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與實踐賦予創意深度
|
|
前言
過去的市場,消費者通常是被動接受廠商所提供的商品,但這些商品,真有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嗎?以「使用者經驗」為思考核心的設計模式,在產業界已逐漸被高度重視。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也因此成立「使用者中心實驗室」(Ulab),目前由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楊朝陽助理教授負責主持,他帶領學生發掘使用者情感層面的需要、並提出能感動消費者的貼心設計!
(撰文/陳淑英 2013.10.04)
過去的市場,消費者通常是被動接受廠商所提供的商品,但這些商品,真有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嗎?以「使用者經驗」為思考核心的設計模式,在產業界已逐漸被高度重視。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也因此成立「使用者中心實驗室」(Ulab),目前由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楊朝陽助理教授負責主持,他帶領學生發掘使用者情感層面的需要、並提出能感動消費者的貼心設計!
(撰文/陳淑英 2013.10.04)
該作?不該作?楊朝陽觀察市面上許多產品,對使用者而言,根本不好用。因此,在設計這門課裡,他邀請使用者一起來參與,楊朝陽說:「我們希望使用者除了提出需求之外,也可以接觸設計這個黑盒子!」
由於現代社會充斥各種讓人眼花瞭亂的資訊,因此,楊朝陽特別強調化繁為簡的概念。他說:「我們需要簡單的設計,但簡單不是複雜的反面。」消費者用來覺得簡單的產品,設計概念其實並不簡單。而簡單的挑戰有哪些?楊朝陽說:「把好幾個簡單的東西加在一起,比好幾個東西加在一起的簡單還困難。另外一個挑戰是,人的記憶是有限的,所以我們在做設計時,會討論使用者願意花多少時間去瞭解、學習使用新產品?一旦決定方向錯誤,會讓你的東西不賣座!」 比如,遙控器是客廳的基本配備,但每次在找遙控器、或分辨哪個遙控器針對哪個家電時,都讓人煞費腦筋。所以設計師就想:「我要來解決這件事!」因此,他把所有功能連結到手機上,但最後發現,這樣改變也不見得好用。所以,該不該做這些改變?是設計之前,得先釐清的問題。 楊朝陽說:「面對問題,我們多半直接就想『這樣做可不可以解決?』而少去想,『該不該解決?』這也是我們在設計之前,經常討論的問題。」 直覺設計在設計發想上,楊朝陽訓練學生先從使用者角度去分析他們的感官經驗。在感官經驗裡,最先接觸的是視覺、接下來是聽覺、然後觸覺,最後是直覺、情感部分。楊朝陽舉例說:「一支好的遙控器設計,不用看,就可以摸到它的關鍵位置,這就是倚賴觸覺的設計。」
而「直覺」這部分,是有機體天生俱有的傾向。楊朝陽說:「講到直覺,我們不能忽略社會帶給我們的影響。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會養成不同傾向。」比如,走路習慣靠右、還是靠左?這些來自生活背景下的常識、邏輯、經驗都已內化到人的習慣裡,變成一種直覺反應,所以必須把它放進設計考量裡。 楊朝陽再舉例說:「我們在界定操作指令時,對於『下面』跟『向下』的解釋可以分成主詞跟受詞。是自己要向下?還是別人要向下?是自己要向下看?還是把別人移動向下?要先把定義釐清,再來設計操作動作。」最明顯的經驗是,我們瀏覽網站要繼續往下看資訊時,直覺會將滑桿往下拉,這是windows系統教育我們的,可是在apple的設定,「往下」,意味把東西往下移,這其實比較符合我們日常的邏輯,移動方式比較像使用ipad這樣移來移去。 