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者的智慧生活保健
前言
公共衛生與歷史人文這兩個渠不通、道不同的科目,如何在「高齡者的智慧保健生活」課程裡,共同演繹出精彩生動的課題?負責執教公共衛生領域的楊淑惠副教授 與專攻歷史通識課程的邱佳慧助理教授,因這門課,雙雙獲得教育部100學年度第1學期「智慧生活跨領域基礎課程及服務學習課程推廣計畫優良獎」。邱佳慧形容這是門「充分應用專業知識的服務課程」他們這個奇妙的組合,如何能合作得默契無間?當中必有耐人尋味的軌跡與故事!(撰文/陳淑英)
專業與人文的完美結合請問兩位老師是怎麼開始合作的?雙教師組合的課程,有趣之處為何?如何分工?
楊師:我跟佳慧老師認識是因為學校要求融滲式課程… 邱師:(看著記者兩眼茫然,佳慧老師忍不住解釋)因我們學校為配合教育部的教學卓越計畫,其中一項規定是,需將人文領域課程融入專業領域課程裡,稱之為融滲式教學。所以學校每位通識教師都被安排到不同科系裡,我正好就被編到保健系進行人文單元置入合作。 楊師:這樣配搭滿好玩的,我記得她有一次介紹自來水的閩南語音緣由,為何叫「水道水」?我身為閩南人,也很好奇何以讀作「水道水」!後來因為融滲式單元才豁然開朗! 邱師:保健系領域也涉及公共衛生議題,我是歷史學門的老師,就講些相關補充。(這一解釋才終於把自來水、歷史和保健看來不相搭嘎的事湊出個道理來) 楊師:這讓我印象很深刻,我們平常台語講慣了,從沒發現自來水的閩南話就是「水道水」。 邱師:它的原意就是流經水道渠徑的引用水,所以取名為「水道水」。 楊師:像這種在生活中常講常用,但不知典故的例子很多。我過去擔任營養師主任和中華民國營養公會全人會秘書長,後來回學校教書,觀察到現在的營養師和學生普遍缺乏人文素養。雖然現在的醫療,很看重精神支持和人文素養,但教育界過往太著重科學教育,以致忽略培養人文領域這部分,恰好教育部在積極推廣人文教育,我們就順勢而為。舉例來說,過去營養師只講專業,但不懂七夕情人節為何要推廣健康油飯?現在有人文老師加入,讓課堂上有了探討典故的機會,也搭配節慶音樂營造氣氛,為了教導學生選擇適當曲目,迎合社區居民的喜好,所以這門課還有另一位老師負責音樂部分。 多元教學搭配的巧思 這門課聽起來非常有趣,除了專業與人文的分工外,課程是如何規劃安排? 邱師:這門課是依照一個人從出生到衰老的生命縱線作設計,其中的特殊日子和節慶所需配合的飲食,我們請學生忖量;如果老人家也想參與七夕情人節,一般油飯適合老人家吃嗎?這堂課之所以定名為「高齡者的智慧保健生活」,原因是:希望學生透過課程的學習,研發出適合老人家食用的餐包。過程中,他們得思考哪些食材能取代 長者咬不動的雞肉?在討論過程中,他們提出了滿有創意的想法。有學生提到,可以將雞肉換成杏鮑菇,它低脂、低油,還能炒出麻油雞的風味。我們不只聚焦於老人家後半段生活,也為他們設想在不同的節慶,是否也能同享飲食上的快樂。 楊師:營養師擅長把一般食譜改成健康飲食,但如果不曉得節慶典故,在設計食譜時會失焦。我們除了計算熱量、營養素之外,也從典故中知道某些食材是不能取代的。舉例 來說:做健康月餅時,用糯米粉取代傳統的油酥粉,這樣一來,給老人家吃的月餅熱量就低很多,但是月餅終究是不能免除的。另外,不能取代的還有情境特色,比如喜酒桌上象徵花好月圓的湯圓,它的烹調方式是炸過再裹花生粉,熱量相當高,但如果能不油炸,只單純加上桂圓湯,熱量就低很多。 