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職能治療學
- 授課教師:毛慧芬助理教授
- 開課學校:臺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所
本課程為職能治療學系大二學生的必修課程,課程目的為使學生能瞭解老人的改變與需求,老人健康照護的相關議題,及職能治療專業可促進老人(包含一般老人之健康促進、失能與失智老人)健康與生活品質之評估方式、服務內容,與功能角色,以培養學生從事老人健康照護實務之基礎知能。課程內容涵蓋老人學與老人醫學的基本內涵、老化過程與理論、專業團隊之功能角色、老人健康與福利政策、老人評估、及職能治療於各種多元化健康照護方案(包含居家、社區、與機構介入,輔具介入等)之功能角色介紹等。授課方式包含課堂講授、老人體驗、個案訪談、電影評析、分組報告、與個案報告等方式。
課程特色
Q1:這門課會教授哪些專業知識與技能?它們有趣的地方在哪裡?
此課程為職能治療學系大學部二年級之必修課程,目標為使學生能認識老人的改變與需求,瞭解老人健康照護的相關議題,及職能治療專業可提供之服務內容與功能角色,使學生具備從事老人健康照護實務之基礎知能,教授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如下:
從學生的回饋得知,此班職能治療大二同學第一次有機會深入認識與體驗老化,即便其周遭不乏有老人長輩,但過去因不瞭解,對於老人有許多誤解與迷思。本課程系統化介紹老人於身、心、社會、日常活動等各層面變化,藉由課程設計,從期初觀察訪談的失能或失智老人個案,深刻體認其問題與需求,並於期末將課程所學之知識與技能(如輔具應用、長照福利、社區與機構的職能治療專業介入等)應用於實際案例。
另課程邀請日本任教的王治文副教授,分享日本的老人照護制度及職能治療服務,日本相關制度與服務較臺灣發展成熟,也大大增進同學的國際視野。
- 老人學與老人醫學的基本內涵。
- 老人於身、心、社會功能與職能等層面之老化過程、轉變、與調適。
- 國內、外有關老人之健康與福利政策與制度。
- 簡介老人周全性評估內容,與職能治療專業評估。
- 瞭解輔具對於老人的重要性,認識各種老人常用輔具、設計原則,及職能治療專業如何提供輔具相關服務。
- 職能治療於社區老人(包含失能與失智者)之健康照護方案內容與職能治療專業功能與角色介紹。
- 職能治療於老人相關機構之功能角色與服務內容介紹。
從學生的回饋得知,此班職能治療大二同學第一次有機會深入認識與體驗老化,即便其周遭不乏有老人長輩,但過去因不瞭解,對於老人有許多誤解與迷思。本課程系統化介紹老人於身、心、社會、日常活動等各層面變化,藉由課程設計,從期初觀察訪談的失能或失智老人個案,深刻體認其問題與需求,並於期末將課程所學之知識與技能(如輔具應用、長照福利、社區與機構的職能治療專業介入等)應用於實際案例。
另課程邀請日本任教的王治文副教授,分享日本的老人照護制度及職能治療服務,日本相關制度與服務較臺灣發展成熟,也大大增進同學的國際視野。
Q2:課程規劃如何做安排(一學期中講述、場域觀察、討論、實作部分比例如何安排)?期末成果內容為何(模擬實作、書面報告或其他)?以及作此安排的目的、想法脈絡為何?
本課程雖為一學分課程,但為深化學生所學,每次講述的主題,儘可能搭配學生自我學習、觀察與體驗的機會(方法將於下面「教學方法」中描述),並藉由期末個案報告,匯集學期所學,透過分組討論,應用於此案例。
課程設計是以各組於期初實際觀察與訪談的失能或失智老人為主軸,貫穿全程,強化與深化課程所學到的知識與技能:
課程設計是以各組於期初實際觀察與訪談的失能或失智老人為主軸,貫穿全程,強化與深化課程所學到的知識與技能:
- 「個案訪談報告」:訪談與觀察中風、失智、或帕金森氏症老人,可對照呼應「老人身心與社會功能變化」及「老人之慢性疾病及職能變化」所講述之課程內容,令同學印象深刻。
- 「輔具評估與應用報告」:就上述訪談與觀察老人的需求與功能表現,同學除運用課堂中「老人輔具應用與環境介入」介紹,並自行閱讀指定書籍及搜尋資料,提出該老人可能需要之輔具建議。
- 「期末個案報告」,需提出個案的評估結果、進行問題分析、設定其職能治療目標,擬定治療計畫,提出服務建議內容,及其他可能需要跨專業的照護服務。學生需運用「台灣長期照護體系及專業團隊介紹」、「老人周全性評估簡介、職能治療專業評估」、「失智患者之職能治療介入」、「社區職能治療服務」、與「機構職能治療服務」等課程所學,透過小組討論,學習將所聽、所見、所想,所學,透過學理架構的分析,延伸創造與應用,完成此期末報告。
Q3:這門課是否有跨領域合作?
此課程是職能治療學系之必修課程,且為台灣大學老人與長期照護學程之選修課程,過去也曾有社工、心理、生物傳播等其他系所學生修習,但此學期恰無跨系選修學生,故全部學生為職能治療學系大二學生,較難安排跨領域合作的機會。
教學方法
Q1:這門課程的授課方式如何進行?(知識講述、體驗設計、外請講員、助教角色、設備器材支援….等如何在課堂上操作)安排目的為何?
