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盟目標~跨領域創新教學模式的建立與推廣
我們的環境~高齡社會、產業轉型
隨著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嬰兒潮族群邁入老年期,許多先進國家的老年人口比率急遽增長。根據行政院內政部2010年統計,臺灣65歲以上人口比率已達10.89%,已屬於「高齡化社會」,經建會更預估到2025年,臺灣65歲以上人口比率將達20.1%,即進入「超高齡社會」。
高齡化時代的來臨,代表照護需求的增加,若新科技與新服務未能到位,對社會將帶來莫大的衝擊。此高齡化趨勢,需要許多專業、關懷老人福祉且具備創意創新精神的人才,持續研發老人福祉相關之產品與服務。
台灣過去蓬勃發展的科技產業,在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爆發時,也面臨嚴重萎縮的壓力。由於科技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易受國際景氣影響。有鑒於產業過度集中造成的風險,政府與業界,已就國內產業未來方向進行調整。此時若能配合高齡化的社會環境,轉換人才培育方向,推動我國之高齡者智慧生活科技產業,將會有許多創新創業的可能性。智齡聯盟以此需要,著手改革高等人才培育觀念及課程。
跨領域人才培育的挑戰
不管是觀光旅遊業、醫療照護、精緻農業等產業正在轉型、萌芽階段,各產業都需有具備跨領域、掌握新趨勢、有創新思維的人才加入,但這種人才很難從傳統的教育體制裡培養出來。過往教育模式強調培養專業人才(I型人),但隨著科技發展,學科之間交叉合作趨勢日益普遍。因此,如何培養具有深度、又兼具廣度的T型人才,各高等教育單位已嘗試進行變革。但要訓練到什麼程度才符合「跨領域人才」的標準?該如何定義它?經濟部為跨領域人才下的定義是:「指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專業(或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人才;打破學科或專業之界限,包括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複合、多種專業之間的複合、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間的複合。」教育部也鼓勵各大專院校辦理跨領域學位學程,鼓勵學生透過輔系、雙主修、跨領域學分或學位學程培養跨領域之能力。
但學生在修業期間,能否經歷雙領域合作交會出的化學變化、還是只是重複另一個I型人才培育模式,而達不到T型人才整合、培育效果?或有些專業領域本校沒開課,學生可否有機會跨校選修?校際之間的門檻該如何突破?為了解決這難題,於是將跨領域人才培育概念做修正。負責規劃「智齡聯盟」人才培育計畫的臺大土木系康仕仲副教授強調:「我們不是要培養『跨領域人才』,而是要培養『擁有跨領域合作能力的人才』。」
實驗成功的「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
臺大智活中心劉佩玲主任說:「教育部提出的三明治課程(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就像一部分接著一部分將肉片、青菜、吐司分開來吸收(一個專業接著一個專業來學習),但教育部智齡聯盟的T型人才工作坊課程,是小型三明治,一口就能吃進所有養分。」因為T型人才工作坊將兩個不同的專業領域、釐清與解決問題的技巧、與跨領域合作的訓練,都包含在一次專題實作課程裡,讓跨領域知識的建立與跨領域合作能力的培養一次到位。
T型人才工作坊的設計,是以各校專業為基礎,結合多面向設計思考和觀察體驗兩位師資共同設計課程專題;選擇的主題聚焦於實際場域待改進的問題與需求,並引導學生深入議題去觀察、發想與設計。工作坊學員來自各不同科系,在課程中高度互動、溝通合作、並結合自身專業,共同激發、探索創新的可能性與方向;在實作過程中,有機會實際嘗試、學習其他領域的工具技巧。
「智齡聯盟」計畫共同主持人康仕仲副教授介紹T型人才工作坊時說:「T型人才工作坊的『雙教師制』,不只是人數上的『雙』,更是知識領域的『雙』。兩位老師相互搭配:一位從場域切入,介紹高齡化社會、高齡者所面臨的困境;一位從方法帶入,針對困境,實際操作解決問題的方式。藉此,開創新教學模式、激發跨領域思考。『跨校系同儕』齊聚兩天課程中,彼此由不熟悉,到一起動腦激盪,甚至必須動手完成作品,也同時學習到團隊合作、跨領域溝通、處理意見分歧等能力;在不同校系組合下,將迸發出各種迷人的火花。
透過『雙教師制』與『跨校系同儕』的結合,能突破過去經驗,嘗試做出以往不曾想過的事情,而得到不同於以往課程的收穫。」
第一年,由中心學校台灣大學率先承辦T型人才工作坊創新教學模式,在運作過五種不同的課程組合之後,累積了相當的心得、過程中不斷修正做法,最後將T型人才工作坊的運作經驗彙整成SOP流程,並編纂《T型人才工作坊標準作業程序》手冊,供聯盟學校教師在該校實施跨領域創新教學模式之參考。
智齡聯盟第一年已將跨領域教學創新模式建立起來,到第二年,正式將經驗移轉到聯盟學校,期待這樣跨領域教學模式可以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窠臼,帶出創意、創新的學習體驗,並能持續在全國各校擴散發展!
