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遠距健康照護

  • 授課教師:黃啟瑞助理教授
  • 開課學校:南開科技大學

課程特色

Q1:這門課會教授哪些專業知識與技能?它們有趣的地方在哪裡?

這門課在遠距照護範疇下區分老化體驗;我國長照制度;社區營造;健康雲;彰化基督教醫院遠距照護系統;竹山秀傳醫院遠距照護系統;社區照顧實務等七大模組課程,由各領域專業業師協助授課,以縮短學用誤差。本課程有趣之處在於讓同學從老化模擬中體會老化的不便與無助,接著透過遠距健康與安全照護器材體驗以及場域體驗實習,學習科技照護的知識,過程輕鬆有趣。

Q2:課程規劃如何做安排(一學期中講述、場域觀察、討論、實作部分比例如何安排)?期末成果內容為何(模擬實作、書面報告或其他)?以及作此安排的目的、想法脈絡為何?    

  • 課程規劃如何做安排: 
本課程約四分之一時間在課堂上授課;四分之一時間熟悉與體驗遠距設備及管理自己的健康;四分之一時間為場域實習與體驗;四分之一時間為參訪心得分享與反饋。 
  • 期末成果內容:
期末成果由學生模擬銀髮族使用遠距健康照護設備知情境,及分組報告參訪心得方式實施。 
  • 作此安排的目的、想法脈絡:
本課程重視場與體驗、老化模擬、業界心得分享,學生上課前未具備相關基礎,也不具備設備設計能力,故僅能以實作體驗、深度訪談互動,及報告參訪心得方式實施。為達到效果。

Q3:這門課是否有跨領域合作?    

本課程授課方式為首先由開課老師介紹課程知識講述、接著分組讓學生穿著”智齡中心的老化體驗設備”行走校園,從體驗者、觀察者、嘲諷者、協助者的角色分別探討老化議題。在體驗設計部份,以本計畫購置的”社區型遠距健康照護資訊站”進行常規健康照護體驗,讓學生每周到、外請講員、助教

教學方法

Q1:這門課程的授課方式如何進行?(知識講述、體驗設計、外請講員、助教角色、設備器材支援….等如何在課堂上操作)安排目的為何?    

以"高齡體驗器材"及"遠距健康照護資訊站"、"安全求救器材”來幫助學生體驗產業內容,從中發掘出需要改進的科研項目。活動安排以安排兩次小外場域體驗及五次業師售客來引導學生進快進入職場情境。 

Q2:如何引導學生思考?是否有安排活動或借用其他資源引導之?

以"高齡體驗器材"及"遠距健康照護資訊站"、"安全求救器材”來幫助學生體驗產業內容,從中發掘出需要改進的科研項目。活動安排以安排兩次小外場域體驗及五次業師售客來引導學生進快進入職場情境。
Q3:教學過程中普遍遇到的挑戰是?如何因應及調整?
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最大的挑戰,學生透過智慧型手機與網路,廣泛接觸好玩的影音、遊戲,對需要投入的課程興趣缺缺,另外、對未來沒有人生目標,也是造成修課熱度不高的原因,本課程能有54位學生修課已難能可貴。
因應及調整: 授課老師須有產業實務經驗,才能將產業現況生動地推銷給同學,在課程內容安排盡量多元與活潑,不要太理論才有可能吸引學生。

Q4:在課堂與學生的互動中,同學對哪些項目很投入?對哪些項目比較疏忽?老師有何建議?是否有印象深刻的案例?

投入項目: 參訪、設備體驗
疏忽項目: 課程老師講授內容
對學生建議: 課程基礎式引導進入產業的門檻,努力跨過去才能進入產業的殿堂。

智齡聯盟介入成效    

 Q1:智齡聯盟介入後,帶來哪些影響?未來期望與成果?

課程教學方式的改變,不再是以往單純的教室或實習課,必須要與業界教師協同教學,也要安排場域實習,對學生學習成效要細心規劃與設計才能達到課程目標。未來希望學生能夠有興趣進入科技研發或照顧服務產業,為我國高齡化貢獻一份心力。

Q2:針對本課程,可以培養學生哪些額外的能力?

跨領域合作經驗,團對合作經驗與產業體驗。

溫馨叮嚀與建議

Q1: 對本課程想達到的理想與期待為何?

希望學生能對老人照顧產業(科技、服務)有興趣。

Q2:對學生修這門課有何建議?    

學生對科技覺得太困難;對照護產業又覺得太辛苦,未來的工作有跨領域能力的人將受到歡迎,也會更有就業競爭力,必須盡早培養。
回課程頁
回介紹頁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