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最新!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特色課程教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銀髮族活動促進實習

前言
臺灣已步入高齡化社會,如何促進銀髮族的身心健康是個重要的課題。輔仁大學的陳惠姿基於「活躍老化」的概念,開設「銀髮族活動促進實習」,學生為長輩撰寫生命故事,並從中取材為長者量身打造適合的活動,期盼學生抱持著尊重與熱情,在活動中和長者互動學習、雙向回饋,讓銀髮族能活到老、玩到老、快樂到老!(撰文/林明慧)

要活就要動

人都會老去,科技日新月異的現在,人類壽命也日益延長,銀髮族人口比例提升,臺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如何增進長者的身心靈健康是個重要的課題。提到「老人」,一般人的印象不外乎退休、健康欠佳、要人照料等等,但事實上,銀髮族除了部分生理功能退化外,多數還是能夠獨立生活,並且需要社交和活動。輔仁大學的陳惠姿相信,在適當的刺激和引導下,長輩也能有愉快的活動經驗,因而開設「銀髮族活動促進實習」這門課。她說:「我們當時的概念是基於活躍老化,我們相信不是老了不會玩,是不會玩才老得這麼快,所以需要有些人願意進入這個產業,幫老人家規劃、帶領、陪他們一起玩,讓他們在老化過程中,雖然聽力、視力功能會減退,動作慢一點,但還是有很多他們以前或許玩過、現在還想玩而且還玩得動的活動,帶給他們一些生命的活力,讓他們覺得生活裡頭還是有滿快樂的點子。」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於 2002 年提出的觀念,並定義為「提升民眾老年期生活品質並達到最適宜的健康、社會參與及安全的過程」。在「銀髮族活動促進實習」這門課中,學生經由課程訓練、學長姐活動觀摩以及親自為長者設計活動方案三個階段,達成激發長者活力的目的,於活躍老化的基礎上促進銀髮族的身心健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為長輩規劃活動,乍聽之下似乎不難,但親身去做才發現不知從何處著手。輔仁大學有完整的老人學學程,給予同學完備的基礎訓練,其中的「銀髮族活動設計」,為「銀髮族活動促進實習」的先備課程。由護理系、營養系、體育系、社工系四系老師共同規劃的「銀髮族活動設計」,前半學期由老師們在課堂上發揮各自專業講授,如體育老師負責體能促進、營養系老師擅長餐食設計、護理系老師帶領撰寫生命故事,而社工系老師則是活動取材見長。後半學期則由學生透過訪談輔大樂齡大學爺爺奶奶的生命經驗入門,再從生命經驗中取材,激盪創意為長輩規劃最適合的活動。有能力在輔大樂齡大學就學的長輩,大都健康狀況佳,在校園環境配合度也高,同學在熟悉、被保護的場域通常能夠順利達成課程目標。
然而,較進階的課程「銀髮族活動促進實習」,則有了新的突破,嘗試帶領同學走出校外,完全進入場域中實習108小時,在養護中心或護理之家等陌生環境,同學會遇見各式各樣的長輩,有些有認知障礙或身體障礙,有些個性沉默不積極,每個人的需求不盡相同,因此挑戰倍增。修課同學需先參加工作坊,學習「設計思考」及「使用者經驗」等課程,接著分成三組觀摩學長姐帶領活動,分別是「銀髮族體適能促進實習」、「音樂輔療實習」和「淡水蔡家村農村實習」,從學長姐的示範中學習實際帶領的技巧,最後,親身訪談長者,並從其生命歷程挑選適合的素材,規劃活動並實作、修正、再實作。活動進行時,旁觀者與參與者的比例、主動或被動的回應都是檢討帶領技巧時可參考的指標。課程尾聲,各組要上台呈現、分享成果,討論彼此的收穫。
陳惠姿說明,這門課屬於老人學學程,有設定幾項核心能力。「要有聽故事的能力、寫故事的能力,第二個能力是規劃活動、帶領活動的能力,第三個是體適能檢測的能力,這個是一般的課系沒有的,輔仁大學很多老師共同發展出我們自己的課程,一年一年累積而成。」

