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學實習
- 授課教師:劉淑娟教授
- 開課學校:輔仁大學護理系及老人學程
課程特色
Q1:這門課會教授哪些專業知識與技能?它們有趣的地方在哪裡?
在修習老人學實習課程前需要先修過三堂課:成人發展與老化、銀髮族體適能及活動設計,經過這些課程,學生們對老人具備一定的了解及認識後,才能參與老人學實習這門課,課程中主要是需要同學們將過去所學的知識及技能靈活運用在長輩身上,經過與機構老師討論互動中,每個人都必須學習如何一個人完成活動企劃、執行及帶領長輩參加活動,藉由活動帶領的經驗,提升處理事情的能力及臨機應變能力,透過訪問長輩生命經驗,提升與長輩溝通的能力,如何讓長輩相信你並願意敞開心胸讓你訪談,這些技能都是藉由實習實做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去累積的,相信學生們在過程中一定有所收穫。實習課最有趣的地方就是讓學生們動手實作,由他們一起激盪出最美麗的火花,透過長輩溝通的過程還有活動帶領的回饋,感受到學生們對於實習是有許多美好回憶的,並且可以從長輩的回饋給予學生信心,讓學生對老人照顧工作有興趣,也可以經由與老人的互動,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對自己生命意義或許就有更多的想法。
Q2:課程規劃如何做安排(一學期中講述、場域觀察、討論、實作部分比例如何安排)?期末成果內容為何(模擬實作、書面報告或其他)?以及作此安排的目的、想法脈絡為何?

實習課程是利用寒假十天的時間,將所有學生分三個地方實習,分別是至善老人安養中心、雙連安養中心及愚人之友基金會,在實習之前學生必須完成自傳、實習計畫書及活動企畫的撰寫,並且送交至機構及學校讓老師們認識學生。實習第一天就會由機構老師與學生及學校老師一同討論出實習課表,並安排每位學生有一次活動帶領的機會,讓學生將過去所學靈活運用設計出一個適合機構長者的活動,並且由同學們互相討論活動的進行需要什麼協助,不斷的與機構老師討論及修改,活動結束後也會與老師進行活動檢討,並且完整的呈現在活動企劃書中。另外,也透過協助機構帶領活動的方式,在場域中觀察老師如何帶領活動,從觀察中學習。
生命訪談故事是藉由與機構長輩聊天的方式記錄下長輩的生命故事,一開始機構老師會協助同學們尋找投緣的長輩,完成配對即可進行訪談,訪談中若遇到困難,都可以向老師請求協助,在訪談過程中學習與長輩溝通的技巧。實習最後一天會安排實習分享會,由機構及學生分享實習過程,以及檢討此次實習是否有需要修改的地方,以追求更好的實習成效。
期末成果內容為實習成果分享會,由每組實習同學準備三十分鐘的分享內容,講述實習內容及實習所學,並且對於實習後進行省思,當天邀請全校對老人學程有興趣的學生一同參與,一同分享他們的喜悅。
Kolb 的經驗學習理論提到,要不斷的觀察、思考、實做、反思,在這四個步驟不斷的循環才能夠有效的學習,因此課程的安排就是依照此概念完成。
生命訪談故事是藉由與機構長輩聊天的方式記錄下長輩的生命故事,一開始機構老師會協助同學們尋找投緣的長輩,完成配對即可進行訪談,訪談中若遇到困難,都可以向老師請求協助,在訪談過程中學習與長輩溝通的技巧。實習最後一天會安排實習分享會,由機構及學生分享實習過程,以及檢討此次實習是否有需要修改的地方,以追求更好的實習成效。
期末成果內容為實習成果分享會,由每組實習同學準備三十分鐘的分享內容,講述實習內容及實習所學,並且對於實習後進行省思,當天邀請全校對老人學程有興趣的學生一同參與,一同分享他們的喜悅。
Kolb 的經驗學習理論提到,要不斷的觀察、思考、實做、反思,在這四個步驟不斷的循環才能夠有效的學習,因此課程的安排就是依照此概念完成。
Q3:這門課是否有跨領域合作?
