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跨域教師傳習工作坊~實作篇

图片
整理/陳淑英

T型人才工作坊怎麼「玩」?

在進入正題之前,先介紹「T型人才工作坊」跨領域教學模式。簡單說,這套創新的教學模式喜歡來「雙」的!
●上課時間:雙週末。
●授課老師:兩個不同領域教師。
●上課內容:「定義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概念。
●訓練能力:培養「觀察體驗」和「設計思考」的跨領域合作能力。
●上課學員:各校、各系。
●執行方式:從一個實際待解決的高齡社會議題出發,先了解基本現況(建立基礎知識),再進行小組討論、訪談目標族群、發現需要;接著學習一種實用的專業技能,再共同發想產品或服務模式、合作設計成品,最後實作出成果。
●課程目標:培養學生跨領域合作的能力。

課程規劃與帶領技巧

以遊戲帶入觀察 
T型人才工作方最主要要培養學生觀察體驗和設計思考的能力。「觀察體驗」可設計活動來訓練。
活動設計:觀察水果
目的:1.背景不同,洞見也不同,啟示跨領域合作的需求與重要性

     2.訓練主動觀察力。
過程:
一、請老師們觀察奇異果十秒後再傳給下一位。問大家看到什麼?
二、再拿一顆切了角的蘋果站在講台上,觀察十秒。若坐著觀察是看不到蘋果有切角,除非主動上前看、或換角度觀察。
這些活動,鼓勵學生主動、有意識地觀察,將激發更多對課程、對生命的體會。提醒他們睜開眼睛、打開耳朵,用心體會與感受,將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課程規劃要項

1、減少單向授課比例
一人講,多人聽的「單向授課」形式,是台灣學生最常接觸到的教育模式。因此,邱佳慧建議,「工作坊盡量減少單向授課的比例;若有,可以融入活動設計,增加講台上、下交流機會。」
2、設計體驗活動
觀察體驗,是設計思考的第一步,讓學員們試著從高齡者的角度看世界。比如,請學員穿戴老化體驗配備來體驗,或是實際訪談長輩。活動內容,可依課程需要,安排課前預習(觀察)、週間訪談、或成果檢視(請長輩給意見)
3、增加討論互動機會
工作坊學員們多來自跨校、跨領域的組合。加強小組討論,學習如何跟其他領域的人溝通、合作。
4、需有實作成果
成果發表不僅以簡報呈現。要實作出成品,學習過程才完整。學生會更有成就感。分工清楚,讓每個學員都能全程投入。工作可分:實作成品、海報設計、簡報製作。

助教角色與功能

重要性:助教角色對跨領域課程來說,其重要程度並不亞於授課教師,他們是帶領創意發想與討論過程極重要的諮詢角色。

助教角色該做哪些事?
T型人才工作坊助教的任務是引導學員了解問題、創意發想、聚焦思考、促成團隊合作!過程中,需要協助:
小組破冰
兩天的T型人才,一定要設計破冰遊戲/活動,才能在最短時間內炒熱整組氣氛。例如:
●STEP 1、自我介紹
介紹我是某某某,就讀什麼學校,為什麼參加T型人才工作坊(官方說法及真實想法),我的未來志向。
●STEP 2、描述夥伴
閉上眼睛,還記得隔壁夥伴的長相嗎?請描述他髮型長短、有沒有穿戴眼鏡、手錶?今天穿著什麼衣服?有什麼特點?
●STEP 3、夥伴素描
學員在各自的圖畫紙上用色筆隨意點出20個點,再將手上的圖畫紙傳給下一位,再繼續點20個色點,輪流傳個幾次,圖畫紙將佈滿許多顏色的點。將點與點連接成夥伴的輪廓,最後將這張獨特的畫像送給彼此作紀念。

引導創意發想
順利炒熱氣氛之後,助教下個考驗,便是引導學員了解問題、進行創意發想。可運用4D設計流程:Discover(發現)、Define(定義)、Develop(發展)、Deliver(傳),進行設計思考的創意發想。過程中,需鎖定三個準則,可行性(Feasibility)、存續性(Viability)及需求性(Desirability)來進行設計思考。
●可行性(Feasibility):產品的功能在應用的可行性。
●存續性(Viability):產品有可能成為永續商業模式中的一部分。
●
需求性(Desirability):對使用者有價值,抓得住消費者的心。
比如:早上會遲到,怎麼辦?
Discover:探索為什麼早上會遲到。用各種使用者調查方法挖掘出遲到背後的行為模式和心理動機。
Define:定義問題。定義出要解決的具體問題,遲到的最大原因是什麼?是否能解決它而順利讓使用者不遲到?
Develop:由問題出發。發展解決的方向,仔細把定義下來的問題,前後左右的背景探索一遍,並虛擬一個「使用者」角色,為他設計解決方法。
Deliver:發展出具體解法,可以是一個物件、產品、線上平台、服務或者結合以上,並以虛擬使用者的角度,用說故事的方式敘述使用者如何運用這個產品。
腦力激盪
當透過4D設計流程分析、歸納出結果時,小組可以進行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用「5Whys」方式進一步一層層深入提問,藉由這樣不斷的反思、審視問題,會因為成員的背景與使用經驗不同,激盪出新的創意與結果。
最後建議:親自當學員
助教只從旁引導、不宜介入主導,涉入程度該怎麼拿捏,需有經驗值作基礎。最好能先成為T型人才工作坊的學員,親自走過學習過程,比較能感受學員的限制與需求!