邱師:或是保留湯圓形式,但用別的食材仿作湯圓樣子。我們學生想到一個很棒的點子,用西瓜,西瓜有白底紅肉,放進甜湯裡看起來跟湯圓類似,吃起來還多了一種爽脆口感。 (在訪談過程中,負責人文科目的老師介紹專業科目的設計精髓、負責專業科目的老師強調置入人文課程的重要價值,他們因著欣賞、認同彼此的專業,無形中交叉分享了彼此的領域,也看見兩個不同的專業產生了相互融和的作用。) 營養學能力的培養 這堂課老師期待學生學到哪些能力?學生創意的構想,是否有產學合作的可能? 邱師:我們希望學生可以有跨領域以及省思服務流程的能力,我們要求修課學生未來能產出像7-11那種餐包。因我們服務對象是信義區的獨居老人,他們烹飪設備簡單,平常只用電鍋熱食物,所以希望學生能依著不同節慶設計出各式各樣的餐包。 我們接觸的獨居老人多半是湖南人,飲食習慣偏辣。我們有經驗,醫院的營養餐真令人難以下嚥……(說到此,俏皮看了楊老師一眼,如此直言不諱雖感抱歉,但還是不吐不快),病人狀況已經不好,菜又做得糊糊的。雖然家中長輩住院時,也希望她吃醫院伙食總比外食營養,可是就引發不了食慾(楊老師接受批評,大方相視而笑)。我告訴學生,對湖南老伯伯來說,他們的口味就那樣,變不了,也許可以透過設計懷舊餐包–只要一吃家鄉味就想起媽媽的味道,這對他們來說是多大的安慰,所以口味的保留一定要注意。 楊師:我們第一、二年的課程,還沒有規劃設計餐包部分,只純粹對現有菜單作檢討修正。到第三年,才加入服務學習課程。前兩年,學生從收集菜單開始,再計算熱量與營養素,並提出如何修改這份菜單。到了期末,舉辦類似嘉年華會的成果展,邀請國際學生來體驗台灣的飲食文化。 現代網路知識非常豐富,醫師、護理師和藥學博士也都在談營養,但這個課程的訓練要讓學生知道,營養師談營養,跟醫師、護理師談的不一樣。他們談蛋白質的功用,但營養師要能馬上反應食物的重量、熱量是多少?份量要帶進來。所以我花兩堂課, 光跟學生一杯米、一杯水的討論,可以「盧」很久,我們期望課堂上的訓練,能讓學生在面對食物時,就能計算出營養成分,這樣才能更貼近民眾的生活,不只是開 菜單要人照吃,而不問這份菜單是否符合那人的生活。 邱師:這門課還沒有進入產學合作的機會,但另一門「保健社區志工」課不同,那門課純粹作陪伴、整理個資,學生從觀察長者的生活中發現需求,並想點子設計能改善長者生活的輔具,我們有把學生的創意想法傳給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老師,希望能跟產業界聯結,發展成商業模式的可能。 (個人化、客製化服務,是時代趨勢也是需求,對病人的服務要達到量身定做的準確度,而不是給人一套通則模式,專業基礎需鍛鍊得非常紮實,唯有夠專業,才能不被取代) 服務學習課程~跟長者搏感情 為何這門課非常重視與老人家面對面訪談?請問老師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這項任務? 楊師:因過往我們讓學生進醫院實習時,營養師常向我們反應,現在的學生普遍都不愛說話。所以94年時,我們成立保健營養志工,每一年都帶學生去接觸信義區的獨居老 人,並且規定如果沒有補滿服務學習時數就不能實習,強制要求他們要跟老人家談話。在繳交的報告中,要交待身分、生平故事,不只是簡單的個人資料,我們要知 道細節。因為太多學生沈迷於網路,人際互動變得退化,不曉得該怎麼與人對話。 