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計畫主角~ICT(資通訊科技)
「會有第二期,是因大家的努力受教育部肯定。」周素卿一開始肯定地說。接著她提到,第一期的執行面較廣,科技部分並未突出,但這計畫畢竟是在資通訊科技發展的前提下,要創新思考如何往下一波邁進,因此第二期計畫,將以「智慧生活科技(ICT)」作為核心。也因此,教育部邀請在智慧電子領域有成功經驗的蘇朝琴教授來接任總辦公室的主持人。
蘇朝琴接著自我介紹:「在ICT領域,我們一直都在研發技術,但怎樣進到場域,這部分對ICT的人來說是最困難的。我過去也督導、規劃過教育部智慧電子跟晶片系統的教改計畫,對非工程領域也很感興趣。我曾跟臺科大陳玲玲教授談過,怎樣讓設計領域跟ICT專才做結合?ICT應朝應用面走,才是真正的出路!將來要怎樣把ICT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就要靠各位!」 兩期計畫的前世今生
接著,周素卿提到,當第一期聯盟計畫漸漸成型,但怎樣能讓成果在學校生根?一旦碰到「跨校」問題,學校現有體制仍難以突破。為了讓教育創新經驗能在既有體制下深化,所以第二年,她另外展開全校型計畫(有六校參與),希望透過聯盟、全校型計畫,雙軌方式來進行,讓人才培育可發揮更大的量能。
而第二期計畫的架構,正是從第一期雙軌的基礎下,繼續發展。但因六校型計畫,是在中段過程才介入,所以會跨到中綱第二年,再開始徵件! 而第一期計畫之所以受到高度肯定,除了確實發展出教育創新成果之外,其主題正好扣緊時代脈搏。周素卿說:「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司長上任後,在眾多計畫裡,就覺得這計畫很有吸引力;他跟教育部長都發現這計畫最能因應整個時代變化的趨勢,就是少子化、高齡化、全球化、數位化跟全球暖化的衝擊。由於這計畫跟教育部的政策方向非常貼近,因此也願意一起來推動。」
第二期計畫的雙軌架構
第二期計畫乃奠基於第一期計畫,並與教育部政策做緊密結合。至於具體架構與方向為何?周素卿扼要的介紹二期的重點。她說:「第二期架構分成兩軌。一軌是第一期進行的跨校聯盟計畫;另一軌是全校型計畫。
聯盟型計畫:有鑒於第一期三個大聯盟運作辛苦,因此第二期希望可以將第一期成果深化與擴散,將發展好的大聯盟分成兩、三個聯盟,規模縮小、目標更集中,經費規模也會變小。 全校型計畫:第一年運作時,經費只有五百萬規模,但由各校校長、副校長引導,全校總動員。第二年經費擴編到八百萬。到第二期時,不管是聯盟或全校型,都會用同樣的規模來推動。」 第二期子計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