便是從長者的飲食習慣找出問題點。學員們以產品設計開發師的角色、以設計思考的思維、並利用使用者研究的工具解決問題,設計出一項新產品或服務。 吳明珊挑選幾項適合初次接觸的學員們運用的使用者研究工具,讓同學們實際練習,從做中學,以便之後訪談長者時能夠運用自如。介紹工具的同時,也帶同學熟悉工具的操作。例如使用5whys—以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連續問為什麼來尋找使用者背後的動機和原因,利用追問的方式能夠讓使用者回想並檢視自己。 在分組的過程中,吳明珊要大家問彼此昨天晚上吃了什麼?大家可以從中得到什麼意想不到的答案和背景資料;利用AEIOU—活動、環境、互動、物件、使用者,五個鏡頭,將得到的問題分門別類,觀察問題點,請同學們練習思考今天早上從家裡到現在發生的事件,再以AEIOU作歸類。 經過這些練習後,便是學員們仿照IDEO的模式找出研究問題的時間了!吳明珊說到,在使用者研究的過程中,如何決定研究的問題和設計的機會點,必須想到「接觸點及切入點」。 在吳明珊及助教群的帶領下,各組熱烈討論。利用便利貼,將老人可能面臨的任何飲食問題貼在牆上,每個小組站在一面牆壁前,集思廣益將把每個想法和問題貼上,層層分類和歸納後,並討論出接下來一週要探討的主要問題。學員們利用今天的觀察方式及訪談技巧,以及使用者研究的方式回去訪談不同的長者,並於下週的課程中找出產品的設計點。 使用者研究的應用──產品規劃與設計 經過為期一週的討論和訪談,第二週課程吳明珊繼續帶領大家運用使用者研究的方法,引導大家實際操作設計思考的模式,以各組所發現的長者問題,設計一項產品或服務來解決問題。 課程一開始,吳明珊要各組分享使用者的故事。組員將自身訪問到的長者,以「說故事的方式」告訴其他組員。其他組員則藉由故事內容,依個人意見,從中抓取長者問題點,每個問題寫在一張便利貼上。由於組員由不同背景和科系的同學組成,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彼此激盪,最後,得到一張所有問題的藍圖。這個過程即是4D的第一步,運用使用者研究的方式,觀察使用者後,發掘出問題(discover)。 使用者角色塑造 集合每個人找到的問題點後,吳明珊發給大家一張空白的半身人像,要大家將剛剛不同的使用者原型,以及每個人發現的問題點,由各組定義出一個典型的產品使用者。不是只有單純的描述,而是集結所有初步概念後,創造一個人物角色,將他畫下來,之後以這個角色模型作設計概念的發想。 產品使用者形象定調後,吳明珊要大家描繪同理心地圖,根據組員先前發現的問題點,一張張分類到同理心地圖上。例如長者面臨什麼樣的痛苦、害怕什麼、有何渴望、感覺和想法是什麼?長者看到或聽見什麼? 吳明珊說到,同理心地圖即是產品開發和設計師,嘗試以同理心,用長者的眼睛看世界,以長者的耳朵聽世界,感同身受瞭解長者的需求,想想長者生活中有什麼障礙。在描繪同理心地圖的過程中,產品設計師藉由分類,尋找服務的機會點。 接著,每個人從同理心地圖上挑選兩個最有想法的問題點,以兩個問題點發展,用畫畫方式,在紙上畫出自己想到的產品設計。吳明珊特別提醒,每個人的點子都可以非常天馬行空,這也就是設計的原創精神!但也不能忘記設計產品的出發點,要以老人的需求去想。有些學員原先排斥畫畫,認為設計是藝術的一部分,也因為一連串過程裡僅將畫畫變成設計的一小步驟,吳明珊鼓勵大家不論多荒腔走板的奇怪人物都沒關係,重點是表達出概念,只要像小時候一樣塗鴉,把想法畫出來,這就是設計! 經過腦力激盪,大家提出各自天馬行空的設計和想法,再由組內評選出一項設計,並加以改良。組員們從長者的日常生活切入,到面臨問題,以及使用產品後得到的改善,以說故事的方式描述出來。最重要的是,要說出因這個產品,長者的生活能有什麼樣的改變。 