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創業就靠我!
智齡聯盟T型人才產學講堂
時間:103年10月16日星期四18:10-20:10
講師:博雅青年講堂創辦人──楊荏傑先生
地點:臺北醫學大學 醫學綜合大樓8101教室
講師:博雅青年講堂創辦人──楊荏傑先生
地點:臺北醫學大學 醫學綜合大樓8101教室
前言
大學畢業抱著期待出社會,卻只能領22K薪水,總令人感到喪氣。也許另一個更大、更冒險的嘗試──創業,值得一試!智齡聯盟共同主持人臺北醫學大學邱佳慧老師,在智齡聯盟裡積極將企業實習機會帶進來,讓上過T型人才工作坊的學員有機會利用暑假期間進入業界實習,而這次,邀請到博雅青年講堂的創辦人楊荏傑先生來分享自己的創業經驗!(整理/鍾舒安、陳淑英 2014.10.16)
大學畢業抱著期待出社會,卻只能領22K薪水,總令人感到喪氣。也許另一個更大、更冒險的嘗試──創業,值得一試!智齡聯盟共同主持人臺北醫學大學邱佳慧老師,在智齡聯盟裡積極將企業實習機會帶進來,讓上過T型人才工作坊的學員有機會利用暑假期間進入業界實習,而這次,邀請到博雅青年講堂的創辦人楊荏傑先生來分享自己的創業經驗!(整理/鍾舒安、陳淑英 2014.10.16)
認識博雅青年講堂
邱佳慧首先介紹楊荏傑與博雅青年講堂所做的事。她說:博雅教育青年講堂,是創立才三年的公益教育團體,由社會人士與各界朋友自發組成。針對大一到碩一之間的學生,提供免費培訓機會與資源,課程內容包含「東西文化」、「國際視野」、「人文思考」、「自我覺察」四大領域。而目前楊荏傑老師也在推動一個醫療照顧平台,推廣居家照顧系統,提供各種照護知識及補助,替有需要的家庭解決照護問題。楊荏傑還在碩班時,就成立了「艋舺商圈發展協會」,他也以此做碩士論文,那時就接了多場培訓與演講。
創業難嗎?
接著,楊荏傑分享自己創業的經驗,他從博士生賣雞排講起,他說:「這就是『微創業』。其實創業最缺的,絕對不是資金!」資金不足,確實讓許多人對創業夢望而生畏,但楊荏傑說:「創業有大有小,有上億的、有幾千、百萬的,也有二十萬的。」他問同學,2012、2013年台灣最夯的連鎖加盟店是哪些?此起彼落回應,有提到蛋塔工廠、清玉、派克雞排、五十嵐。楊荏傑說,「他們之所以能夠有這麼多加盟店,是因生意能穩定成長,毛利高,才吸引大家願意投入。然而這兩年,加盟最夯的是鹽水雞。鹽水雞加盟金低廉,多則不到二十萬,少則只需三到五萬。而鹽水雞需要的器材、工具、原料,單一門檻都很低,取得也十分容易。而每天的營業額可達八千甚至一萬元。」其實站在創業者的角度而言,創業資金永遠都缺,因想發展得更大,但楊荏傑認為這些不是最重要的,他認為,「重要的是讓自己成為標的,資源自然找上門。好人才,絕對不會缺工作。」
你值得被信賴嗎?
創業很難嗎?楊荏傑說:「創業並沒有想像中的難,重點在於決心,到底想不想創業?當上班族,可以在職務上有磨練。但是創業,會學到如何找供應商、做型錄、寫網站、找夥伴、談業務等等;同樣三年的工作,學到得更多。」
楊荏傑認為,「創業,最不缺的就是錢。因為有三種人,也就是大家講的三個F一定會支持你:第一種是Fool,傻蛋;第二種是Friend,朋友;第三種是Father&Mother。沒有人會憑白無故資助你,但當你開始做,一定會有人願意伸出援手。這個市場從來不缺錢,缺的只是別人能否相信你是個值得投資的人。要怎麼證明你跟其他人不同?多一點努力、然後持續下去,就會有所差別。」 楊荏傑引述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說過的話:「跌倒了,不要馬上爬起來,要先看一看旁邊有什麼。」即使失敗了,也不要放棄,要抓住可以爭取的機會。 創業資金哪裡來?
