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校交流
由多所學校共同組織的智齡聯盟,當然少不了跨校交流的活動!邀請各領域專家精心策畫的萃智、未來、智活三場工作坊,讓學員透過課程、實作及討論,接觸未體驗過的新領域,並成為種子,將學習內容帶回各自的單位發揚光大。聯盟每年舉辦的各校聯合期末成果發表也不斷推陳出新,2013年舉辦「跨領域教學研討會」,智齡聯盟教師們輪番上陣,介紹所開設的特色課程;2014年則舉辦「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邀請產官學界人士共同腦力激盪出跨領域教育再創新的解法。
教學模式推廣 aging2.0
|
智齡聯盟受邀與社團法人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合作,辦理長期照護專業人員Level3整合性課程跨領域人才培育,於全台舉辦20場Aging2.0跨領域設計工作坊投入智齡聯盟10位師資,包括台大土木康仕仲、台大職治毛慧芬、輔大護理陳惠姿、大同工設楊朝陽、大同工設王明旭、大同媒設陳彥甫、北醫高齡劉芳、台科工設董芳武、輔大資工梅興、台大創新學院蔡佳芬。
20場工作坊完訓人數2870人,參與學員為長期照護Level3專業人員。包含護理人員1249人、社工師442人、醫師295人、物理治療師239人、藥師/生224人、營養師184人、職能治療師124人、呼吸治療師 66人、語言治療師47人。 此次與長照協會的合作,成功將智齡聯盟跨領域教學經驗,推廣到長照專業人員領域,為推動台灣長照2.0,激發創新創意、跨域合作的能量。 |
總聯盟會議暨Team Building教師工作坊
|
此次總聯盟會議暨Team Building工作坊於106年01月19日在臺大集思會議中心舉行,智齡聯盟計畫主持人受智活計畫總辦公室邀請,分享「智齡設計」課程規劃、教學理念及團隊帶領經驗,工作坊參與者包括智活計畫各聯盟教師、教育部同仁及助理。工作坊特別編撰教學手冊,分享的智齡設計教學經驗,引發參與教師對於智齡設計跨領域課程的熱烈討論,其中特別將帶領學生團隊經常遇到的情況,編撰「認識衝突」單元,讓參與教師互相討論經驗交流。
本次工作坊介紹智齡聯盟「智齡設計」課程的TEAM BUILDING課程設計方式,分享以實作專題為主、跨領域整合、團隊解決問題的創新教學推動模式,討論TEAM BUILDING課程設計的五個階段。透過方法論的介紹與實際的操作體驗,讓與會師長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課程中導入創新教學模式,引發學生在跨領域學習上的興趣。 跨域團隊合作時必然會有衝突發生,對團隊產生負面影響,衝突發生時的處理方式,如何化解衝突,將衝突轉化為驅使團隊前進的正面力量,在智齡聯盟課程發展時也多有著墨,我們也將之納入工作坊中進行分享與討論。 |
智齡。跨領域教學研討會![]() 智齡聯盟為讓每個例行會議不至於變成流於形式的流水帳,不僅將月會結合新知講堂,也想辦法讓每年進行一次的期末成果發表變成有料、有趣的「跨領域教學研討會」。
由於「智齡聯盟」一年多來在T型人才跨領域培育上已琢磨出一套原則,這樣創新的教育模式也漸漸影響聯盟內老師傳統的授課模式。為了擴大跨領域教育的視野,了解其他領域教師如何進行跨領域課程,特地邀請臺大土木工程系卡艾瑋教授與陽明大學物理治療系陳俊忠教授來分享他們跨領域的教學經驗;活動過程中,智齡聯盟教師們也輪番介紹他們所開設的特色課程特色與成果,活動最後,也依地利之便,順勢參觀了土木工程系的水刀機室與機器人實驗室,讓其他領域老師也有機會了解工程領域的工具與技術,也是另一番跨領域教學體驗。(活動報導/陳淑英 2013.1.21) |