實習觀摩新體驗

活動促進實習的暑假活動,共分三個組,第一個「銀髮族體適能促進實習」藉由安全的體能活動促進長輩的體適能,第二個「音樂輔療實習」則是帶領音樂活動,第三個「淡水蔡家村農村實習」則由曾參加T型人才工作坊的學姐帶著同學回憶蔡家村,舉辦營隊,找了一些小孩來到都是老年人的蔡家村,增加新的刺激,並且將蔡家村的核心元素——廟宇的歷史、故事用文字記錄下來,在地的長輩也很喜歡這樣記錄的過程。陳惠姿提到:「我們過去比較沒有做這樣子的,等於是地方資源的聯結,不只是對長輩,也把地方的特色融合進去,這樣以後我們的畢業生可能有能力在他自己的場域裡頭,去運用該場域的資源。」
談到學生實習時的表現,陳惠姿說:「剛開始帶我們學生都很緊張,自己還滿挫敗的,因為看學姐帶簡直太容易了,自己帶就真的不是那麼容易,可是第二次就會更好,第三次就會再更好一點,大概都會連續做幾次,修正得愈來愈好。」

敘寫人生故事

活動設計如何切中要點?關鍵就在「取材」。當活動內容貼近當事人的生命經驗時,熟悉感令人心靈安適,容易做到也能帶給長輩成就感。陳惠姿說:「每個人都有生命經驗,他的生命經驗只要讓他敘述一次,就是一個很大的能量。」因此,陳惠姿教給學生一套基本的流程,首先,認識長輩時要展現誠意,獲得長輩的信任。訪談時需錄音記錄,事後整理成逐字稿,從謄寫文章的內化過程中尋找適合的主題,詢問長輩對各主題的意願後就可決定活動主軸。「謄寫的過程非常重要,而且騰寫完要給長輩過目,確認我們寫的沒錯,這是一個尊重,那爺爺奶奶看到他們的故事被寫下來後,心裡都非常感動,覺得這一輩子有人幫他留下隻字片語。」
課程發展迄今也有一番摸索的歷程,陳惠姿表示,從參考他人的文章和經驗開始,最初是從一位心理學老師的作業得到靈感。該位老師介紹生命週期時,有項作業是「認識你的父」,要求大學生撰寫自己父母的成長史,他們什麼時候開始自己做決定?什麼時候被允許做決定?什麼時候覺得自己獨立了?什麼時候覺得自己要對自己負責任?這項作業對改善親子關係很有幫助,訪問的過程中,父母會卸下平時的權威,孩子也對父母有更深刻的認識。陳惠姿將這樣的模式套用到銀髮族上,準備15~18個訪談大綱,讓學生去訪談身邊的祖父母或退休老師。剛開始還不太能抓到訪談的重點,請教歷史系老師後,逐漸轉化成「故事的敘事」形式,和口述歷史不同,撰寫長輩的生命故事不需要辨真偽。陳惠姿說:「我要學生去探討長輩珍貴的經驗,我們可以學到什麼,用那個來跟他溝通,後來發覺那個東西不只溝通還可以再來玩一次,所以逐漸變成我們另外一門課,本來是成人發展與老化的作業,變成第二堂課銀髮族活動設計的題材,就這樣延伸下來,然後我們也試著把它變成活動規劃的主題。」每次課程的收穫,都可能是新課程的素材,不斷延伸發展的成果與創意,織成了豐富的課程網絡。

