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設計思考

  • 授課教師:陳國珍副教授   
  • 開課學校: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所 

課程特色

Q1:這門課會教授哪些專業知識與技能?相較於前一期課程,內容上有何異同?特色為何? 

本課程運用到"自我心智圖"、"六頂帽子思考法"、"腦力激盪法"和"卡片法(KJ法)",前者是輔助思考的工具,適合各種領域的人使用,可以增進學習上的效益,也可以用來解決問題,而在本課程中用此工具來發散思考;"六頂帽子思考法"強調從不同角度思考同一個問題,客觀地分析各種意見,最後作出結論;"腦力激盪法"又稱為頭腦風暴,是一種為激發創造力、強化思考力而設計出來的一種方法,參與者圍在一起,隨意將腦中和研討主題有關的見解提出來,然後再將大家的見解重新分類整理。在過程中,無論提出的意見和見解多麼可笑、荒謬,其他人都不得打斷和批評,從而產生很多的新觀點和問題解決方法;而最後的卡片法(KJ法)是一種研究方法,KJ法是將未知的問題、未曾接觸過領域的問題的相關事實、意見或設想之類的語言文字資料收集起來,並利用這些資料間的相互關係予以歸類整理,以便從複雜的現象中整理出思路,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的一種方法。另外還運用到"魚骨圖"和"奔馳法",前者用於解決問題,找出原因;後者著重在改善製程,讓製程可以更加流暢,以上兩種方法都有解決問題的共通點,同學可以結合兩者來使用,將他們的思考同時推向廣度和深度。
這一學期相較於前一期課程,結合了未來可行的趨勢科技,講述了3D列印的重要性和可以應用的範圍,讓同學們在製程上有更多的選擇。

Q2:課程規劃如何做安排(一學期中講述、場域觀察、討論、實作部分比例如何安排)?期末成果內容為何(模擬實作、書面報告或其他)?以及作此安排的目的、想法脈絡為何?

本課程的安排主要先由講授知識概念開始,將同學慢慢導入設計思考的範圍中,用科學邏輯的角度分析事物,固此占了課程總時數的45%左右,讓同學將焦點放在高齡者身上,為他們去設想,因此在課程安排了一天去雙連安養中心參訪的行程,同學們經由訪談高齡者的過程中,瞭解他們真正的需求,而後進入設計與製作模型的階段,將想法透過3D的技巧去創造出產品,實作的部分占了快20%的時間,讓同學在做中學習,之後安排期末的評比,請到在佳世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意設計中心擔任設計經理的陳人鳳老師作講評,給予同學們實際的意見,整個課程的安排採循序漸進的方式構成,目的是要建立同學獨立思考的能力,先去設想而後要尋找方法去印證,另一方面高齡者的問題在社會上已慢慢浮現出來,希望同學能夠為自己的將來思考並設計。
期末成果以書面報告和實作作品以及產品海報做為呈現方式。

Q3:這門課是否有跨領域合作?    

本課程跨領域選課踴躍,計人文社會類學生30人、商管類學生3人、資訊通訊電子類學生3人、工學院學生2人、理學院學生5人、生科/農學院學生7人還有醫學院學生2人,共計52人選修課程,學生來自不同領域,在討論上運用各種領域的專業知識,為高齡者設計出有別於以往市面上常見的產品,因此課程內部本身就是跨領域合作的模式。
另外也相當
感謝教育部智齡聯盟和台大智活中心的協助,才能完成此次極具創新的設計思考課程,使本課程得以有機會去雙連安養中心參訪,該中心安排了專人為我們做簡報介紹,從各個面向來幫我們做說明,其中包含了中心的宗旨和背景、服務的規劃、中心內的食衣住行育樂...等方面,並安排了八位長者給同學做訪談的對象,在參訪的過程中,同學們藉由接觸中心的設備與長者們,實際體會到有關高齡者設計的精隨,可謂受益良多,這些經驗之後將會影響學生們看待長者的角度,使其思考多元化。



教學方法

Q1:請問老師這門課程的授課方式如何進行?(知識講述、體驗設計、外請講員、助教角色、設備器材支援….等如何在課堂上操作)第二次開課,在教學方法上相較於第一次,做了哪些調整?或創新的規劃?