高齡化時代的來臨,代表照護需求的增加,若新科技與新服務未能到位,對社會將帶來莫大的衝擊。此高齡化趨勢,需要許多專業、關懷老人福祉且具備創意創新精神的人才,持續研發老人福祉相關之產品與服務。
台灣過去蓬勃發展的科技產業,在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爆發時,也面臨嚴重萎縮的壓力。由於科技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易受國際景氣影響。有鑒於產業過度集中造成的風險,政府與業界,已就國內產業未來方向進行調整。此時若能配合高齡化的社會環境,轉換人才培育方向,推動我國之高齡者智慧生活科技產業,將會有許多創新創業的可能性。智齡聯盟以此需要,著手改革高等人才培育觀念及課程。
跨領域人才培育的挑戰
不管是觀光旅遊業、醫療照護、精緻農業等產業正在轉型、萌芽階段,各產業都需有具備跨領域、掌握新趨勢、有創新思維的人才加入,但這種人才很難從傳統的教育體制裡培養出來。過往教育模式強調培養專業人才(I型人),但隨著科技發展,學科之間交叉合作趨勢日益普遍。因此,如何培養具有深度、又兼具廣度的T型人才,各高等教育單位已嘗試進行變革。但要訓練到什麼程度才符合「跨領域人才」的標準?該如何定義它?經濟部為跨領域人才下的定義是:「指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專業(或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人才;打破學科或專業之界限,包括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複合、多種專業之間的複合、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間的複合。」教育部也鼓勵各大專院校辦理跨領域學位學程,鼓勵學生透過輔系、雙主修、跨領域學分或學位學程培養跨領域之能力。
但學生在修業期間,能否經歷雙領域合作交會出的化學變化、還是只是重複另一個I型人才培育模式,而達不到T型人才整合、培育效果?或有些專業領域本校沒開課,學生可否有機會跨校選修?校際之間的門檻該如何突破?為了解決這難題,於是將跨領域人才培育概念做修正。負責規劃「智齡聯盟」人才培育計畫的臺大土木系康仕仲副教授強調:「我們不是要培養『跨領域人才』,而是要培養『擁有跨領域合作能力的人才』。」
實驗成功的「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
臺大智活中心劉佩玲主任說:「教育部提出的三明治課程(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就像一部分接著一部分將肉片、青菜、吐司分開來吸收(一個專業接著一個專業來學習),但教育部智齡聯盟的T型人才工作坊課程,是小型三明治,一口就能吃進所有養分。」因為T型人才工作坊將兩個不同的專業領域、釐清與解決問題的技巧、與跨領域合作的訓練,都包含在一次專題實作課程裡,讓跨領域知識的建立與跨領域合作能力的培養一次到位。
T型人才工作坊的設計,是以各校專業為基礎,結合多面向設計思考和觀察體驗兩位師資共同設計課程專題;選擇的主題聚焦於實際場域待改進的問題與需求,並引導學生深入議題去觀察、發想與設計。工作坊學員來自各不同科系,在課程中高度互動、溝通合作、並結合自身專業,共同激發、探索創新的可能性與方向;在實作過程中,有機會實際嘗試、學習其他領域的工具技巧。
「智齡聯盟」計畫共同主持人康仕仲副教授介紹T型人才工作坊時說:「T型人才工作坊的『雙教師制』,不只是人數上的『雙』,更是知識領域的『雙』。兩位老師相互搭配:一位從場域切入,介紹高齡化社會、高齡者所面臨的困境;一位從方法帶入,針對困境,實際操作解決問題的方式。藉此,開創新教學模式、激發跨領域思考。『跨校系同儕』齊聚兩天課程中,彼此由不熟悉,到一起動腦激盪,甚至必須動手完成作品,也同時學習到團隊合作、跨領域溝通、處理意見分歧等能力;在不同校系組合下,將迸發出各種迷人的火花。
透過『雙教師制』與『跨校系同儕』的結合,能突破過去經驗,嘗試做出以往不曾想過的事情,而得到不同於以往課程的收穫。」
第一年,由中心學校台灣大學率先承辦T型人才工作坊創新教學模式,在運作過五種不同的課程組合之後,累積了相當的心得、過程中不斷修正做法,最後將T型人才工作坊的運作經驗彙整成SOP流程,並編纂《T型人才工作坊標準作業程序》手冊,供聯盟學校教師在該校實施跨領域創新教學模式之參考。
智齡聯盟第一年已將跨領域教學創新模式建立起來,到第二年,正式將經驗移轉到聯盟學校,期待這樣跨領域教學模式可以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窠臼,帶出創意、創新的學習體驗,並能持續在全國各校擴散發展!
