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銀髮族復健輔具設計

  • 授課教師:江昭龍教授
  • 開課學校:南開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

課程特色

Q1:這門課會教授哪些專業知識與技能?它們有趣的地方在哪裡?

  1. 本課程計畫之目標為將人因工程融入復健輔具設計,達到「銀髮族復健輔具設計」 之跨領域人才培育目標。並從「便利、舒適、健康、安全、尊嚴」等五個設計面向, 培育學生如何運用醫療、資訊、通訊、電子、自動化與控制、創意等多項科技,以 跨領域整合各項科技方式,規畫出創新且適合的「銀髮族復健輔具設計」產品。
  2. 本課程有趣的地方在修課學生於本課程計畫中將可學習到兼具「便利、舒適、健 康、安全、尊嚴」等設計思考之具體的銀髮族復健輔具設計整合實例,及獲得跨領域知識的概念與整合經驗。 

Q2:課程規劃如何做安排(一學期中講述、場域觀察、討論、實作部分比例如何安排)?期末成果內容為何(模擬實作、書面報告或其他)?以及作此安排的目的、想法脈絡為何?    

一、本課程一學期中講述 27 小時(占全期 50%)、場域觀察 9 小時(占全期 16.7%)、 討論、實作部分18 小時(占全期 33.3%)。
1. 本課程一學期中講述 27 小時(占全期 50%)

图片
2. 本課程一學期中場域觀察 9 小時(占全期 16.7%)   
图片
3. 本課程一學期中討論、實作部分 18 小時(占全期 33.3%)  
 
二、本課程之期末專題成果內容為小組簡報檔或海報。
1. 「銀髮族復健輔具設計」課程期末專題-(分組題目)
图片
2. 另外每一小組亦須繳交一份期末專題成果之學習反思單。本課程之期末報告 學習反思單,已事先規劃有多項問題,可提醒並導引學生注意到學習的重 點,特別是其中所列出之 14 項問題,小組學生必須逐一回答。
您的設計動機(本設計最主要的功能為何? 為誰解決何事?): 
  1. 您的設計動機(本設計最主要的功能為何?餵誰解決何事?)
  2. 本設計是否適合銀髮族使用?(絕對適合、非常適合、部分適合、大部分不適合,但是適合誰?、絕對不適合,但適合誰?)
  3. 本設計可對銀髮族提供哪些服務? 
  4. 目前市面已有之相關產品功能與本設計的差異性有哪些?
  5. 本設計之創意為何? 因本創意可產生之創意加值功能為何?
  6. 從構思至完成之過程(共花多久時間? 多少人力? 參考多少相關資料?)
  7. 因您的設計, 問題被解決的程度?: 
  8. 針對您的設計, 尚有哪些部分的問題未解決 
  9. 跨領域學習合作的助益
  10. 本組(或個人)學習的收穫 
  11. 一件最重要的分享:
  12. 您所設計的產品之道具相片: (請附道具圖片) 
  13. 您所設計的產品之 功能方塊+使用者操作介面說明: 
  14. 您所設計的產品之影片(或海報或簡報檔 PPT)檔案: 

三、此作法之目的為希望各小組成員對於本課程之主題(銀髮族復健輔具設計),能經 過本課程的訓練而產生整合銀髮族與輔具設計之跨領域專題,並以團隊合作及 加入創意思考的方式,來完成兼具「便利、舒適、健康、安全、尊嚴」等設計 思考之具體的銀髮族復健輔具設計整合型專題。

Q3:這門課是否有跨領域合作?    

本課程計畫依原申請時之設計有兩個部份的跨領域內容;
  1. 其一為專業上的跨領域,從「便利、舒適、健康、安全、尊嚴」等五個設計面向, 培育學生如何運用醫療、資訊、通訊、電子、自動化與控制、創意等多項科技, 以跨領域整合各項科技方式,規畫出創新且適合的「銀髮族復健輔具設計」產品。 
  2. 其二為學生來源之跨領域合作,本課程實施時招收全校大學部三年級共四個系 (工業工程管理系、電子工程系、多媒體動畫應用系、與機械系車輛組) 25 位學生, 並由教師施以混合編組,以增加不同系組間學生們合作的機會

教學方法

Q1:請問老師這門課程的授課方式如何進行?(知識講述、體驗設計、外請講員、助教角色、設備器材支援....等如何在課堂上操作)安排目的為何?

