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部落文化體驗與學習-在地老化行動研究

  • 授課教師:蔡篤堅教授
  • 開課學校:臺北醫學大學

課程特色

Q1:這門課會教授哪些專業知識與技能?它們有趣的地方在哪裡?

本門課程會教授口述歷史訪談技巧、田野調查的方法以及部落工作者團體分組座談、聚落文創、雲端運算運用模式、高齡智慧生活與科技應用、居家照護科技與應用等,同時,也比以往多了很多文化體驗內容。而本課程有趣之處在於以既有的血糖與血壓生理量測基本裝置,加上本年度新增之跑步機與手持式行動裝置,讓修課同學更進一部導引社區居民參與行動健康通訊模組的研發,建立以參與式研究導引在地老化智慧科技研發的基本知能。 
這門課有趣的地方再讓同學了解原來口述歷史可以這樣用,而透過傾聽與相互瞭解,我們到部落不僅是體驗到部落的文化還有能力,更重要的是抱持著參與式設計的觀念,我們真的能夠以團隊合作的方式做到跨領域互相學習,而讓部落老人家的生活經驗成為跨領域共識凝聚的施力點,也因此開創出老人家共同參與資通訊產品設計的空間,豐富了情境化科技研發的量能,也為所有修課同學開創全新的世界觀。 

Q2:課程規劃如何做安排(一學期中講述、場域觀察、討論、實作部分比例如何安排)?期末成果內容為何(模擬實作、書面報告或其他)?以及作此安排的目的、想法脈絡為何?    

課程規劃以學期中講述佔8%,而田野實作的部份佔92%,包括技巧教授佔12%、智慧生活相關概念導引(部落同意倫理治理機制、科技導入社區的方法、健康資料管理與隱私保密模式)佔22%、場域觀察及田野實作佔36%、分組討論與成果報告佔22%。期末成果包括發展「部落有聲書」、「旅遊導覽App」、等適合在地的智慧生活行動方案。作此安排的目的是希望先教授同學口述歷史的方法,以結合社區營造的田野調查以及訪談方法與技巧,讓同學從了解部落文化開始,之後以團隊取向學習(Team Based Learning)與計畫導向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的方式,讓同學以實作的方式進行相關田野調查及討論。 
本課程期末成果包括團體報告與書面報告,模擬實作與驗證結果,個人心得反思,當然也後不同階段的口述歷史訪談逐字稿,如此設計是要同學能夠落實跨領域的團隊學習,也透過彼此互相激盪以及不同階段口述歷史訪談後的反省與思考,來帶動對參與式學習方法和重要性的體驗,而後具體的將融入在地能力和需求科技研發成果,創造出來。 

Q3:這門課是否有跨領域合作?    

本實習課程與長年經營社區營造的台灣社會改造協會,在地組織包括南澳社區發展協會、東岳社區發展協會、金岳村公所、南澳衛生所、國科會品味長青跨領域計劃團隊共同合作,而師資的部份,特別邀請弘光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的王靜儀老師,希望導引學生與在地生活習習相關的文創概念,進而以文化事業發展的面向來支援在地老化的服務方案,結合文化與資訊方面,邀請台北商業技術學院的陳冠燁老師,教授同學以AR的技術觀察與建構部落生活歷史,此外,智慧生活最重要的一部份是資料庫的運用,因此,邀請屏東基督教醫院的張隆鐘高專來講授雲端運算運用模式,而共同經營社區營造,必然牽涉導攸關健康資訊隱私保密以及共同創造後智財分享的倫理與法規議題,所以也拜託長年投入生技法規研究與消費者保護運動的法學院教授陳汝吟老師共同參與授課,而過去合作有豐富導引學生從事智慧科技方案設計與研發的資訊學院許騰仁老師共同組成跨領域的教學團隊。此外,我們也會在課程發展期間,結合部落人士、國內外相關專業人士,組成諮詢顧問團,協助課程設計與評量發展,擴大本計畫的效益。而為了讓同學之間也能有跨領域的交流及合作,除了修課的同學之外,亦開放校外人士參加,更邀請中華大學電機所的碩士生協助資訊科技的應用。

教學方法

Q1:這門課程的授課方式如何進行?(知識講述、體驗設計、外請講員、助教角色、設備器材支援….等如何在課堂上操作)安排目的為何?    