T型人才發展圖
迷人又刺激的學習過程
T型人才工作坊是門跨領域學習與合作的訓練,當學生完整走過問題的釐清與探索、從觀察體驗中激盪想法與創意,最後經過實作挑戰的洗禮,所獲得的學習成果超乎想像的精彩。世新大學資管系余沛沛同學說:「我是學資管的,整天就坐在電腦前寫程式、寫語言,思想都有點僵化了,但來到這邊覺得茅舍頓開,每個人思想都非常多元,見識又廣,讓我覺得每天不應該只面對電腦,應該要多元發展。這裡真的有很多高手,讓我有很多學習與成長。」台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的林怡臻同學說:「雖然老師上課節奏很快,但讓我們速速就進入狀況。雖然剛開始聽到要到別的學校和陌生人一同學習有些畏懼,但這兩天下來,收穫很大,教了很多學校無法給的實作教學,讓我們自己充分發揮創意,激勵我們想得更多。由於大家來自四面八方,想法多元,可以碰出不一樣的 idea。人果然要勇於挑戰不一樣的學習,若是當初我猶豫沒有跨出那步,我現在一定會非常後悔!」 同樣來自北醫得張芝頊同學也說:「傳統課堂是追求標準 答案,即使體育課也有標準動作,但這個『標準』鎖住了我們的創造力,但在工作坊裡找不到正確的標準答案,每個人都要想辦法去尋找答案。」
激起教學熱忱的新體驗
因T型人才工作坊是超濃縮、講時效、需高度參與、並發表具體成果的課程;所以課程內容設計必須提煉再提煉到留下最精華部分,並轉化成通俗的講法,讓不同領 域學生能夠吸收理解;課程活動設計,要能讓每位學員「全程」專注地投入、積極參與!整個過程節奏非常緊湊、預備課程所花的心思相較於傳統教學、面對單一領 域的學生,挑戰更大。但這樣的教學過程獲得的成就感也相當大!每個老師都無法預期學生會出什麼招?教導來自不同領域的學生,難有十足的把握,但最後看著一 組組同學完成任務,讓很多經歷過T型人才工作坊課程洗禮的老師們,對自己傳統的教學方式做出修正與變更,透過課程設計,讓學習變成主動而非被動。
培育企業需要的關鍵人才
T型人才工作坊跨領域教學模式,並非只在學界之間琢磨改良,也邀請產業界一同來分享學生的創意並提出建議;而T型人才工作坊每個實作專題,都是產業界實際 面對的問題,讓各科系同學一同找出解法。學員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自然地與業界的創意模式與市場思維接軌,幫助他們未來進入就業市場能夠儘快上軌道,成為 企業有用、好用的人才。
T型人才工作坊是門跨領域學習與合作的訓練,當學生完整走過問題的釐清與探索、從觀察體驗中激盪想法與創意,最後經過實作挑戰的洗禮,所獲得的學習成果超乎想像的精彩。世新大學資管系余沛沛同學說:「我是學資管的,整天就坐在電腦前寫程式、寫語言,思想都有點僵化了,但來到這邊覺得茅舍頓開,每個人思想都非常多元,見識又廣,讓我覺得每天不應該只面對電腦,應該要多元發展。這裡真的有很多高手,讓我有很多學習與成長。」台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的林怡臻同學說:「雖然老師上課節奏很快,但讓我們速速就進入狀況。雖然剛開始聽到要到別的學校和陌生人一同學習有些畏懼,但這兩天下來,收穫很大,教了很多學校無法給的實作教學,讓我們自己充分發揮創意,激勵我們想得更多。由於大家來自四面八方,想法多元,可以碰出不一樣的 idea。人果然要勇於挑戰不一樣的學習,若是當初我猶豫沒有跨出那步,我現在一定會非常後悔!」 同樣來自北醫得張芝頊同學也說:「傳統課堂是追求標準 答案,即使體育課也有標準動作,但這個『標準』鎖住了我們的創造力,但在工作坊裡找不到正確的標準答案,每個人都要想辦法去尋找答案。」
激起教學熱忱的新體驗
因T型人才工作坊是超濃縮、講時效、需高度參與、並發表具體成果的課程;所以課程內容設計必須提煉再提煉到留下最精華部分,並轉化成通俗的講法,讓不同領 域學生能夠吸收理解;課程活動設計,要能讓每位學員「全程」專注地投入、積極參與!整個過程節奏非常緊湊、預備課程所花的心思相較於傳統教學、面對單一領 域的學生,挑戰更大。但這樣的教學過程獲得的成就感也相當大!每個老師都無法預期學生會出什麼招?教導來自不同領域的學生,難有十足的把握,但最後看著一 組組同學完成任務,讓很多經歷過T型人才工作坊課程洗禮的老師們,對自己傳統的教學方式做出修正與變更,透過課程設計,讓學習變成主動而非被動。
培育企業需要的關鍵人才
T型人才工作坊跨領域教學模式,並非只在學界之間琢磨改良,也邀請產業界一同來分享學生的創意並提出建議;而T型人才工作坊每個實作專題,都是產業界實際 面對的問題,讓各科系同學一同找出解法。學員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自然地與業界的創意模式與市場思維接軌,幫助他們未來進入就業市場能夠儘快上軌道,成為 企業有用、好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