雙教師怎麼合作

跨領域教學的優點
●完整學習:讓問題的前端(需求)和後端(解法)能連貫在一起,「解決問題」的學習變完整。
●截長補短:藉由別的專業,來補自己領域的不足。
●多元成長:跨領域教學,讓教師、助教和學生皆從多方領域不斷獲得成長的機會。
●多元思維:跨域對話、刺激多元思維,引發創意聯想,改變思考模式
●力上加力:跨領域教學延伸了思考的觸角,結合其他人的專業,自己專業深度會更深!

跨領域教學的挑戰
●溝通問題。科系訓練不同,溝通能力有別。
解決方式:有問題當面溝通,不逃避!
●內容設計。課程內容深淺度難拿捏。
解決方式:培養其他領域的專業知識不是目的;拓展多元思維、培養跨領域合作能力才是主要目的。在課堂上教授專業內容,需就主題,選取部分適當的內容,把專業術語轉譯成普遍能懂的譬喻方式,激發學員的興趣;課外可提供補充教材,讓對該領域有興趣的學員可以有繼續探索的途徑。
●課程設計。重團體互動、不重課程講述;有範圍限制,非天馬行空發散。
原因一:不給答案(沒有標準答案),要啓發學員,同一問題,可以有多種不同的看法。
原因二:有明確主題和範圍限制,比無止境的發散,更能發揮創意和想像力。
●專題選擇。選雙領域教師都可以發揮的題目。
原因:如果側重一邊、另一邊難以發揮,跨領域學習氣氛很容易冷掉。

跨領域教學的秘訣
●專題實作。比傳統的單一講述更能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原因:老師不給答案,學生主動找答案。動手實作,讓知識獲得具體化的機會。學習到的,更能成為他們自己的東西。
●對話平台。充分討論、對話,創意火花激更大。
原因:讓跨領域學員有機會一起經歷找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學到的會更多;也為了讓別人了解自己的領域,會重新反芻自己的專業認知,說出讓別人聽得懂的語言。因有對話,更能了解、同理其他領域的思維。
●時間限制。能提高學習效率。
原因:工作坊時間短,態度上必須全神貫注!且要在期限內針對問題需求設計出解法。背後有時間壓力和強大的動力催促,更容易挑起學生的學習動機。
●暢所欲言。沒有標準答案,不怕講錯話,營造開放、互動討論的氣氛。
原因:一旦對話冷掉,課程會無法推動下去。所以,營造讓人有安全感、被重視、不被批評的氣氛非常重要。每個人敢表達想法,才是成功的過程。
●設定check點。成果發表之前,檢視各組創意,以免最後做不出來,或各組太雷同。
原因:先有check機會,如果發現方向錯了,還有修改機會;若最後才發現一開始方向就錯誤,學生挫折感會很大。

跨領域教學的目的
跨領域教學是手段,不是目的。真正目的是要培養具有多元思想、團隊合作、溝通傾聽,還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所謂的「軟實力」,是真正人才所需要的!

如何分組
●學生彼此熟識。讓他們自己分組;以免幫他們分好組,結果互相看不順眼,課程會很難推展。老師可以從旁鼓勵,讓專長稍微分散,但不宜太強制。
●學生互不認識。依專長、背景的不同,安排到各組。
●遊戲迅速破冰。短時間的工作坊設計分組遊戲,能幫助組員迅速熱絡起來。

如何滾動話題

討論過程僵住,該怎麼打破僵局?以下是老師們操作過的經驗。
●選有趣主題。一開始專題的選擇要與生活相關,能引發興趣的主題。
●提供相關資料。包括有關的經驗、作法、尋找多元線索,刺激思考。
●挖掘生命經驗。生命裡不方便或不愉快的經驗,也可以成為設計的線索。
●藉由personal的工具。描繪使用者需求,讓討論問題聚焦
●使用「故事接龍」。把故事描繪出來、把問題和解答講清楚,這樣討論會比憑空想像來得容易。
●尊重他人發言。不爭議好壞。
●先收集大量點子,不考慮未來可行性。提醒學員學習講「我覺得你這想法很好,可以請你再多說一點嗎?」
●刺激對話的機會。若有同學不說話,就問他說:「你覺得這位同學講的點怎樣?」他們就會更專注聆聽彼此的想法。
●創造平均發言機會。做球員卡,抽到誰,誰發言。或請未發言者復述別人的意見,激發專注聆聽。
●有創意數量的壓力。強迫每一組不太快打住想法,繼續想出10個點子來。

如何評量績效

大致原則應以團隊成果為主,再考量個別同學的貢獻度,但沒有標準方法。
●團體分數。期末報告,邀請專家來評比。
●週間分數。由TA觀察並評分或是組員互評。
●個人分數。繳交報告或個人反思紀錄。
●邀請使用者來評分。

跨領域教學沒有標準答案

跨領域教學模式沒有標準答案,全世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本書寫到關於跨領域教學該如何進行,很多經驗是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累積出來的經驗。如果大家能有「我們都在共同學習的過程中」的體認,面對跨領域教育,會更放心,願意大膽嘗試並修正!
图片
T型人才工作方最主要要培養學生觀察體驗和設計思考的能力
图片
T型人才工作坊助教的任務是引導學員了解問題、創意發想、聚焦思考、促成團隊合作
图片
跨領域教學,讓教師、助教和學生皆從多方領域不斷獲得成長的機會
图片
跨領域教學真正目的是要培養具有多元思想、團隊合作、溝通傾聽,還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所謂的「軟實力」,是真正人才所需要的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