一般人做事,容易躲在安全界限裡考慮 「有多少錢,做多少事」。楊荏傑提醒:「如果要等到有錢才做事,那永遠不會開始。很多事如果現在不做,將來更不會做,因此必須把握當下。坦白說,很少人一開始就有兩千萬可以投資,但成與不成的差別,在於做了沒?有沒有持續做下去?」
凡事起頭難,因此楊荏傑鼓勵大家:「一開始嘗試,也許沒有人會支持你,因為你什麼都不是。但在三個月、半年後,慢慢會有支持的聲音出現,看你辛苦而出手幫你;若你能堅持超過一年半,也許開始有人希望能投資。即或不然,政府也有一個『青創貸款』計畫,只要有一個人頭公司,花點心思撰寫企劃書,就能申請到政府的青年創業貸款。青年創業貸款的好處是,容易申請,沒有利息,可以七年後再還。」 學習投資
理財有種「321」的說法,就是將賺來的錢分作六份。三份做平常開銷;二份做存款;一份則用來投資自己。所謂的投資自我,就是報名一些課程,或培養興趣。
興趣十分重要,楊荏傑說,「他在面試員工時,一定會詢問對方的興趣。有興趣的人,才會有目標、有方向,也知道時間的管理與意義,如此一來,才知該如何共事。」除此之外,要累積資產,楊荏傑也建議可以有一些投資理財的概念,採定期定額方式投資基金,但他不建議進入股票市場,因股票若要賺錢,不是靠內線就是靠消息,在狹小的臺灣市場,股票太容易被操作,要賺錢很不容易。再者,即使股票賺了錢,但並不穩固,在學生時期,人生尚未找到方向,很容易走錯路。 投資時間
除了有形的資產投資,善用每一分鐘時間也是很重要的投資。楊荏傑建議同學們,既然來這裡上課了,就全神貫注學習,讓時間有最高的投資報酬率。既然人來上課,就要讓這段時間變得有意義。沒有人一出生就擅長做一件事,每個被稱讚的技巧,都是靠後天的努力。上帝十分公平,給每個人的時間,都同樣一天24小時,能顯出與人的差別,就在於如何善用時間。楊荏傑以自己為例,他說:「目前我還在讀博士班,如果需要做報告,我會藉此分析自己的公司作為課堂報告,同時也完成了自己公司的產業報告,絕不浪費時間隨便找例子。」
創投V.S資金
接著,楊荏傑提到資金跟創投兩個概念的差別,他說:「創投是投資你個人,資方拿出一點股份,來投資你的事業,當你的事業成長,他的股份也就翻兩倍甚至二十倍不等。但臺灣的創投較不穩定,因投資方不會冒險去投有風險性的東西,只會投資穩定的標的。因此,創投投資的一定是你賺錢的時候;但這時,其實不需要資金了,只是資源挹注進來,賺錢的面會因此更大。」
除了這種方式,楊荏傑提到還有第二種創投,「資方主要要培養你的競爭門檻。這種投資通常會投資在軟體業,因軟體業漲得快,有明顯的投資效益。」 楊荏傑接著說:「若想將事業做大,就要成立間合法公司,才能開立發票,有發票才具法律上的合理性。人若要投資,通常不願找不能開發票的公司合作,因風險會相對提高。若不想開公司,白紙黑字必須將契約寫清楚,因這是個講法律的世界。」 實際做生意,會發現理論跟實際完全是兩回事。楊荏傑說:「同學也許會擔心,萬一生意做到一半,股東要抽銀根怎麼辦?」楊荏傑認為,「只要用對方式,這件事情並不需要擔心。當股東提出要將資金抽走,不代表立刻得將錢還給他,這時,可以先談定條件,設定還款日期,讓自己有緩衝期,雙方也不用撕破臉,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隨著時間的累積與歷練,生意手腕會越來越老練,但創業的目的,並不只是賺到錢,而是因這件事對自己有意義才值得做。 把握實習、打工機會
