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高齡產品創新設計
前言
當談起設計課程,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助理教授劉英傑說,「過去的設計課程多單由設計背景的老師傳授設計技巧,並要求學生從個人觀察中發想、產出,最後強調作品精緻度與商業化的可能。」這跟一般人對設計課程的想像,大致相同。
不過,在規劃「跨領域高齡產品創新設計」時,劉英傑採取不同做法,讓課程有了新的面貌,顛覆我們對設計課程的想像。
(口述/劉英傑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撰文/林怡廷)
不過,在規劃「跨領域高齡產品創新設計」時,劉英傑採取不同做法,讓課程有了新的面貌,顛覆我們對設計課程的想像。
(口述/劉英傑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撰文/林怡廷)
從「我」到「我們」:跨領域高齡產品創新設計跨越教學的藩籬 -設計與物理治療
協議式教學,是劉英傑在課程上做出的第一個改變。什麼是協議式教學?「簡單來說,是讓不同領域的老師貢獻知識。以這堂課為例,學期目標是希望學生們能運用設計解決高齡者在身心能力上所面臨的問題,不過光是會設計但卻不了解他們的需求,會讓設計顯得毫無價值。因此,學期初特地邀請物理治療系的老師前來授課,幫助學生探索高齡者在生活上時常面臨的問題。」他神采奕奕地說道。 其中一項活動令人印象深刻。那天,學生們紛紛配戴一副奇特的眼鏡,原來這是物理治療系的老師規劃的體驗教學-體會老年人視力退化的感受。學生這才知道,原來長者眼中的世界跟我們有著那麼大的差異! 劉英傑說,「有了這樣的經驗後,學生在高齡產品的發想與設計上,更多了份同理心。這是單由設計背景老師授課時,無法達成的效果。」 學生也很「跨領域」! 這堂課,不僅授課教師來自不同領域,就連修課學生也很「跨領域」!有的來自工業設計系,有的則是復健科學系,劉英傑說「修課名單不再只是清一色設計背景的學生,而是有了多樣化的組合,這是此課程的第二大改變。」 然而,面對「設計」,不同背景的學生有著不同認知。對設計系的學生而言,早已接觸一連串設計方法上的訓練,「設計」就是他們熟識的朋友;不過,就其他科系的學生來說,「設計」卻像是一位陌生人。 「學生背景的改變,讓我也必須改變設計科系既有的操作方法,才能讓不同科系的學生都能學習設計思考、參與設計,並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具體雛型。」劉英傑回想規劃課程時的狀況,堅定地說。 從我,到我們 從「我」到「我們」,是課程的核心精神。 劉英傑解釋,「過去設計課程多強調個人的觀察與體會,不過,在這堂課上要讓他們了解1+1>2的可能。因此,規劃了系列活動,希望具備設計基礎的學生能從跨領域的合作中產生新的體悟,而初次接觸設計的學生則能掌握訣竅、貢獻專業。」 舉例來說,劉英傑曾將簡單好玩的玩具,融入課程中。他請不同科系的學生兩兩一組,限時內組裝「機構玩具」-也就是推動馬兒時,輪子的運轉帶動馬兒的前進,而騎士則會上下擺動。 看似簡單的組裝,卻暗藏玄機。「其實,我設計了錯誤步驟呢!」劉英傑露出孩子般的調皮笑臉,又緊接著說,「假如組員間沒有溝通,各自悶著頭設計、再拼裝,那麼便會無法正常運作。」原來,這個活動是要讓不同背景的學生能夠彼此了解、學會溝通,並共同達成目標,初步實踐了「從我,到我們」這個核心精神。 繼續「我們」的合作,讓想像具體化 不僅如此,劉英傑還規劃了更艱鉅的任務,「學期中,請不同科系的學生組成3到4人的專案小組,不僅要一起學習設計思考方法,還得實際演練,設計出高齡產品。」 首先,學生們得從個人的觀察、體驗中,找出高齡者真正面臨的生活問題。再來,運用同理心地圖,設身處地替高齡者思考他們需要什麼樣的設計。每位學生無不用盡心力、絞盡腦汁,只為了能拋出設計點子,解決問題。接著,從五花八門的點子中,討論可行的方案。最後,在彼此交流、查找資料,或徵詢老師的意見後,各組逐漸規劃出後續的設計方向。 除了執行設計思考的步驟外,學生們還得將設計概念「實體化」。光是聽到「實體化」這三個字,便覺得困難重重,甚至認為具設計背景者才可能達成這項任務。不過,劉英傑說,「讓每個人都能參與專案的執行過程,是這堂課的目標。」 因此,課堂上運用簡單、易操作的3D繪圖軟體繪製產品模型圖,再透過快速成型技術(Rapid Prototyping,RD),眨眼間,圖檔轉換成具體模型,令人直呼不可思議! 劉英傑說,「任務看似複雜,但透過有效的設計思考方法、組員們的跨領域合作,讓專案從概念想像到具體實踐,都能加以落實!更重要的是讓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學生們能學會放下成見、借重他人專業,再次體悟『從我到我們』所能產生的無限可能!」 老師也是這堂課的「學生」 ! 這堂課,不只學生受益,老師也很有收穫! 劉英傑說,「其實,設計結合高齡議題,是我從未有過的嘗試。因此,開設這堂課好像一趟冒險,讓我能從中探索各種開放性問題。我想,沒有任何一種專業能夠立即回應這種開放性問題,所以我會慢慢面對它,並希望跟著智齡聯盟的腳步繼續邁進。」 除了思維上的改變外,教學方法更是一大突破。「T型人才工作坊的教學方法,給了我很大的靈感,像是:體驗學習、從做中學。實際運用在課程教學上,的確更能引發學生的學習熱忱與同理心。」劉英傑肯定地表示。 學生心得相互交流的設計平台
「這不只是一堂課,反倒像個設計平台,讓不同想法的人能相互交流。」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的黃有利這麼說道。他接著說明,「我對高齡者的了解並不多。不過,醫務管理系的組員卻能生動地描述出高齡者的生活故事與面臨的種種困難,像是:穿鞋時產生的摩擦,可能會使老人的皮膚破損,甚至引起嚴重的褥瘡,這些多是我從未注意到的細節,為我注入了許多新的設計想法!」 溝通、互動,消弭衝突 不過,討論過程並非一帆風順,許多組別也曾面臨想法衝突的問題,如:電源開關實用性與設計美感的平衡。那麼學生們是如何克服問題、繼續專案計畫 ?勇於提出想法,並不斷溝通,是不二法門。復健科學系的張嘉雯便說,「專業學科訓練總是教我:要能符合老人需求!因此,我會不斷提出老年人會遇到的問題,讓設計背景的組員們能參考意見;同時,傾聽設計科系學生提出的設計概念。在不斷互動的過程中,成品逐漸符合彼此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