教育部期中訪視紀實
![]() 別說學生怕考試,當「智齡聯盟」跨校教學聯盟面對教育部長官來訪視時,也是嚴陣以待,希望將所有努力完整匯集、交出漂亮成績單。為了營造柔和的訪視氣氛,智齡聯盟特別將訪視流程以餐館概念來設計;負責報告的康仕仲副教授也應景別上象徵領班經理的紅色領結,扮演康師傅向長官端上智齡聯盟的菜單。包括,逐漸發展成型的「特色菜單」、已有具體版品的「成果菜單」和在過程中不斷有學習與成長的「成長菜單」,每個項目都不是捏造的空話,所有成果都具體展示在長官面前。(採訪/陳淑英、王柔蘋 2012.9.11)
|
教學工作坊
(雙連)與長輩有約~聽心聲,想做法![]() 主辦單位:雙連安養中心
智齡聯盟每季由各校輪流安排的教學工作坊,形式越來越豐富、多元!在許多正式的研討會和演講活動裡,多半由專家主導全局!但來到雙連安養中心,爺爺、奶奶才是男主角和女主角。(撰稿/陳淑英 2013.05.11) (世新)色彩管理與創新服務設計![]() 主辦學校:世新大學
世新大學承辦第一場教師交流活動,即結合雲端科技與色彩學應用,為老師們帶來全新的專業體驗;活動中,不只聆聽業者如何利用雲端科技為銀髮族群打開活力下鄉的樂活契機;也在羅梅君教授的指導下,每位老師都當起學生,試著瞭解色彩學概念並配合軟體的學習,體驗圖像在色彩軟體工具的協助下,可以製作出什麼樣的效果。最後,藉由參觀校史館,一窺世新大學創辦人成舍我一生的事跡與信念,一睹台灣報業發展的梗概!每次跨校交流活動,讓教師們有機會體驗不同學校的教學特色並吸收不同領域的專業。(撰稿/陳淑英 2013.02.25) (台大)智齡輔具,化繁為簡的創意挑戰
![]() 主辦學校:台灣大學
教學工作坊是智齡聯盟為夥伴學校規劃的跨領域知識分享與體驗活動。每季由各聯盟學校輪流主辦。2012年11月12日在台灣大學農業陳列館舉辦的「智齡輔具~化繁為簡的創意挑戰」由中心學校國立臺灣大學負責規劃,並邀請台大圖資系林珊如教授談「老人的資訊與通訊科技(ICT)行為」、臺大職能治療系毛慧芬助理教授則展示老人輔具的設計概念與體驗,並分享參與T型人才工作坊跨領域教學的體驗與心得;除此之外,為了將T型人才工作坊模式順利移轉到各夥伴學校,也邀請世新大學資管系許素華副教授來分享世新大學獨立承辦T型人才工作坊的經驗,最後由中心學校將工作坊課程設計步驟與操作流程完整跟老師們做報告,期待這創新的跨領域教學模式可以在各校順利推展。(撰稿/陳淑英 2012.11.12) (北醫)課程優化設計
![]() 主辦學校:臺北醫學大學
唯有了解,才能走得更遠。 在豔陽與高聳鐘塔的指引下,來到臺北醫學大學。六月份教學工作坊,不僅帶 您學習跨領域知識,以醫學角度,學習常見的老人疾病與預防;從研發公司的角色,了解遠距健康照護產業的內涵。同時,透過「世界咖啡館」的熱烈討論,還有T 型人才工作坊的講師分享與學生成果,嘗試在過去經驗中,找到一條「智齡聯盟」的新方向。(撰稿/林怡廷 2012.6.25) (長庚)養生文化村體驗活動
![]() 主辦學校:長庚大學
每季一次的教學工作坊,5月份輪到長庚大學作東。長庚大學上午安排了參訪長庚養生村行程,讓聯盟學校的老師、助理們了解一個專為年長者設計打造的銀髮社區,包含哪些貼心的設計與功能,以及養生村的經營理念。下午,則邀請華冑設計創辦人梁又照教授分享「使用者情境體驗導向設計與跨領域合作創新」,這位早期深耕跨領域合作計畫的長者,擁有豐富業界與學界經驗以及宏觀的國際眼光,他將幾十年走過的經驗與對新世代趨勢的創見,濃縮成1小時精華版,讓每位與會者藉著他的經驗,墊高了經營跨領域人才培育的思維角度。(撰稿/張國儀、陳淑英 2012.5.14) (輔大)互動學習與創新教學工作坊