一、 本課程計畫安排了三個場域體驗活動,已於第 3、10 及 14 週進行,以增進學生於銀髮族復健輔具設計之實務能力與跨領域整合經驗。 
  1. 第 3 週-復健輔具場域體驗 1: 參訪本校智慧型復健輔具實驗室,實際親身體驗智 慧型復健輔具設施、探討銀髮族的老化照護需求,學習智慧型復健輔具實際應用 的經驗,可提供本課程復健輔具跨領域設計的專業實務技能,並達到學習反思的 目的。體驗項目: (1).互動式聲光手眼協調訓練系統、(2).手腕關節旋轉活動度復健 遊戲系統、(3).推拉箱復健遊戲機、(4).銀髮族手眼協調遊戲機。 
  2. 第10週-復健輔具場域體驗2:參訪竹山秀傳醫院,由行政副院長蔡味娟介紹復健 輔具中心(醫療諮詢服務中心),觀察並體驗復健輔具系統之實際運用情形,並達 到學習反思的目的。
  3. 第 14 週-跨領域場域體驗 3: 參訪 2013 新一代設計展(台北世貿),「 新一代設計 展」為全世界以學生為主最大型的設計展覽。本次展示有國內參展校系為 58 校 131 系,國際參展學校共有 6 國 20 校,超過 8400 位在學學生在此快速的交流、 連結、反思、翻轉與成長,這是創造與實踐夢想的平台,希望藉由本次參訪體驗 增加學生對跨領域設計的創意,尤其是對於銀髮族之復健輔具類型的產品設計能有更多的實用性與便利性參考價值。
二、 本課程計畫安排了三週的專家演講活動,已於第 4、5 及 15 週進行,以增進學 生於銀髮族復健輔具設計之實務能力與跨領域整合經驗。
  1. 第 4 週-專家演講(主題:智慧型復健輔具設計 1)(吳信義老師)。內容有: (1)何謂專利、(2)電腦化上肢旋前/旋後復健系統之研製、(3)臨床復健機器人 _(ActivePassiveMode)、(4)手腕關節旋轉活動度復健遊戲機。 
  2. 第 5 週-專家演講(主題:智慧型復健輔具設計 2)(吳信義老師)。內容有: (1)阿嬤手 部復健-2(滑滾輪)_(HQ)、(2)復健系統設計、(3)互動式聲光手眼協調復健系統、(4) 上肢動作協調復健系統、(5)銀髮族機能活化遊戲機。 
  3. 第15 週-專家演講(主題: 電動移行輔具) (林峰志主任)。林峰志:中山醫學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副教授,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興分院復健治療科主任。
三、 本課程計畫聘任本校研究生 2 名分別擔任課程之教學與兼任助理。
  1. 本課程計畫聘任本校(研究生)教學助理 1 名,於課程上課期間(102.2-102.7),協助 教材資料收集與試用、上課期間之小組課業輔導及 PBL 分組活動協助, 校外場域 體驗拍照錄影等活動辦理。 
  2. 本課程計畫聘任本校(研究生)兼任助理 1 名,於計畫執行期間(102.2-102.7),課程 規劃、課程紀錄、協助 PBL 教材製作及活動辦理、計畫執行之行政業務。
四、 本課程計畫執行(PBL 教學與場域體驗活動)所使用之設備有攝影機、單眼數位相 機、錄音器材、攜帶型擴音器、行動式通信器材。利用本課程計畫經費所添購者 為單眼數位相機*1、行動式通信器材*2,而其他設備為本校已有之設備來支援本 課程執行。 

Q2:如何引導學生思考?是否有安排活動或借用其他資源引導之?