在吳明珊講解之後,組員們紛紛拿起相機,畫筆、和手邊各式各樣的工具,樂高、布偶、吸管搭小房子等等,拍攝使用者的生活,學員們玩得不亦樂乎,討論熱烈,在學習解決問題時,亦樂在其中。 在吳明珊一步步帶領下,各組遵照4D的思考方式,從發掘問題,定義使用者的問題和樣貌,發展出適合的設計概念,再創造出產品。學員們紛紛表示這次的學習,打破對設計的迷思,也啟發對產品創新的興趣。 目前就讀北醫醫學系,參與這次工作坊的廖健仰同學說到,經過兩天的工作坊,在解決問題方面頗有收穫,並且能夠和各界人才一起解決各種問題,是很特別的經驗。 輔大資工系彥廷同學也表示,這次的工作坊啟發他「對設計的渴望」,先是問問題的角度開始,多管齊下並且打破沙鍋地問,在短時間內蒐集資料並解決問題,先瞭解設計思考的方式,再來解決問題。和一般的教學方式截然不同,讓他收益良多,這樣的思考模式不僅僅用在設計,更能多方利用,對於未來在業界非常有幫助。 成果發表 課程的最後,工作坊安排一場成果發表,邀請五位老師擔任評審: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邱佳慧老師、臺大智活中心吳明珊老師、輔大護理系陳惠姿老師、臺大機械系林沛群老師以及世新大學資管系許素華老師,讓學員們分組上台報告,並由老師們講評。 四個小組分別發展出自己的產品設計,有組別設計iPad專用app解決老人用藥困難,也有組別設計陪伴老人的服務,搭配寵物機械狗,兼顧廚餘回收,另外也有規劃社區共同做菜共食,以及設計特殊的鍋子,當味覺不敏感的長者煮飯時,能夠以顏色辨別調味,以免食入過多鹽等等。 每一組的呈現,評審們都給予相當的肯定,也依據各自的背景提出尚能改進的問題點。輔大護理陳惠姿老師即給予許多老人護理相關的經驗,提醒學員們關於長者的心理,例如,有組別提出宅配購物的想法,有老師表示認同,但陳惠姿提到,對老年人來說,出門購物採買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即使不便行走仍要出門挑東西買,心理上總會認為自己挑的東西最好!陳惠姿表示,以老人的心理思考,是在設計便利的銀髮族產品時,常常被忽略的。這也突顯了跨領域人才之重要性,世代間的橋梁要由不同領域的觀察連結。 結語 工作坊尾聲,由計畫主持人之一康仕仲副教授作結尾。康仕仲表示,作為一個嶄新的教育模式,T型人才工作坊沒有提供如同教科書般的知識,但相信這個經驗會讓大家的思考和做事方式有非常大的不同。有不同領域的人才注入這個活動非常重要,因為每個人的參與才能夠成功完成這次的工作坊,同時也鼓勵工作坊的學員們與不同領域的同學繼續連繫感情。為期兩週的T型人才工作坊圓滿落幕。 |
所謂設計思考指的不僅是藝術設計,而是一種新的思考模式。吳明珊說,「設計思考就是學習以設計師的思考方式解決問 題。」
在IDEO裡面,每個人來自不同的背景,因為有跨領域的人才,所以能夠成功設計出適合的產品。
學員們以產品設計開發師的角色、以設計思考的思維、並利用使用者研究的工具解決問題,設計出一項新產品或服務。
每組集思廣益將把每個想法和問題貼上,層層分類和歸納後,並討論出接下來一週要探討的主要問題。
組員將自身訪問到的長者,以「說故事的方式」告訴其他組員。
集結所有初步概念後,創造一個人物角色,將他畫下來,之後以這個角色模型作設計概念發想 。
每個人的點子都可以非常天馬行空,這也就是設計的原創精神!但也不能忘記設計產品的出發點,要以老人的需求去想。
各組遵照4D的思考方式,從發掘問題,定義使用者的問題和樣貌,發展出適合的設計概念,再創造出產品。
參與這次工作坊的廖健仰同學說到,經過兩天的工作坊,在解決問題方面頗有收穫,並且能夠和各界人才一起解決各種問題,是很特別的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