課程透過相關議題的授予,提供學生相關概念,並透過案例討論與分析等相關實習方式讓同學體會目前產業在這方面的發展與努力,期待讓同學對於建置支持在地老化之生活實體實驗室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同,培養能力分析比較台灣目前長照演變的趨勢,進一步對台灣未來這方面的發展有更深的思考和關注。而助教角色主要是導引學生與社區民眾運用資通訊互動科技、長期照護相關儀器設備。設備的部份,本計畫在健康實體生活實驗室(Health Living labs)概念導引下,特別以既有的血糖與血壓生理量測基本裝置,加上本年度新增之跑步機與手持式行動裝置,修課同學將可更進一部導引社區居民參與行動健康通訊模組的研發,建立以參與式研究導引在地老化智慧科技研發的基本知能。 

Q2:如何引導學生思考?是否有安排活動或借用其他資源引導之?

本課程透過場域實習以攸關長期照護的資通訊科技導入部落,導引學生由對科技與倫理法規務實的體驗而開拓宏觀的視野,以部落志工服務的方式來落實提升部落運用長期照護資通訊設施來促成在地老化的互助組織網絡建構、並發展部落群體同意以及倫理治理機制,落實跨文化的尊重。 
本課程活動皆由社區發展協會負責協調與安排,課程內容與教材則由國科會品位長青跨領域計劃團隊負責設計並提供,部落動員以及外聘老師費用,部落相關設備體驗由國科會品味長青計劃團提供。 

Q3:教學過程中普遍遇到的挑戰是?如何因應及調整?
所有老師原本也都受自身學門領域或是研究專長與方法的限制,因應調整的方式使所有授課老師都盡可能全程參與活動,與同學共同學習,另外,主授課老師也會在每位老師授課之後,針對內容的疑義或是異議立刻於課後溝通,尋求共識,而每個階段同學報告完畢後,都有教師與部落工作者的檢討會議,來協助所有參與老師克服學門以及既有方法學訓練的障礙,讓跨領域團隊合作以及參與式規劃成為可能。 

Q4:在課堂與學生的互動中,同學對哪些項目很投入?對哪些項目比較疏忽?老師有何建議?是否有印象深刻的案例?

同學們對於口述歷史以及科技的運用和設計的方式很投入,剛開始上部落時,常常會疏忽以在地的角度思考適合的方案,不免帶入個人的主觀意見進行報告和觀察,然而,在經過後續的討論、意見回饋、座談、二次訪談之後,同學逐漸能夠了解如何以在地人的觀點來設計方案,這樣的自主觀察和體驗即是本門課的精神,並且皆能夠在期末報告呈現亮眼的成果。 

智齡聯盟介入成效    

 Q1:智齡聯盟介入後,帶來哪些影響?未來期望與成果?

透過這幾年的教學累積與經驗,課程已經成為本校醫學人文教育,醫療專業教育以及臨床倫理教育在跨領域學習方面重要的教學以及研究子領域發展方向。尤其在跨領域的合作方面,建立資訊,電子,醫療,長期照護,護理,法律,社會學與人類學之師資合作教學的共識與默契,研究團隊之建立包括校內醫學院,工學院,護理學院,人文學院,校級包括台大,北醫,長庚,玄奘,中華科大等校老師,企業包括中興保全,云辰電子等上市上櫃公司。

Q2:針對本課程,可以培養學生哪些額外的能力?

醫學院低年級的學生可以培養出資訊研究所碩士班的課及運用能力,資訊和資管背景的學生有了完整的健康營造的概念,而這些都同時分享給其他科系的同學,是個非常好的科普教育平台推廣設計。 

溫馨叮嚀與建議

Q1: 對本課程想達到的理想與期待為何?

這樣的課程,應該是後續系列課程發展的基礎,如何透過這樣的課程平台,讓同學有不同團隊自主學習的機會,縮短大學到研究所的教育期程,在科文共裕的架構下,培育跨領域全方位的,符合社會需要科技發展與專業知識擴散人材,是可期待的。 

Q2:對學生修這門課有何建議?    

師傅帶入門,修行在個人,同學應該注意本聯盟以及相關老師所開設的課程,主動追求進階學習機會,也可在日後有相關學習經驗或是新的體驗之後,回來找老師討論,最重要的,是培育自身在這方面永續學習的職志。 
回課程頁
回介紹頁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