以知識講述的方法將同學慢慢導入設計思考的範圍中,用科學邏輯的角度分析事物,安排去雙連安養中心參訪的行程,使同學們透過參訪訪談高齡者,瞭解他們真正的需求,為了讓同學們對於產品的趨勢科技能有更一進步的掌握,因此請到佳世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意設計中心擔任設計經理的陳人鳳老師以現今最熱門的3D列印為主題做為演講的內容,並且跟同學們討論設計的概念,讓同學們設計的品項能更完善,這一學期相較於前一期課程,結合了未來可行的趨勢科技,拓展同學們視野,並在模型製作上運用3D列印的技術,讓同學們的設計發想能夠得以實現。

Q2:請問老師如何引導學生思考?是否有安排活動或借用其他資源引導?過程是否面臨挑戰?如何因應?

導入科學方法如"自我心智圖"、"六頂帽子思考法"、"腦力激盪法"、"卡片法"、"魚骨圖"和"奔馳法",來刺激同學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也請到佳世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意設計中心擔任設計經理的陳人鳳老師為同學們講解3D列印的技術,跟同學們討論設計的可行性與合理性。

Q3:請問老師,在課堂與學生的互動中,他們對哪些項目很投入?對哪些項目比較疏忽?您對學生有何建議?是否有令您印象深刻的案例?

教師在教授基礎設計的知識時,有請大家設計屬於自己的帽子,同學們雖是非本科生但卻非常有個人的想法,製作出獨具特色的帽子,由於同學們來自不同的領域,進行討論和互相腦力激盪時是最為展現同學創意的時刻,同學們的想法都非常多,能從多重面向為高齡者來思考,設計物也能符合他們的需求,而且設計的品項也是以往較少在市面上看到的,其中有一組組別有醫學系的同學,因此他們以高齡者會配戴假牙為主題,設計出結合洗牙、配藥、健康監測的洗牙器與假牙組合,期望增進長者生活的安全性與便利性,還有一組同學為了期末報告製作3D影片來呈現,可見同學對於這門課的重視,評審老師們對於同學們期末報告的表現給予優良的評價。

本計劃介入的成效    

 Q1:請問老師,加入本計畫後,對您的教學經驗是否帶來提升與創新?請描述具體事例。

感謝教育部智齡聯盟和台大智活中心的協助,才能完成此次極具創新的設計思考課程,本課程的主題就是為高齡者設計建立一個實際統整示範的操作,如今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的社會,為高齡者設計將會成為一個必然的結果,因此藉由這個課程灌輸同學設計的概念,和與製作相關的知識,設計並不只是設計師的工作,它所關攸到的範圍很廣泛,不僅是要懂得設計的領域,對於其他領域的學問(比如心理學、社會學和醫學...等等)也要能夠加以運用,設計思考即利用「創意」解決問題,並可以在每個領域都激勵出其獨特思考模式,希冀這個課程能讓學員們對於老人議題更加關注,接而開發出新穎的產品和服務。

Q2:針對本計劃,您覺得可以培養學生哪些額外的能力?

設計始終與人性脫離不了關係,設計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鼓勵同學培養有關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知識,要了解社會的走向為何,才能為此做設計,另外也鼓勵多向外走走看看學習新知識,設計的範圍實在太廣,所以同學們基本上都要廣泛吸收不同領域的知識。 

溫馨叮嚀與建議

Q1:請問老師您對本課程想達到的理想與期待為何?

教師認為在台灣對老人議題的探討還不足夠,現今社會為嬰孩建立周全的照顧,卻鮮少關心老人的需要,孝敬長者是種美德,但社會很少為他們設想,以為年紀大了最好不要動、會受傷,把老人想得太脆弱,但這是錯誤的循環,長者越不活動、不做事,可能退化得更快、社會成本將付出更多。因此本課程希望對於發展老人議題可以從設計和看待老人的觀念改變起,提供更適合長者的環境設施和服務,甚至延伸到價值觀的轉變,延緩老化,整個社會就會更健康。現在的設計,是為了明天的而做,開始照護老人和關心老人議題,許多價值才會被建立,進而將概念落實為社會教育。

Q2:最後想請教老師對學生修這門課有何建議?

這堂課有許多非本科生的同學來修課,同學們的創意都很不錯,但是由於不熟悉動手實際操作,因此在產品的視覺表達方面相對地薄弱,設計思考這一門課著重由構思開始到動手執行的過程,執行力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缺乏這一關鍵力,概念再好也只能等同於美麗的夢想,希望同學們可以多加了解嘗試畫圖和製作等技巧,最後教師也希望同學們多去思考高齡者的議題,不僅是由表面去瞭解,要能深入去探討他們的需求,這樣設計才能切入重點。
回課程頁
回介紹頁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