邱師:所以學生出去採訪之前,先教他們以口述歷史的方法,客觀地觀察,有目的地收集資料。第一步,先請學生自己擬訪談題目,但不給太多提醒,否則他們會不知道自己 擬問題的「問題」在哪裡?但題數得要求,否則學生往往只交兩題。比如我問同學,「你打算陪老人家多久?」他說:「這樣問一問,大概半小時吧!」我就示範問 :「阿伯,你以前住在哪裡?」「湖南。」然後第二題,「阿伯,你有沒有特殊的成長經驗?」「沒有。」然後就沒了!也曾有學生問了不恰當的問題,比如:「你 有兒子嗎?」但不先問人家結婚沒?因有些獨居老人是沒結婚的。(佳慧老師維妙維肖地模仿老人家的口音,她常在課堂上展現唱作俱佳的本事!)所以我們會先給他們表單,沒表單指導,訪問上會有點空泛。在表單裡,除了要記錄獨居老人的生平故事之外,也要收集飲食保健習慣。最後再訓練溝通技巧跟歷史背景的認識。否則當長者回憶國共內戰,但學生一點概念也沒有,這有點糟,會無從問起。 不能沒有你~從陌生變夥伴 楊師:這堂課,對於餐飲營養怎麼分配調整,我是專家,但人際溝通部分,還是要靠人文歷史的老師協助才可以。(談到這部分,楊老師不多作解釋,謙卑地交給邱老師全權說明) 邱師:可是沒有保健不行,我必須這樣說! 楊師:我需要有人幫我。 (非常誠懇地) 邱師:沒有他們真的不行,當學生在彙整飲食訪談資料時。楊老師會仔細問:「吃青菜,吃幾克?」我就,「耶~」(無以言狀)上次楊老師又問:「綠豆、紅豆算全穀根莖類,還是奶蛋魚肉豆類?」我會選後者。對於這領域,我真的無知,必須專業老師才能帶。 (他們彼此扶持、合作的關係,真的不能沒有你。看這二位老師彼此互讓重要性,他們的組合真的很合拍:人文老師訓練學生出去蒐集資料,回來後交由專業老師來指導分析整理資料,這樣雙領域的配合,不僅不突兀,還達相輔相成之效!) 邱師:智慧生活計畫創造了更多跨領域合作的機會,但跨領域合作必須有默契、經過磨合,才能知道怎樣對應彼此、互相能提供的角色究竟是什麼? 訪談獨居老人~故事連篇 學生參與獨居老人的訪談經驗,對他們的人生觀念是否帶來不同的轉變? 楊師:學生經過實地訪談後,比較敢說話、敢敲門。但一開始,連打電話的應對禮儀都不甚恰當,我們就請學長姊來指導他們怎麼講電話、約時間?但台灣獨居老人對未來普 遍不抱希望,他們的負面情緒常對學生造成極大的心理負擔,有些學生會陷入情境中出不來。所以,我要求他們訪談結束後,先回學校讓我看一下,免得他們跳脫不了。 這門課之所以強調老人的需要,是因為我們醫院的服務對象,老人家就佔68%~80%,所以訓練學生儘早接觸老人家,以免進入職場後,只會按教科書上學的,給病人制式化的菜單,卻不懂與老人溝通,因人的差異作調整與變化。 (楊老師處處為病人著想的心思,充分展現人文關懷精神,讓醫療照護品質做得更有溫度) 邱師:我是透過學生的作業了解訪談結果。通常他們第一次訪談回來之後,我們會討論技術面與陪伴時遇到的問題,其中兩位同學讓我印象深刻。第一位同學原本就擔任護士,比較會跟老人家溝通,他深刻體恤有些長者家徒四壁的生活條件,亟需被關懷。 另外一位同學體認到「志工服務」不是有「能力」就做得來。但能力還是得預備著,包括 對談的能力。因信義區獨居老人大部分操湖南腔,一學期下來,同學對湖南口音逐漸熟悉,溝通順暢多了,但有這能力不代表「服務」能成功。他能有這番體認很難 得,因大部分學生以為提供服務的人姿態就站得高,其實不是,我們還需向老人家學習很多事。 (學生體認到有能力,不代表服務能成功。