除上述課程主軸為實際觀察與訪談的失能或失智老人,其他尚運用到的授課方式如下:
- 「老人體驗活動」:學生穿戴老人體驗器材,感受老人的視覺(白內障)、聽覺(輕度聽力損傷)、肌肉骨骼系統(駝背、膝關節退化)、觸覺等感官之退化,從事各項活動,如下樓梯出門購物,找門診時間表、穿針等活動,親身體會到老人的身體功能變化及其對事日常活動的影響。
- 案例評估練習:藉由臨床中的實際案例情況描述,練習老人周全評估與職能治療評估中工具選擇與模擬操作。
- 老人輔具書籍課前閱讀及課堂問題搶答:由於輔具品項眾多,課前請同學閱讀授課教師撰寫的書籍「銀髮族改善生活品質好幫手: 輔具全攻略」(市立圖書館網上閱讀),透過問題搶答遊戲,提升同學學習動機,並於之後講解說明,學習效果及同學反應極佳。
- 失智個案電影欣賞:請同學分組觀看一部失智症主題之電影,如:被遺忘的時光、明日記憶、昨日的記憶,或自行尋找影片。同學需針對個案核心症狀、精神行為症狀、功能表現及照護議題等進行報告,藉由影片的生動呈現,使從未接觸失智症之大二同學,可以快速體認到上述議題,瞭解個案與照護者的困難與需求,引發其後續學習職能治療專業介入的渴望與動機,同時也引導同學分析劇情或症狀表現的合理性。
Q2:如何引導學生思考?是否有安排活動或借用其他資源引導之?
- 每堂課會設計課程引導問題,或將授課內容與期末個案報告做結合(如長期照護制度、輔具議題,會引領同學如何實際應用於案例),學生在有具體的目標導向時,會積極尋求解決策略、投入思考,並透過小組討論,可激發思考。
- 藉由來自日本之兼任老師分享日本之老人照護制度與職能治療服務情形,同學與國內發展狀況作對照比較,體認跨文化之考量,並激發同學不同的想法與創意。
- 安排的活動包含上述之個案訪談、觀察與期末報告。
Q3:教學過程中普遍遇到的挑戰是?如何因應及調整?
「時間不足」是最大的挑戰。一學分課程之授課,要如何在有限的上課時間內,提供非淺盤式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對老人職能治療學有完整的認識,又能使之深刻有所獲得。
需透過課程設計做因應與調整,包含:1) 規劃學生參與式學習(如體驗、課前閱讀、透過電影解析失智症之照護需求、小組討論、主題報告、個案報告等),2) 提供實務案例,不但提升學生學習的動機,提供學生與老人的互動機會,並透過親身感受來加深書本或課堂知識,3) 課後透過學習問題回覆與反思,深刻化學生習得之知能。
需透過課程設計做因應與調整,包含:1) 規劃學生參與式學習(如體驗、課前閱讀、透過電影解析失智症之照護需求、小組討論、主題報告、個案報告等),2) 提供實務案例,不但提升學生學習的動機,提供學生與老人的互動機會,並透過親身感受來加深書本或課堂知識,3) 課後透過學習問題回覆與反思,深刻化學生習得之知能。
Q4:在課堂與學生的互動中,同學對哪些項目很投入?對哪些項目比較疏忽?老師有何建議?是否有印象深刻的案例?
學生很投入的項目包含:老人體驗、老人之身心與社會功能報告,輔具課前準備與問題搶答,及其疾病(課前閱讀)、透過電影解析失智症之照護需求、老人訪談與報告
但期末報告,因為學生於期末考試眾多,雖然口頭報告時內容豐富,但書面報告不如預期, 建議學生應事先規劃時間作好準備。
深刻的案例:
但期末報告,因為學生於期末考試眾多,雖然口頭報告時內容豐富,但書面報告不如預期, 建議學生應事先規劃時間作好準備。
深刻的案例:
- 老人體驗後,很多同學反思時提出,「過去看過再多老人身心變化的資料,但都不及一次體驗的震撼,才知到老人的辛苦及其心理社會的需求。以前不懂,總會嫌身邊老人動作慢或囉唆嘮叨,甚至不清楚某些情況,其實是出現了疾病…..」。
- 實際訪談及觀察失智老人,同學除與個案面談,並主動與家屬聯繫,瞭解其全面需求,甚至在提供建議後,後續追蹤個案情況,表示同學有極高的學習動機,並掌握到老人的健康照護介入,是需全面(身、心、家庭、社會)考量。
智齡聯盟介入成效
Q1:智齡聯盟介入後,帶來哪些影響?未來期望與成果?
藉由聯盟精心安排的教學工作坊或月會,老師們分享課程規劃與授課經驗,受益良多,影響如下:
- 瞭解與體驗到「課程設計」的魔力,可以完全改變學生學習的態度與成效;
- 體會到學生主動的體驗及參與式學習,學習效果大大勝過被動學習;
- 老師不要在乎教了多少lecture內容,而是帶給學生哪些視野、提供學生哪些繼續鑽研此主題的學習能力(自我學習),及此主題帶給學生多少感動(來自主題知識與經驗所引發的感動,或學生因自我成長而感動)。
Q2:針對本課程,可以培養學生哪些額外的能力?
觀察體驗能力、團隊合作、蒐集與整合資訊的能力、溝通能力(與老人、家屬或同學),與融合知識進行應用的能力、反思能力。
期待與建議
Q1: 對本課程想達到的理想與期待為何?
職治系同學不再對老人陌生畏懼(因為瞭解了),甚至有動機投入此次專科領域;同學有信心職能治療專業能為提升老人健康及生活品質。
Q2:對學生修這門課有何建議?
不要小看一學分課程,當你愈主動投入,收穫就愈多,不會亞於三學分課程。但若沒有主動投入,課程結束時,一學分也是歸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