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第二場球,怎麼開打?

第二期智慧生活整創教學聯盟計畫初探 


智齡聯盟第一期跨領域創新教學成果,獲得教育部高度肯定,決定將成果延展,正積極籌畫第二期計畫。為讓大家及早了解第二期計畫的方向架構,智齡聯盟邀請「智慧生活整合人才培育計畫」推手之一的臺大地理系周素卿教授、以及下一期總辦公室的計畫主持人交大電機系的蘇朝琴教授來說明。

口述/周素卿教授  臺灣大學地理學系
            蘇朝琴教授  交通大學電機系
整理/陳淑英



图片

第二期計畫主角~ICT(資通訊科技)    

「會有第二期,是因大家的努力受教育部肯定。」周素卿一開始肯定地說。接著她提到,第一期的執行面較廣,科技部分並未突出,但這計畫畢竟是在資通訊科技發展的前提下,要創新思考如何往下一波邁進,因此第二期計畫,將以「智慧生活科技(ICT)」作為核心。也因此,教育部邀請在智慧電子領域有成功經驗的蘇朝琴教授來接任總辦公室的主持人。
蘇朝琴接著自我介紹:「在ICT領域,我們一直都在研發技術,但怎樣進到場域,這部分對ICT的人來說是最困難的。我過去也督導、規劃過教育部智慧電子跟晶片系統的教改計畫,對非工程領域也很感興趣。我曾跟臺科大陳玲玲教授談過,怎樣讓設計領域跟ICT專才做結合?ICT應朝應用面走,才是真正的出路!將來要怎樣把ICT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就要靠各位!」

兩期計畫的前世今生    

接著,周素卿提到,當第一期聯盟計畫漸漸成型,但怎樣能讓成果在學校生根?一旦碰到「跨校」問題,學校現有體制仍難以突破。為了讓教育創新經驗能在既有體制下深化,所以第二年,她另外展開全校型計畫(有六校參與),希望透過聯盟、全校型計畫,雙軌方式來進行,讓人才培育可發揮更大的量能。
而第二期計畫的架構,正是從第一期雙軌的基礎下,繼續發展。但因六校型計畫,是在中段過程才介入,所以會跨到中綱第二年,再開始徵件!
而第一期計畫之所以受到高度肯定,除了確實發展出教育創新成果之外,其主題正好扣緊時代脈搏。周素卿說:「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司長上任後,在眾多計畫裡,就覺得這計畫很有吸引力;他跟教育部長都發現這計畫最能因應整個時代變化的趨勢,就是少子化、高齡化、全球化、數位化跟全球暖化的衝擊。由於這計畫跟教育部的政策方向非常貼近,因此也願意一起來推動。」

第二期計畫的雙軌架構   

第二期計畫乃奠基於第一期計畫,並與教育部政策做緊密結合。至於具體架構與方向為何?周素卿扼要的介紹二期的重點。她說:「第二期架構分成兩軌。一軌是第一期進行的跨校聯盟計畫;另一軌是全校型計畫。
聯盟型計畫:有鑒於第一期三個大聯盟運作辛苦,因此第二期希望可以將第一期成果深化與擴散,將發展好的大聯盟分成兩、三個聯盟,規模縮小、目標更集中,經費規模也會變小。
全校型計畫:第一年運作時,經費只有五百萬規模,但由各校校長、副校長引導,全校總動員。第二年經費擴編到八百萬。到第二期時,不管是聯盟或全校型,都會用同樣的規模來推動。」

第二期子計畫

第二期計畫辦公室在兩大架構之外,也建構四個子計畫,來協助推動雙軌計畫。周素卿逐一介紹:「因受智齡聯盟成果示範的影響,建立『教材資料庫建置及應用推廣計畫』。計畫的教材和課程成果本身就是公共財,需將成果系統化地建立起來,供其他老師參考。
教育部過去也執行很多人培計畫,但缺乏評鑑機制,無法得知具體成效如何。而智齡聯盟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因此把跨領域人才培育成效評估拉進來,成立第二個子計畫『跨領域核心能力教學評量計畫』。
而六校計畫除了強調場域之外,希望能與在地經濟、創新創業做結合。除了課程規劃之外,也強調育成,讓學校的知識與人才能成為地方創新系統的核心。所以成立第三個子計畫,『知識及人力管理暨應用推廣計畫』。
最後是建置『數位暨影音平台計畫』。要邁入第二期了,應將第一期的成果數位化及影像化,這也因應正夯的線上授課模式。」
周素卿接著說:「計畫辦公室會在第一期架構下,以四個子計畫具體研發的成果來協助『聯盟』跟『全校』型雙軌計畫,把課程跟育成機制模組化、更具推廣的可能性。而第一期以設計為核心的Summer School,未來希望能用補助計畫的方式,徵求聯盟跟六校來爭取主辦權。」   
  