量身訂作的活動設計

確認活動主軸後,還必須根據長輩的身、心、社會需求評估活動可行性,有些長輩可能有認知障礙,或聽力不太好,更甚者只剩下一隻手會動,在這樣的生理限制下,如何帶領長輩參與活動,在規劃初期就必須細心考量,例如:體能促進活動需注意長輩的安全,防止摔傷、遊戲道具要夠大,方便操作,色彩夠鮮明等等。從生命故事裡頭去取材,跟長輩一起去規劃活動,帶領的過程中,讓長輩當主角,老師和同學則是扮演促發者的角色,學生與長輩之間也編織出多采多姿的回憶,信手拈來都是動人的故事。
一位快九十歲的奶奶,六十五歲之後才學了太極拳,從此太極拳變成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身體也愈來愈硬朗。同學發起的活動,就是請奶奶當太極拳老師,教大家打太極拳,讓奶奶十分有成就感。
外省爺爺的特殊腔調,曾讓訪談的同學充滿挫折,但透過有耐心的多次聆聽,同學也學會幾句問候方言,過程中不僅了解尊重的本質,嘗試利用長者熟稔的語言溝通,也展現了豐沛的同理心。
也有這樣的奶奶,嘴巴上說著:「我沒有什麼故事啦。」但一談起家裡曾種過的「九層塔」,就有一肚子的廚房經:「九層塔就可以煎那個蛋啊,可以做麻油雞酒,也可以煮蛋花湯啊,可是你要去摘那個很嫩的葉子呀……」營養系學生從生活片段找尋線索,有著特殊香氣的九層塔,結合了感官刺激和家常回憶,牽出奶奶的廚房故事。
另一位榮家爺爺,老家在山東,令人立刻聯想到饅頭,他說小時候看過家裡做,當兵時自己才在伙房裡親自做過。於是活動就拍板定案為蒸饅頭,從選麵粉、怎麼發麵、揉麵的方法、蒸饅頭的訣竅,都一一向爺爺請教,並用照片和影像記錄採購、和麵、蒸饅頭的過程,雖然最後山東饅頭並沒有發得很完美,但爺爺和幾個山東老鄉一起吃饅頭,非常快樂。事後只要看到當時做饅頭的照片,爺爺就開心地笑了。
有時,也會遇見拒絕參加活動的長者。有位爺爺學問比較高,認為自己不需要參加身障者的活動,同學就拿出加倍的耐心,放慢步調聊天和陪伴,最後終於慢慢記錄下爺爺動人的生命故事,有愛情、有不能放下的。爺爺有著很高的人生智慧,他說:「話不要講太多,講出去就像水流過一樣沒辦法救回來。」雖然坐著輪椅,但他有讀過書,通常在身障機構很多人沒有機會讀書,他有個摺衣服的工作,賺一點零用錢,他的零用錢是做什麼呢?他的零用錢是幫跟他同房的另一個爺爺買電池,那個爺爺不知道收音機沒有聲音了要裝電池,所以他就負責每天幫他裝電池,沒有人知道他每天都在幫助別人。
因人制宜,同學與長輩互動的故事不勝枚舉。陳惠姿進一步提到:「對銀髮族的活動設計要加上老化、尊重的概念,還有文化,高齡者是文化的概念,比如說,一個唱歌的節目,就要選歌,要去想爺爺奶奶他們年輕的時候唱什麼歌,所以回去準備歌曲時,同學可能不會唱鄧麗君的歌,所以他要回去聽錄音帶,至少要有一點熟悉,至少拍子要打的對,不能夠你都不會;或者是學太極拳,那你至少要去看太極拳的錄影帶,不能讓奶奶覺得你很難教,你要讓她覺得你很好教,她就很有成就感,很快就教會了,所以她會跟人家說,輔大的學生來跟我學太極拳,變成她生命中一件很光榮的事,而且不只這時候快樂,她每次想起來,都會快樂很久。」適當的活動能促發能量產生,讓長者經歷充能(empower)的過程,快樂會延續很久。為他量身訂作,找到能觸發他生命力量的素材,就是這門課最重要的目標。

「尊重」與「熱情」

為長輩設計活動,如前所述,需要跨領域的多種能力,才能為長者帶來正向的能量。若想修習相關課程,學生該有哪些準備?陳惠姿笑著說:「我們在招募學程學生的時候,都不設任何限制,不過在這過程中,我們企圖去營造一個氛圍,就是『尊重』跟『熱情』。尊重長輩,然後我們的熱情要比他們高一百倍!」當自己懷有百分之百的熱情,才能誘發出長輩的熱情,使他們發光發熱,有時回饋甚至超乎預期的熱烈,學生也因此更有熱誠和動力。學會尊重,進一步從尊重裡頭去感受,學生和長輩的互動其實是雙向的回饋。陳惠姿舉例,每當實習到了尾聲,學生和長輩間都有了感情,離別時刻總是不敢明說,害怕長輩難過,因此都用一個合理的理由包裝:「奶奶,我們要開學了,這門課我修到幾號結束,之後要回去上課了。」長輩也能接受,進一步鼓勵同學:「好好讀書啊,上課要認真喔。」讓分離不再是傷心的情緒,或者是一個遺憾,而是讓彼此的關係告一段落。長輩能確實感受到學生的認真相待,同學也能將分離的感傷化為感動,回到校園後繼續努力。