觀察線索要運用感官經驗作設計之前,唐納.諾曼(Donald A. Norman)在《好設計不簡單》裡提醒讀者,「要觀察到每個地方給我們的線索!」比如,要怎麼分辨鹽跟胡椒罐?如果設計的瓶子能直接看到實體,是最快。但要從兩個一樣顏色的瓶子,差別只在開洞多寡去分辨,就有經驗上的差異。楊朝陽分享他的經驗:「我覺得胡椒應要加多、鹽少些,所以我一直認為一個洞的是鹽罐。直到有人告訴我,好幾個洞的那罐才是鹽,我才發覺每個人在認知上有其差別。」就像有人認為胡椒要撒開?有人覺得集中比較方面,因此胡椒罐開洞多寡,各商品設計也都不一樣。
不僅個人經驗會造成設計上的偏向,社會經驗給我們的教育也會造成差別。楊朝陽舉兩個男女造型的鹽罐和胡椒罐作例子,說:「這人把鹽和胡椒分成男生和女生,是不是象徵某個性別的個性較辣?另一個性別的個性較鹹?」包括生活上的經驗,也可以融入設計中,比如,拿白雪和沙漠做概念;或更直覺的,用黑白顏色直接作區別,這些設計概念元素,都跟生活中的觀察、體會息息相關! 情感設計至於「情感設計」部分,是楊朝陽目前花較多精神研究跟執行的部分。為什麼?楊朝陽解釋說:「以現在市場講究產品的精緻度而言,很難不去考慮情感這層面。我必須說,很多功能上的需求都已被滿足了。」因此,楊朝陽更多投入使用者對產品感受上的研究,以提升產品質感。
楊朝陽說:「在指導學生的專題設計上,有學生做跟盲人有關的題目。他覺得盲人也希望能像一般人做同樣的事情,於是我們發現現在的盲杖很難讓盲人像一般人一樣自在行走,還是容易受傷。在設計上,已注入對盲人的關愛。於是,我們就去找盲人容易遭到環境『暗算』的例子。我們觀察到盲人在走路時,盲杖打到的位置都在一定的角度,而會有擦撞危險的,大都在懸空的位置。因此,我們在盲杖上做了小小的突出,藉此盲杖可以多掃到百分之30的面積,能減少被撞傷的機會。」 過去的設計教育,幾乎沒考量情感這塊。在情感層面上,會直接受視覺上的影響。比如,拐杖好拿嗎?使用者會想拿嗎?使用者在還未使用產品之前,已先在視覺層面造成對產品的觀感。楊朝陽說:「創新的產品一旦跟他用了十幾、二十年的東西不一樣,他會比較無法接受,這也是我們必須考量的地方。因此,我們請盲人來觸摸,了解我們設計的東西他會不會想用?他就提到,不能掌握的形狀就無法接受。於是我們用量化方式,控制不同的弧度,做了一些模型。試著用社會科學的方式去了解盲人在情感上的需求。」 盲人能接受的產品,形狀要是愉悅的、舒服的、自信的、安全的、簡單的。楊朝陽說:「盲人覺得凹的東西,握起來會比較有安全感,這跟一般人體工學的考量不一樣,一般產品會做微突,來順應手握的弧度,但對盲人而言,凹式設計才安全。學生設計的盲杖在競賽時,也被評審肯定!」 楊朝陽帶領學生從情感部分深入瞭解盲人的內在需求,了解他們也需要自我實現,不只是幫人按摩而已,他們也很樂於服務人群,只是害羞,無法跟人太靠近。盲人也不希望被別人用有缺陷的眼光來看待。楊朝陽說:「設計,除了從創意、技能、觀察力來考量之外,最重要還是使用者內在的動機,他們如果不覺得有用,產品概念就無法往下延伸。」 學生榮譽楊朝陽與王明旭兩位老師指導學生做出「傷口處理筆」,參與102全國技專校院學生實務專題製作競賽,獲得J組護理幼保群第一名。楊朝陽說:「我們在設計這個產品以前,先問大家對於傷口處理的概念。如果受了外傷,該怎樣正確處理傷口?我發現問了20個人,21個都答錯,包括自己。其實,這四個步驟很簡單,第一,一定要洗乾淨、然後擦乾淨、接下來擦優碘、最後上藥膏。但這四步驟,一般人都無法記得。所以,我們針對這件事,設計出很多防呆裝置,做出一支用了就可丟掉的傷口照護筆,結果這件事很感動評審委員。」
產品要能讓使用者覺得好用、受感動,楊朝陽最後再重申:設計之前,還是要回推「這事該不該做?使用者是誰?」來做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