一、 為達到跨領域整合目的,本課程計畫除於第 4、5 及 15 週引進三週之專家演講,而演講主題均為本課程計畫名稱(銀髮族復健輔具設計)相關之主題。
二、 另外於第 3、10 及 14 週亦進行了三個場域體驗活動,以增進學生於實務能力與跨領域整合經驗,來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設計銀髮族復健輔具設計專題,使其兼具 「便利、舒適、健康、安全、尊嚴」等應用。
三、規畫有三個主題的PBL教學方式(第6~8週: 主題1-銀髮族復健輔具之便利舒適 設計;第 11~13 週:主題 2-銀髮族復健輔具之健康安全設計;第 16~18 週: 主題 3-銀髮族復健輔具設計之尊嚴思考),而每個主題各有三次PBL的教學活動: 

  1. PBL-1 首先以課堂簡介銀髮族復健輔具設計於主題之內容,以簡報檔及影片觀賞方式上課3小時並實施分組。
  2. PBL-2將學生分組進行銀髮族復健輔具設計於 主題創意發想 3 小時,並製作圖表、排演或製作簡報。
  3. PBL-3最後3小時由小組成員上台報告創意內容,由教師及助教評分做為課程總結。

Q3:教學過程中普遍遇到的挑戰是?如何因應及調整?

一、 普遍遇到的挑戰?本課程計畫教學過程中普遍遇到的挑戰是
  1. 學生對銀髮族的了解不足,同學們只有印象中家中長輩的相處經驗,且大部份同學已很長一段時間(超過一年以上)未接觸銀髮族長者(包括自己的銀髮族親屬或鄰居朋友的銀髮族長者)。
  2. 同學們缺乏對復健的理解,特別是認為銀髮族復健是不需要或無法解決的問題。
  3. 學生對輔具的認識不夠,同學們對銀髮族復健所需之輔具的認識大多僅侷限在輪椅、拐杖等行動輔具類。 

二、如何因應及調整?為同時解決上述三項問題
  1. 除請同學們仔細觀察 65 歲左右的長者,請同學們多與銀髮族接觸交談,藉由同理心設身處地的體會銀髮族的生理與心理老化感受,並為銀髮族提出一個他們在復健或輔具方面,最迫切需求的問題,以作為本課程期末專題的題目參考。
  2. 並為達到跨領域整合目的,本課程計畫除於第 4、5 及 15 週引進三週之專家演講,而演講主題均為本課程計畫名稱(銀髮族復健輔具設計)相關之主題。
  3. 另外於第 3、10 及 14 週亦進行了三個場域體 驗活動,以增進學生於實務能力與跨領域整合經驗,來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設計銀 髮族復健輔具設計專題,使其兼具「便利、舒適、健康、安全、尊嚴」等應用。

Q4:在課堂與學生的互動中,同學對哪些項目很投入?對哪些項目比較疏忽?老師有何建議?是否有印象深刻的案例?

本課程一學期中講述27小時(占全期50%)、場域觀察9小時(占全期16.7%)、討論、 實作部分 18 小時(占全期 33.3%)。
一、 哪些項目很投入?同學們對於場域觀察較投入最有興趣,原因應是可以在教室 以外來進行學習。其中印象深刻的場域觀察為本學期第 10 週之復健輔具場域體驗 2,本課程參訪竹山秀傳醫院,由行政副院長蔡味娟介紹復健輔具中心(醫療諮詢服 務中心),在竹山秀傳醫院(地下一樓)之復健輔具中心多位復健師的協助下進行觀察與場域體驗,因為當天現場有超過 20 位銀髮族正在進行復健,同學們除可親身 體驗復健輔具系統之實際運用情形,並有機會訪談銀髮族使用復健設施的感受, 及了解輔具對銀髮族的幫助,達到學習反思的目的。
二、 對哪些項目比較疏忽?兼具「便利、舒適、健康、安全、尊嚴」等設計思考是一 般同學在設計銀髮族復健輔具時常忽略的項目。學生們一開始只重視復健功能的達成,但經過教師建議與市面產品比較分析後,這樣的設計很可能僅是提供出多一種產品的選擇而已,因此創意的加入及兼具「便利、舒適、健康、安全、尊嚴」 等的設計思考,才能使復健輔具產品具具特色及市場競爭力。

智齡聯盟介入成效    

 Q1:智齡聯盟介入後,帶來哪些影響?未來期望與成果?