![]() 主辦學校:輔仁大學
我們正在凝結力量、開創嶄新的教學模式、厚植實力、為國家培養跨領域人才的過程創造一個典範。透過「教學工作坊」的設計安排,各校老師展現其專業領域與教學設計上的美好結合與規畫,為我們打開不同的視野、激盪出各種可能的想法、發展成功的跨領域教學模式。(撰稿/陳淑英 2012.1.11) |
新知講堂長者的養生日本料理![]() 智齡聯盟每季舉辦一次的教師交流活動,2013年4月11日輪到台北醫學大學承辦,負責安排這次活動的保健營養學系楊淑惠副教授和通識教育中心邱佳慧助理教授,特別結合保健營養學課程特色,帶聯盟學校老師們到味柔日本料理店嘗鮮。more...(報導/陳淑英 2013.04.11)
工商試農,雲端農業新時代![]() 演講者:林三璋副總經理 圖顯有限公司
2006年,一項關於快樂度的調查,在台灣引發一陣概念性思考旋風。該項調查結果揭示,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是被稱為「香格里拉」的不丹。該年度,不丹人民年均收入不過一千四百美元,但快樂度卻遠遠超過許多先進國家,令人忍不住追問,為什麼?目前,一般認為這和不丹國策為提升國民幸福總值(GNH)而非國內生產總值(GDP)有關。瞬間,「樂活」這個概念如一陣颶風,橫掃過台灣每個角落。這概念,與自80年代左右開展的「有機農業」相互結合,配合踏上退休道路的嬰兒潮世代,「返鄉務農」也許是創新而合理的選擇。more... (撰稿/王品涵 2013.02.25) 為老人打一劑運動疫苗
![]() 演講者:陳俊中教授 陽明大學物理治療系
現今許多國家都面臨一個高齡化的社會,許多從醫的學子們畢業後,要面對的就是上了年紀的老病人,如何設身處地去瞭解他們、服務他們,當然就變成一個重要的課題。演講人陳俊忠教授從運動介入的角度,來探討目前快速功能篩檢方法的發展過程以及成果,希望能讓每位高齡者都能有適當的活動模式,越活越健康。more... (撰稿/張國儀 2013.01.21) 土木建築一家親
![]() 演講者:卡艾瑋教授 台灣大學土木系
主講人卡艾瑋教授目前擔任臺大土木系副主任,主要任務便是為土木系這個在外人眼中可能較偏向傳統產業的科別,進行更符合「現代化」的課程改革。從課程設計到實際讓學生進行跨校合作,雖僅僅三年時間,卻已經可以從學生身上看到極振奮的效果,然而,正如主持人康仕仲副教授所說:「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幾十年來,我們都是這樣被教育的,但是我們現在試圖對下一代學生做不同的教育。」不難想像,課程改革牽涉的層面有多龐大繁複,能在此做出成績並擁有心得,卡艾瑋教授的願景與投入,實在功不可沒。 more...(撰稿/張國儀 2013.01.21) 創意,帶來科技好體驗老人電腦輔具 --老人電腦輔具![]() 演講者:毛慧芬助理教授 臺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電腦已經是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角,然而,長輩隨著年紀增長,生理的限制使他們不見得能夠追上日新月異的科技。職能治療領域常見的輔具,又該怎麼在科技變遷中發揮輔助的功能,幫助長輩跨越中間這道鴻溝?臺灣大學職治系毛慧芬助理教授從老化的背景知識切入,引出長者的限制和需求,再介紹相關的輔具,從輔具的創意中激盪更多面向的思考,最重要的是,以同理心考量老人的使用情境。more...(撰稿/林明慧 2012.11.12) 人老心不老,方法正確就會好--談老人的資訊與通訊科技(ICT)行為--
![]() 演講者:林珊如教授 臺灣大學圖書資訊系