第二期雙軌計畫的目標

图片

至於第二期目標為何?周素卿說:「第二期將以雙軌方式來推展,並與四個子計畫密切合作,強調成果分享、成效評估、成效擴散和規劃管考。第二期計畫將更機制化,不純粹做人培,而是有方法論的人培。
但還是延續第一期的三大領域,以智慧生活新興產業為主題,但希望這三大領域更聚焦,鼓勵聯盟學校結合在地的產業特色、歷史背景、生活形態來提案,並能符合國際發展趨勢,更紮根在臺灣產業的潛能上。此外,希望將來要申請成為聯盟的核心學校能夠取得校級單位(一級單位)的支持,推動試行的課程跟計畫,才能在學校生根,保障將來在各校能順利推廣跟擴散。
至於全校型架構部分,希望能深化大學與在地的關係,強調育成跟青年創業。如果聯盟計畫想轉型成全校型計畫也可以,第二年可考慮在全校型架構下來推動。」

ICT研發的願景

第二期計畫既以「ICT產業為核心」,蘇朝琴藉此機會分享他的構想。他說:「基本概念是,結合ICT跟設計領域。因ICT的人,太追求KPI數據,往往忽略了美觀與功能設計,我想讓設計學院來教我們使用者想要什麼?這樣一來,ICT的人就可以從使用者角度去開發相關技術。我也注意到,執行教育部計畫、負責開發技術的,都是比較年輕的老師,大家都還有論文發表的壓力,如果把計畫做得深入一點,能轉換成為論文發表,對不同領域教師的生涯規劃有益,這樣,老師們才有可能會進來。而在場域實習上,不只為實習而實習;在什麼場域實習能讓老師找到一些數據,這是最難得的。比如,在醫學領域,靠很多統計數字來判斷用藥後療癒成效的百分比是多少。大家的價值在計畫裡,融合在一起,就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Q&A

第二期架構還未拍板定案,還有討論跟商量的空間。在周素卿和蘇朝琴老師扼要說明初步規劃之後,老師們紛紛針對雙軌機制和未來具體方向,提出疑問。    

全校型架構釋疑

劉佩玲(臺大智活中心主任):
第二期架構,以全校型架構來看,強調的是創業,如果我們沒特別強調創業,這部分是不是就不容易申請?而聯盟架構這邊,既要聯盟、又要深入的話,一定得聚焦,但不可能十幾個學校一起來,經費有限。
周素卿(臺大地理系教授):
全校型架構,絕沒有只做創新創業。會推全校型,是因聯盟最後一哩很難推,六校所做的是為了跟聯盟接軌,把最後一哩的努力呈現出來,所以課程必須切實依三明治課程來規劃。所以只管後段,前面的申請跟執行,跟現在做的都一樣,只是要校長能及早看到要面對的後段。但即使申請的是聯盟架構,在校內也要要求教務處、學校去整合其他資源來做深化。學校必須整各種資源,不能只仰賴教育部,這個操作面是從務實來建議,不是只談理想。
蘇朝秦(交大電機系教授):
聯盟太大會很難操作,因此建議表現好的聯盟,可分化成兩、三個聯盟;但如果運作困難的,就維持一個,但把規模做小,做的事情更聚焦,讓價值可以呈現出來。

目標定位釋疑

康仕仲(臺大土木系副教授):
蘇老師的想法,有些我不見得認同。比如,讓ICT的人去學設計,就可以把事情做更好;但我在聯盟裡,是反過來想,反而認為各個領域的人來學ICT,或能跟ICT的人合作。T型人才的概念是,所有的專業不見得都學得來;而場域要的都很簡單,不需要太高的技術。反過來說,如果各場域的專業人士能了解ICT的能力,有辦法跟ICT的人合作,變成一個團隊,有的是跨域溝通的能力,不是ICT的能力而已。「跨領域」在大學裡相當脆弱,因很多人認為,本領域沒搞好才去做跨領域,但我們聯盟特別期許本領域要做得特別好,不用去擔心論文發表,這樣的人來做跨領域,才是我們要的。這是很珍貴的地方,在第二期架構裡如何保留下來。
第二部分是「智慧生活」。我們希望智齡聯盟不要做醫療的東西,那不該是我們專注的。電資學院跟醫學院本來就已在合作,可以做得很好了,不需再有一個新的聯盟或教學方式再做這事。我們借鏡日本、芬蘭經驗,看到的是偏生活面向的,比如,怎樣讓你睡得好、吃得好、過得更方便?這些不是醫療領域,是避免進醫院、避免長期臥床、避免長期倚賴醫療資源的科技。我們能做的,是讓大家減少到醫院,日子過得更好!
蘇朝琴:

我們過去做的,也是讓設計的人能跟ICT的人合作,讓這兩個領域的人去對話;大家能有共同溝通的語言,這是最困難的。而小小便利的產品,在技術上可能是大大的突破。但你提的太好了,怎麼讓人少進醫院,這是我們要做的,怎麼讓環境更友善?我們都朝同一個方向走,只是需要更多溝通。
周素卿:

這個計畫能動員這麼多老師加入,因計畫有些吸力。其中之一是,我們不是聽命行事而已。我們這個三明治世代,對台灣歷史有些責任,要對自己做的事負責,不是follow教育部給的指示,而是去遊說教育部讓我們來玩這塊,我們共同創造出這個領域的走向。智齡聯盟無論在理想性或推出來的成果,都滿有指標性,蘇老師一定會尊重各位的看法跟想法。而第二期計畫,參考滿多國外的例子,不論是用全校型或聯盟型計畫,具代表性的案例和典範是什麼?智齡已經很清楚,只是怎樣讓它衍化跟分化,是第二期要努力的。

雙軌制釋疑

邱佳慧(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全校型跟聯盟型有什麼比較明顯的區隔嗎?主題是否要回應「五化」? 我覺得聯盟做的最有價值的是,做到跨校、跨系合作,這很值得被保留。全校型計畫是依雙層三明治概念發展的課程,可是如果只有教學方法跟架構,而沒有主題,怕流於重製課程地圖而已。我覺得智慧生活最大的價值是,回應了實際的問題。所以我的問題是,第一,聯盟跟全校型計畫最大的差異何在?第二個是,全校型計畫,是否回應智慧生活人才培育所要回應的議題?
周素卿:

其實雙軌計畫都是在智慧生活架構之下來推動;但全校型計畫,談的是未來生活產業。學校需跟在地結合,成為地方創新系統的核心,所以全校型計畫有產業再生、地方再生,有很清楚的主題。大學要對地方有用!
在第一期計畫時,通識跟基礎課程是採自由行方式遍地開花;但聯盟是建立專業的強連結,所以子一做得好的人選,聯盟或六校型計畫可以把他含納進去。到第二期,遍地開花已培養出種子老師,才希望這兩個雙軌計畫,能藉由有基礎的老師,再去醞釀新種子,以後不會再撒。機制上的差別在這兒。
劉佩玲:

特色大學跟地方產業結合,他有完整的雙層三明治架構,如果未來對聯盟也有這樣的期望,審查時,一直被問這問題,這期望對聯盟的推動是不容易的,這樣的做法是否要考慮一下。
周素卿:

實行方式可以有很多種形式。第一期已做得很好的構想,比如,跨領域人才培育的路徑,有些是很關鍵的,希望能有實施的管道去擴散跟實踐,對學校教育創新的體系產生鬆動跟影響。這也是為何第二期會希望至少學校一級單位能夠配合,因為成果如果無法在學校生根、分享,做的事是沒有意義的。所以這生根的管道,希望能創造出來。 

結論

第二期計畫辦公室正式成立之先,兩位總辦的推手老師還會跟聯盟老師多做意見交流,並廣納資通訊的新血加入。智齡聯盟在整理第一期成果之餘,也已在積極預備邁入下個里程。    
图片
第二期計畫,將以「智慧生活科技(ICT)」作為核心
图片
周素卿說:「第二期將以雙軌方式來推展,並與四個子計畫密切合作,強調成果分享、成效評估、成效擴散和規劃管考。將更機制化,不純粹做人培,而是有方法論的人培
图片
第二期計畫辦公室正式成立之先,兩位總辦的推手老師還會跟聯盟老師多做意見交流,並廣納資通訊的新血加入。智齡聯盟在整理第一期成果之餘,也已在積極預備邁入下個里程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