要成為廚師,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斷地煮菜。這時代重視的,就是技能,千萬不要忽略實習的機會,對將來非常有用。楊荏傑回顧他大學時在父親公司幫忙,他說:「身為大學生,公司不會讓你進入決策會議,做的都是打雜、打掃、做報價單之類;那時做一份報價單,父親甚至會拿尺來測量上下間距,不滿意就要修改,因萬一遇到吹毛求疵的客戶,訂單會不保。這時候我就學到,細節其實很重要。實習時,態度好、專心看,能夠學到更多。這世界不會沒有東西看,只怕你自己看不見。」因此,楊荏傑鼓勵想創業的同學多打工、接觸不同行業、不同的工作內容,就算沒學經驗,至少認識了朋友,這些經歷也許將來會用上。如同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所說,「當你回頭看,點就會連在一起」。一個人必須同時具備軟、硬實力。累積實務經驗,永遠都有用;會的愈多、能力越大,能做的也就愈多。
人脈永遠有幫助
楊荏傑提到他三年前,因好奇開辦了網路廣播事業,訪問一些還在成長階段的創業者。後來也參加網路聚會,從中又知道另一個聚會,去了一個又一個。後來發現,幾乎都是同一批人共同討論一個議題,也更知道這社會在關心什麼。楊荏傑因此結識了更多人,像焦點平台創辦人、活動通創辦人、Evernote創辦人,累積更多人脈經驗。他說:「我也參加一個叫做Founder Squad的聚會,這是個專門解決創業家問題的專業社群,參加的都是創辦人,大家互相討論股權分配、法律問題、專案建議等老闆會在乎的問題。在這個圈子裡,是一個拉一個,只要好好表現、與人互動、持續參加,就能獲得更多機會與視野,擴大自己的格局。」
年輕人創業的好門路
至於適合年輕人創業的領域有哪些?楊荏傑認為,「食品產業及網路事業都是很合適的入門磚。食品業雖然耗費體力,但原料成本相對低,賺得也多。以現在看到的團購網如Gomaji為例,頁面上可看到許多砍到半價的食物,一百元的東西特價五十元,平台再與廠商對分各賺二十五元,在這樣的情況下,店家還是有賺錢。第二個就是網路事業,網路不像一般商品需要通路,而且使用族群以年輕人為主,競爭市場相對小一些。」
創業甘苦談
創業過程,最大的挑戰會是什麼?楊荏傑說:「創業時,所面對最大的敵人,往往來自自己的壓力。當身邊的人開始成功、結婚生子、買房買車時,就開始感到壓力,男人在這部分所承受的壓力會更大;過程中甚至會想放棄;自己創業,每天都在搶時間,但上班的話,搶不搶時間,拿到的錢都一樣,除非做業務。但業務這活累又不穩定,而創業是兩者兼具,而且努力未必會有成果,所以,勢必會不斷懷疑自己而陷入低潮。但這樣的情況,會隨著時間、隨著事業穩定而得到改善。
該創業?還是去找份工作?兩者怎麼取捨?楊荏傑認為,「責任小、相對賺得也少,但較穩定、承擔的壓力也比較少,好處是比較有生活品質。但『生活品質』的標準在於有『自己的時間』,而不一定有的『目標 』。創業就像談戀愛或養小孩,需要投入很多時間跟精神用心做。每件事都能當一堂課來講,行銷、業務、管理、人事、財務等等,會經歷很多過程與故事。」 創業過程一路走來,也許投資報酬率不如預期,但楊荏傑不覺得後悔。他說:「無論如何,以機會成本而言,還是賺了不少。錢,以後再賺就有,並不急於一時;錢絕不是人生中最缺的東西。而在各種經驗中,反而得到更多的財富,像『時間』跟『自己』。在創業與社會參與過程中,學到很多能力、也認識很多人,才知道原來大家都怎麼生活,平常是什麼樣子?」 創業家的個性
其實,創業也會上癮。當做順手了、產生效果、有產出了,就會產生正向循環。
有許多創業者,之所以離開原本的公司,因他開始覺得厭煩,無法安於每天只需做決策、批公文。每天被例行公事佔滿,就沒時間嘗試新的事務。對楊荏傑而言,常常做新的東西、訂新制度,這就是創業。是一種創業者的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