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食在有趣×思考心設計
2012/03/17 & 03/24


【學生心得】我有話要說

图片
整理/陳淑英


目錄

  • 引言
    結合跨領域力量,築起創意與創新的橋樑

  • 活動報導
    「食在有趣×思考心設計」在啥名堂?

  • 單元課程(一)
    好的設計從觀察開始
     
  • 單元課程(二)
    設計思維也能夠被訓練?

  • 學生作品
    高手PK賽
  • 學生心得
    我有話要說

真心話時間

文/陳琬玲(臺北醫學大學老人護理暨管理學系三年級)
為期兩週的「食在有趣」T型人才工作坊已經落幕,但餘韻還在持續發酵中。其實,當初並沒想到這個工作坊會帶給我如此衝擊,但我真的十分開心能堅持下去,走完全程。
當初在學校網站看到這個訊息時,只是單純好奇,由臺大所主辦老人福祉相關的工作坊,到底是在搞什麼名堂?臺大明明沒有高齡者相關學系,卻又承攬這項業務。身為老人相關學系的我們,到底能從中得到什麼?聽到什麼?而全程免費的誘因又十分大,會有什麼損失呢?這樣的想法,讓我一口氣報了三個場次。
在第一場「食在有趣」的第一天,由於某些因素讓我遲到一個鐘頭。一到現場,看到大家正玩著大風吹,不由得讓我有著「不如歸去」的念頭。但在同學、工 作人員環伺之下,面子讓我苦撐下去。幸好,接下去的十分鐘就讓我改觀。因為留下來,才讓我見識到佳慧老師的教學功力、明珊老師的創新設計,也讓我有了接下來滿滿的收穫!
起初,我只是在一旁當觀察者,但為了中午的便當,我只能下場進入分組。中午吃飯時,本組處於一片靜謐,大家很認真的嗑著這美味的便當,看他組已打成一片,心中逐漸焦躁不安。吃完了便當,大家才開始聊了起來。(原來,大家的家教都很好,嘴巴有東西不可以說話呢!)我很好奇,大家參加工作坊的動機為何? 來自不同的學校、不同科系,有臺大地理所的維綱、臺大圖資所的芷洛、輔大資工系的彥廷、海大電機所的芷君、北醫醫學系的威廷,及北醫保健系的安均,他們都是帶著什麼動機來的呢?一談之下,哦~原來大家都投入高齡者相關的研究、課業,這也才讓我恍然大悟,原來研究高齡者的相關知識、產業,是沒有科系的區分。 其實,是遍布在生活的點點滴滴。
沒錯,我們所學的知識,就是生活的知識。長者也要生活。而透過每個人的視野,我可以看得更遠;藉由每個人的分享,我可以瞭解更多。我想,我不該只是在醫學體系下閉門造車,我該做的就是走出來,看看這更廣的世界、更新的未來。
而在這工作坊的過程中,團隊的合作最最讓我熱血沸騰,從一開始的主題選定、分工,再來的分享、腦力激盪、設計產出,及成果分享。大家無不卯足勁、全力以赴,我很享受這樣的過程,也很融入這樣的活力!雖然大家來自不同的背景、擁有不同的專業,但這樣激盪出的火花卻是十分耀眼奪目。不知道何時還能遇到這樣的團隊,但我真的樂在其中。也希望能將這次所學到的、所看到的、所聽到的,能帶給更多人。


文/劉威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三年級)
讀大學以後,對其他事沒有什麼思考機會,因為讀的事醫學相關科系,專注的面向也都是這方面的。但在工作坊中對於老人議題,看到大家都提出許多意見, 討論時,感覺到事情不是只有我想的那樣。從訂定主題,到最後提出解決方案,有很多思考的機會、也拓寬了看事情的廣度。小組中有人提的是生活中小細節的改進、也有人提全面性的計畫,為老人設計適合他們活動的村莊。工作坊訓練了我的思考和設計概念,這種上課方式非常新穎,對我的衝擊很大。
在小組分享時間裡,大家輪流分享過去那週的訪問記錄,以及看到的問題。接下來大家想辦法提出可解決問題的方案,能做自己想點子、呈現我們的 idea,感覺很充實。只是美術不太好的我,從沒想過使用積木和簡單的玩偶,可以產生這麼棒的效果;其他組的表現,也讓我驚艷,這就是團隊合作的重要吧! 當各領域的專才碰在一起解決問題的同時,才發現自己的不足,不過這也凸顯我們自己專業、專長的重要性,這是我可以想想的,如何在團體中把握、發揮自己會 的、自己懂的,很高興參加這次工作坊,真的很棒!


文/王維綱(臺灣大學地理研究所一年級)
這是我第二次參加設計思考的團隊合作活動,所以花比較多時間在觀察各個不同參與者在整個活動流程中的論述、思維與專長,並與之屬性特質、背景做對 照。我發現由於共事的時間不夠長,也就是彼此不夠熟稔時,個體的差異與特質較難顯現出來,在實務操作上較難達到人盡其才的理想;不過在議題的發想與思辯上則沒有這個問題,不同背景間的討論著實擦出了不少火花,的確可以對一個既有的問題拋出更多的想像與可能性,然而來自醫療照護等醫學背景的同學比例有些過高,是比較可惜的地方。總而言之,我覺得以兩天的工作坊而言,這次的活動讓我覺得CP值很高。

文/陳俞佑(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
我發現參加T型人才工作坊的同學很有趣,也感受到大家有股積極改造社會的熱血溫度在lab迴盪著。當我聽完各組的成果發表後,發現各組所呈現的想法 和解決問題的方式都深具創意巧思,當然先不管能否實際上市,其中對於高齡者的關心與討論,讓以後面對問題時,多了更多元且更細微的思考角度。
這次工作坊只有一個禮拜時間,得把核心問題聚焦、濃縮在短時間內完成,也的確考驗我們對於高齡者認知有多少,從中學習到如何能以同理心的觀點解析老人家所需!We think and We care !
收穫滿滿!


文/廖健仰(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三年級)
這次課程大部分是小組的討論及實作,由一開始的組內分享,可以從這週的分工中學到許多有關假牙及口腔保健的資料,尤其是訪談的分享,讓我們更清楚老人面對的問題含專業人士的看法。
這次課程讓我發現,原來透過分工合作,能夠發揮這麼大的團隊力量。過程中,明顯看到大家身上蘊藏著不為人知的才能;有的人點子多善聯想、有的人熟悉PPT製作、有的人美工技巧出神入化,發現大家都有令人欽佩的才能,讓我更懂得如何為團隊盡一份心力和如何跟組員溝通。




图片
原來研究高齡者的相關知識、產業,是沒有科系的區分。 其實,是遍布在生活的點點滴滴。
图片
雖然大家來自不同的背景、擁有不同的專業,但這樣激盪出的火花卻是十分耀眼奪目。
图片
這次工作坊只有一個禮拜時間,得把核心問題聚焦、濃縮在短時間內完成,也的確考驗我們對於高齡者認知有多少,從中學習到如何能以同理心的觀點解析老人家所需!
图片
從訂定主題,到最後提出解決方案,有很多思考的機會、也拓寬了看事情的廣度。
图片
發現大家都有令人欽佩的才能,讓我更懂得如何為團隊盡一份心力和如何跟組員溝通。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