但他並沒忽視能力,只是進入到「成功服務」的門檻,還沒找到答案,還需經過一段探索旅程、定義成功的指標、檢視每個服務環節是否必要周全,這條路還很長,但同學的學習領受是成功的。) 難題與挑戰 這門課遇到最大的挑戰與困難為何?老師如何引導? 邱師:保健系進入信義區服務長者已好幾年,我加入課程將長者個案作系統化整理,是後面三年的事。在指導訪談過程中,我並不擔心學生太內向或被動,我擔心的是,如果 遇到情緒不穩的老人家,會比較棘手。曾有學生訪談回來告訴我們:「老奶奶一直說,她要自殺。不想活了。」該怎麼辦?也不知那老太太是不是真的有狀況?這是 我遇到最大的難題,她需要的不只是志工,還需要社工人員及信義區健康中心的介入,才能防堵可能的危險。至於學生表現優異與否,我倒不擔心。 在訪談特訓課程裡,我們預先讓學生知道老人家可能會有的特殊反應,比如,一再說些重覆性的話,而且問東答西。在我看來,溝通技巧、問題擬定、器材準備都是小事,比較重要的是「練習」,我們會在課堂上模擬演練幾次。 在準備階段,介紹同學看《周阿姨的故事》一書,以強化學生對那年代的了解。這本書以 故事手法來敘事,不會那麼生硬。我們期待同學以故事形式,將訪談細節呈現出來。當中就有一篇故事:有位老人家告訴學生,她是蔣宋美齡的隨扈,還帶學生參觀 她出席各種場合所穿的旗袍。如此活生生貼近於中國現代史的故事,跟在課堂上認識歷史的經驗很不一樣,會讓學生有更深刻的體會。 準備階段完成,就進入服務學習。這也是我加入智慧生活人才培育計畫最大目的。因我發 現大多數服務學習的終極目標只為強化學生的品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說:「能服務老人,我好感動喔!覺得對社會有意義。」可是我認為服務學習,若以杜威博 士「從做中學」的經驗出發,並與智慧生活人才做整併,服務學習會變得比較具象、有成果,且有延續性。 當我承接學校服務學習中心職務後,長官常問我:「學生學到什麼?有怎樣的產出?」我 沒辦法亮出學生作業說:「你看,學生很感動!他確實為長者提供服務。」如果服務學習只偏重品德教育,似乎有點偏重,於是我加入智慧生活並思索置入服務科學 概念,讓服務學習變得科學化。這樣一來,它的成果就可以循環使用跟接受檢驗。以免每年都問重覆的問題,對長者來說很叨擾。所以我們把訪談個案建立歸檔,當 下學年要再訪談同一位長者時,學生不必重覆以前的問題,可以繼續作進一步的提問。 雖然老人家只要有人陪就開心了,但我們希望服務能做得更有意義,讓這份資料可以變成 預防醫學的資料庫。我們期待,未來每位長者身上會有一條隨身碟項鍊,當他不幸哪天路倒時,護理人員可以從隨身碟中讀取資料,就能得知長者的梗概,包括現有 的親友關係網、飲食習慣、心理層面、用藥狀況等,這是我們的長程計畫。 (佳慧老師站在教育者的立場看服務,她要學生得到的不只是抽象的感受,她期待能具體化的帶出持續研究與發展的目的。這位人文領域的老師,充滿了科學的精神;在她的觀念與行動裡,早已構築起跨領域、整合的思維。) 對於參與老人福祉整創聯盟的期待 我加入聯盟,主要是參與核心能力部分。我觀察其他聯盟,似乎還沒注意到這塊。我覺得這會是讓人才培育計畫做出成果,很關鍵性的領域。是我自己期許的、也是整創需要的,未來我希望能夠協助研究教育那部分,做出小小的成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