廿一世紀除了氣候暖化之外,最顯著的兩大趨勢,一是數位資訊科技的普及與快速發展,二則是老年人口的增加。如何結合此二大趨勢,讓數位科技不再只是專屬於年輕人的通訊工具,同時也能為老年人帶來更多生活的便利,這時候,老人資訊與通訊科技(ICT)行為的研究,就成為一門重要的課題。 (採訪、撰文/張國儀 2012.11.12) 又老又美好--談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演講者:Gideon Loewy、廖佳玲 北歐設計顧問公司
設計是什麼?是把商品包裝得漂漂亮亮、令人愛不釋手嗎?還是像一些廣告詞裡所說,好的設計,就是讓人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你知道要成為設計師需要什麼能力?你知道老人需要什麼樣的手機、藥品標籤、旅行規劃嗎?或許,聽完這兩位擁有27年資歷的設計師夫妻檔以下的分享,你就能明白,原來,老人要的不只是量身打造的商品,還有對他們身為社會一份子的基本尊重。 (採訪、撰稿/張國儀 2012.10.11) 遠距健康產業的現狀與未來![]() 演講者:鄭智銘經理 智能醫學科技研發處、元智大學機械系兼任助理教授
早在雲端科技於眾人間朗朗上口之前,透過網路傳輸數位資訊的便利與快速,已讓許多腦筋動得快的業者找到了可能的新商機,而遠距健康照護產業,就是其中一例。儘管其商業模式目前尚有待確立,但不可否認,這類型的遠距服務確實已漸漸成為未來世界的美好遠景。而這樣的未來,其實轉瞬即至。(撰稿/張國儀 2012.6.25) 健康活到一百二![]() 演講者:謝瀛華副院長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副院長謝瀛華說,醫界的醫療業務現正面臨到轉型的當口。「未來的病人不是老人就是癌症病人。其實大家都正在面臨老化、高齡化的衝擊,無論是醫療環境,還是我們個人,所以這裡有很多議題是需要我們一起來面對。(撰稿/張國儀 2012.6.25) 使用者情境體驗導向設計與跨領域合作創新![]() 演講者:梁又照教授 華冑設計企業(股)公司創辦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教授
梁又照提到,台灣的老年人口在五年後將有20%的成長,政府理應儘早把銀髮領域的產品和服務開發成為旗艦商品,因為可預見未來的銀髮人口與消費市場都將非常龐大。「但是目前在這方面的產品和服務設計,並沒有真正以銀髮族為對象。」他可惜地嘆道。(撰稿/張國儀 2012.5.14) 遠距照護,讓「賽德克,南澳金岳村」不再遙遠![]() 演講者:于宗平主任 中興保全My CASA事業處
過去幾年,中興保全累積了不少目前在照護產業營運與執行上的基礎,包括藥事安全服務、行動定位安全通報、遠距生理量測、居家生活支援等等。這都是在南澳金岳部落建置living lab的重要基礎。談到在金岳部落建置此次遠距照護的行動故事,於宗平說,他一直希望能夠為保全這個產業加入更多的附加 價值,包括開展更多的服務對象。(撰稿/張國儀 2012.4.9) 健康照護的營運模式
![]() 演講者:陳信宏所長 中華經濟研究院
中華經濟研究院陳信宏所長在健康照護科技化績效評估、遠距照護和健康照護之政策推動皆扮演重要角色,這次很榮幸邀請陳所長來到專家論壇,與大家分享在U- care銀髮族照護計畫、慢性病照護服務創新計畫等審查實際案例所作的歸納和分析,同與會者討論、驗證,期望激盪出更多健康照護創新服務的想法,並藉以相 互勉勵。(撰稿/陳儀蓁 2012.3.15) 輔大老人學程(榮民爺爺生命故事敘述與撰寫)![]() 演講者:陳惠姿副教授 輔仁大學護理系