更深刻體認到培育學生具備跨領域整合能力的重要。
  1. 帶來哪些影響?以一般大學畢業學生而言,雖然畢業時具有通才及部分特定領域之專業能力,但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若學生畢業前受過跨領域整合的訓練,會較容易在職場中存活下來,並且有能力吸收其他領域 (非本身專業)的知識並融合在自身能力中,才有機會不斷進步在職場順利發展。
  2. 未來期望與成果?「智齡聯盟」以促進老人福祉為主軸,透過跨校及跨界聯盟的方式,培養智慧生活整合創新之人才。聯盟針對傳統大專教育之不足,設計及開授創新課程,讓學生在專業素養之外,積極培養觀察體驗、跨域合作、反思回饋與創新設計四種基本核心能力,以成為具備跨領域整合創新能力之人才。因此, 為因應國內老年化社會的到來,為使銀髮族能有效利用跨領域的智慧生活科技整合技術,增進銀髮族享受智慧生活,需藉聯盟課程計畫培育學生,使具備智慧生活跨領域的實務技術能力,提昇就業競爭力以造福銀髮長者。期盼能有機會再參與聯盟課程計畫,共同為培育學生跨領域能力而努力。

Q2:針對本課程,可以培養學生哪些額外的能力?

創意思考與團隊合作能力。
  1. 創意思考: 在任何課程中均應培養學生的創意思考,我認為可以從幾個方向著手。 (1)重建自己的創意信心: 認識創意必先相信自己,建立自己對事務正向與積極 的價值觀。因為創意是建立在勇氣、挑戰、好奇與冒險的情意基礎之上。所以 創意的價值觀是將創意與產出視為重要的人生目標。其次是練習自己的創意表 達的技巧,創意也要練習。創意通常不是神聖的靈光,而是像微弱的碳灰,需 要用力去搧動火他才會燒的越旺。(2)接近創意、接觸創意、欣賞創意: 顯然地, 瞭解創意的資源、對象是創意培養的重要技巧之一。潘裕豐教授 2005 年提出創 意模式的途徑,經由模仿、移植、微調、修正、改善進而創新。認為創意從模 仿開始,模仿良好具有創意的典範入手。因此,接近、接觸與蒐集好的創意品 可以藉由別人的創意進而激發自己的創意。 
  2. 團隊合作: 在本課程計畫執行期間,教師因欲增加跨領域學習機會的考慮,於是 指定各小組以不同專業(系)的方式來組合,剛開始時的確造成各組內部因彼此瞭解不足而進度較落後,但因為年輕人喜好交朋友及新鮮好奇的習性,經過一個 月的機會製造使小組成員間有較多的認識,大家發覺彼此的優點可進行專業上 的互補及學習,加上不服輸的年輕動力期末專題才能順利展開進度。

期待與建議

Q1: 對本課程想達到的理想與期待為何?

本課程計畫之目標為將人因工程融入復健輔具設計,達到「銀髮族復健輔具設計」 之跨領域人才培育目標。並從「便利、舒適、健康、安全、尊嚴」等五個設計面 向,培育學生如何運用醫療、資訊、通訊、電子、自動化與控制、創意等多項科 技,以跨領域整合各項科技方式,規畫出創新且適合的「銀髮族復健輔具設計」 產品。修課學生於本課程計畫中將可學習到兼具「便利、舒適、健康、安全、尊 嚴」等設計思考之具體的銀髮族復健輔具設計整合實例,及獲得跨領域知識的概 念與整合經驗。

Q2:對學生修這門課有何建議?    

本課程計畫提供修課同學實地於本校智慧型復健輔具實驗室(場域應用),藉由本校 樂齡學員(銀髮族長者)親身使用系統測試的機會,提供本課程學生在銀髮族復健輔 具設計「便利、舒適、健康、安全、尊嚴」等五個設計面向之經驗分享,並增進「銀 髮族復健輔具設計」的跨領域知識與提昇科技整合應用能力。因此,建議學生應具 備跨領域整合能力、養成對問題具有創意思考的訓練、與增進融入團隊發揮合作精 神以達成團隊共同目標的能力。
回課程頁
回介紹頁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