有。不管是學生或是老師,均是跨領域的合作。負責老師有社工、營養、醫學、臨心、資工等領域,而學生的部分則是有體育、營養、社工、公衛、宗教、臨心、兒家等科系。小組活動帶領有很好的跨領域合作,讓學生能發揮不同領域的專長討論出完美的活動。
教學方法
Q1:這門課程的授課方式如何進行?(知識講述、體驗設計、外請講員、助教角色、設備器材支援….等如何在課堂上操作)安排目的為何?
授課方式為機構老師帶領學生進行實做,藉由實際與長輩對談與活動帶領,充分學習活動帶領技巧及溝通技巧。
目的希望經過此階段實習,學生能:1.認識老人服務的多元模式 2.體認老化之相關學理技能 3.表現與老人相處的正確態度 4.具備規畫及帶領老人活動之能力 5.提供老人符合其需求之生活協助 6.願意反思自我學習的成長與改變。
目的希望經過此階段實習,學生能:1.認識老人服務的多元模式 2.體認老化之相關學理技能 3.表現與老人相處的正確態度 4.具備規畫及帶領老人活動之能力 5.提供老人符合其需求之生活協助 6.願意反思自我學習的成長與改變。
Q2:如何引導學生思考?是否有安排活動或借用其他資源引導之?
在先修課程<活動設計>中,請愚人之友基金會老師到學校示範如何帶領老人體驗活動,以及邀請樂齡大學長輩與學生一同參與代間活動,以上活動均是引導學生思考,另外,機構方面也會拋問題給學生思考,提供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
Q3:教學過程中普遍遇到的挑戰是?如何因應及調整?
寒暑假學生有自己規劃,造成學生們能夠實習的時間不一致,以及地點較偏遠,部分學生因為時間及地點無法配合而無法順利參與寒假實習,而且由於選擇較優質的實習環境,地點偏遠需要事先規畫好學生吃住問題,實習期間機構老師也會帶領同學了解當地文化。另外,由於寒暑假老師們均不需上課,為了實習課程需出公差探望學生,對老師也是一大困擾,不過老師們對此並沒有抱怨,反而還經常探望學生了解學習狀況,也與機構有密切的聯絡,彼此都很關心學生學習狀況。
Q4:在課堂與學生的互動中,同學對哪些項目很投入?對哪些項目比較疏忽?老師有何建議?是否有印象深刻的案例?
在成果分享會時可以發現,大家對活動帶領均很投入,仔細觀察長輩在活動中的動作,並且從長輩的回饋得到信心,學生背景不同一邊學習一邊被感動。建議實習前多討論,老師們多提醒,同學間專業可多交流。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同學們對於老人的觀察非常的細心,活動帶領也很投入適時關切長輩,很自然的帶動提升老人的興趣及樂趣,看了很感動。
智齡聯盟介入成效
Q1:智齡聯盟介入後,帶來哪些影響?未來期望與成果?
教育部與智齡聯盟提供了充足的經費能夠聘用足夠的人力,希望計畫補助下可以將老人學實習做的更好,讓學生對老人服務更投入,並將照顧老人為志業。
Q2:針對本課程,可以培養學生哪些額外的能力?
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力、自我反思、思考力、感受力、團隊工作、協調聯繫、企劃能力等,並學習規劃掌控活動,與長輩溝通互動之能力也隨之提升。
期待與建議
Q1: 對本課程想達到的理想與期待為何?
希望修完本課程學生對老人有正確觀念及態度,並希望在將來能投入此志業,繼續將所學貢獻在社會,在課程中能夠藉由與長輩的生命訪談來反思自己人生,思考生命的意義及價值,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Q2:對學生修這門課有何建議?
若要把老人學實習學好,則必須在先修課程-銀髮族活動設計及成人發展與老化這兩堂課打好基礎,清楚的了解老人的需求及需要後,才能將過去所學靈活運用在這門課中,利用活動設計課程所教授的概念,設計出適合不同長輩的活動,以及利用成人發展課程的訪談技巧,靈活運用在實習間與長輩的溝通還有生命故事訪談兩方面,先修課程學的紮實那麼實習的日子將會過得非常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