榮民之家,是台灣的特有文化,結合了過去歷史與社會現實議題。大多數人都知道榮民之家的存在,但很少走近他們,瞭解他們的需要。因著環境現實所迫,裡頭成 千上百的榮家爺爺曾因為面臨搬遷,產生負面情緒。輔仁大學護理系陳惠姿副教授從觀察中看見需求,開設服務學習課程「榮民爺爺生命故事敘事與撰寫」。透過訴 說與傾聽,榮家爺爺提升了自我價值與歸屬感,並能坦然面對搬遷故居的事實;學生則從爺爺們走過的人生故事中,學習並反思人生。(撰稿/林怡廷 2012.1.11) The meeting of living labs and service design![]() 演講者:周素卿教授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學系
培育智慧生活人才必須透過教育來執行,讓它變成一種產業,但這產業的目的並非為了賺錢。換句話說:要讓培育過程突破以往進入某種不一樣的機制。智慧的領域如果要能更寬廣,必須跨國界、跨領域把計畫集結起來。因此,我把這計畫當作是國際的平台,在這裡集結大家的智慧,一起開發與創新。(撰稿/陳淑英 2012.1.11) 服務學習形塑弱勢族群之智慧生活實驗室與倫理治療架構:於金岳部落的先驅實驗規劃
![]() 演講者:蔡篤堅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科
面對風災留下的殘局,政府、學界與民間可以發揮哪些力量?臺台北醫學大學蔡篤堅教授以他參與社區健康營造的經驗,分享了這段非常艱辛的過程,這過程對學生而言,也是學習的機會,讓學生體會醫學教育與社會實踐結合的可能性,並在社區自主力量與外部資源的運作下,強化社區網絡的合作、並協助病人或居民進行再認同。 (撰稿/林怡廷 2012.1.11) 參與通識教育發展的經驗![]() 演講者:邱佳慧助理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通識課程該怎麼設計?如何讓學生了解其重要性?邱佳慧老師以懷著衝突的心境分享著她的心路歷程,未能如願成為專業歷史教師的遺憾,跟 期望成就通識教育的滿足,是許多踏入通識教育的教師們最大的課題。其實,從事通識教育是個插曲,卻讓他從中找到個人生涯發展與自我認同的方向,更體會到通 識教育課程對於學生、學校甚至是社會的重要性。不過,通識教育的成功並非一人能及。邱佳慧老師以「UP TO DOWN」,「DOWN TO UP」與「FOR YOU FOR THEM」三大面向來提醒學校應對通識教育者的重視與鼓勵;通識教育者則該對自我角色有所反思與提醒;並分享課程實際操作的經驗,協助建立教師與學生間良 好的互動模式。(撰稿/林怡廷 2012.1.11) 不被遺忘的時光~談失智症之醫療照護人才培育![]() 演講者:胡朝榮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署立雙和醫院神經科
傅中玲醫師 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失智症中心 湯麗玉秘書長 財團法人臺灣失智症協會 本次座談會邀請到台北醫學大學署立雙和醫院神經科醫師胡朝榮醫師、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失智症中心傅中玲醫師,以及財團法人臺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秘書長,一起來討論失智症這個高齡化時代的重症,以及其醫療照護人才之培育。(撰稿/張國儀 2011.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