打開與產業結合的一扇窗

「銀髮族活動促進實習」的特色之一,就是實務指導老師皆為輔大老人學學程的畢業生。陳惠姿說:「這門課幫助我們從學校教學到場域去,讓曾經是我們學程的學生,進入了職場後重新扮演老師的角色,然後傳承給學弟妹,我們相信對高齡者活動設計的理念可以這樣子傳承下去。」藉由畢業生協助指導在校生,除了經驗傳承以外,也是跨足銀髮產業的新嘗試,不僅打通校園和產業間的藩籬,也為畢業生開啟新路。該門課作為率先播出的種子,陳惠姿認為此種方式若成為學校的教育方針,可促成銀髮產業整體的進步。
在相關領域深耕已久的陳惠姿,這次和智齡聯盟合作,讓她對課程規劃有了新的啟發,她說:「智齡聯盟讓我打開另外一個想法,就是勇敢走出去,不要只是把學生放在學校裡,單純只有老師跟學生的關係,要真的願意放手跟產業結合,跟產業結合有一些事情我們也要去努力,比如說我們要去的場域,有些事務性的協調工作需要去克服。我覺得這次經驗給我們另外一扇窗,發現勇敢去跟產業界結合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學生心得

用心,才能打開心門

一位越南籍的修女,原先就讀宗教系,探討人生,認為老年時期是人生重要的必經之路,因此修讀這門課期盼能加深對銀髮族的認識及服務技巧。除了理論以外,這門課強調實際帶領,了解原則後仍需要經驗相輔相成,才有辦法進入長輩的世界,因此學長姐的「身教」特別珍貴。
有些長輩較難以接近,此時訪談需要很多技巧,比方說,不能直接和長輩約時間說要訪問,有時反而引起長輩反感。抱持一種開放性的態度,讓長輩有自主的自由,不是被強迫,長輩才有辦法打開他的心。設計活動則需要敏銳的觀察力,「你要知道他的原則,他的技巧,他的需要性,比如說,看他的年齡多少,他身體的行動,看看機構的背景,然後看長輩的一些活動、互動、人際關係,各方面要去觀察、要了解,才可以設計一個活動給長輩。」實習期間,修女負責訪談的長者不喜歡與人來往,不願意活動,活動計劃書一度難產,令她十分挫敗,與老師同儕討論後,決定以長輩的生命故事做為活動主軸,每次去養護中心,就陪爺爺看電視、吃糖果、放鬆的聊聊天,爺爺每次的幾句應答,就隨手抄在口袋的小紙片,日積月累下來,份量已足夠變成一本回憶錄。「他說出來,每一句每一句都很有內容,我才發現他的生命裡頭,很多東西我可以去留心的。」自然而然,沒有設限的談天,促成兩人最有價值的互動,修女很慶幸自己堅持下去,透過爺爺的故事,她也重新反省思量自己的人生,這過程是最難能可貴的禮物。
談到對這門課的評價,她說:「整個學程修的每門課都有相關,就是如何幫幫長輩,給他一個尊重,給他機會發揮他的人生,不是去叫他怎麼做,而是去學習,用自己的學術理論去幫忙,讓他打開他的心,講一些他的人生,我們從中各方面去學習。不是為長輩辦活動或叫長輩一定要跟我學習,不是一種學來的技巧。」

點亮生命價值

就讀臺大音樂所的孟庭,對音樂治療方面很有興趣,曾在台中的養護機構做過音樂治療的帶領活動,除了陪伴、娛樂以外,也希望自己能更專業的增進長輩健康,因此進修老人學學程。
實習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莫過於第一次設計活動的生疏,需要大量的資料、長時間的討論與修正、經驗的累積,而心境上,孟庭也有自己的一番感觸:「我覺得最困難的那個點,是你要實際站到指導者位置的時候,心境是要跳脫出來的,最難放下的是心中的成見,有時候常常會想長輩就是坐在那裡看電視、發呆或是罵罵你,類似這樣的成見。但當你是一個指導者的時候,把這些都拿開,你要放寬你的心胸去帶領這些長輩,你不要稱他們為長輩而是朋友,大家一起玩的那種感覺,我覺得跳脫的第一步是最難的。」
與長輩相處的時光非常快樂,在音樂治療、創作繪畫等活動中,有時會發現長輩令人驚喜的才能,訪談長輩的生命故事時,也總能引起自己的反思,帶來滿滿的感動。孟庭說:「我們這樣去帶領他們,是燃燒我們的生命照亮他們的生命,或者是燃燒他們的生命照亮我們的生命,我覺得我們是互相學習。」被長輩圍繞的幸福感,每每成為孟庭自主學習和自發性實踐的動力,對課程的投入程度百分之兩百!

回課程頁
回影片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