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彩動智齡×視覺設計趣
2013/10/19&10/26


【整體報導】智齡視界大不同

為照顧高齡者視覺感受的需求,<彩動智齡×視覺設計趣>T型人才工作坊希望學員們能設計出讓長者看得清楚、愉快的產品。講師們精心安排了基礎的視覺成像、色彩知識、設計原理教學;然而專業領域牽涉的深與廣並非一時半刻可以吸收,即便教材已盡量調整到「深入淺出」,還有什麼方法能讓學員更好消化講授內容?這次除了增加實作、分析範例的課程,還加入不同向度的體驗,讓學員對於應用更加上手。
   
授課/羅梅君教授 世新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李佳玲副教授 世新大學廣播與電視學系
撰文/林智偉


【引言】彩動智齡×視覺設計趣

【整體報導】智齡視界大不同

【成果發表】創意大車拼

【教師訪談】老師有話說

【助教訪談】教與學並濟

【學生心得】 學員話老實說


成像功能

我們怎麼看到影像?這是一般人很少想的問題。臺大眼科葉柏廷醫師說:「很多人說眼睛就像照相機,事實上應該顛倒過來,照相機的靈感是來自眼睛才對。」眼睛的構造何其精密,但人體老化,最先從眼睛開始。
一開始,葉伯廷先從眼球構造對應相機構造,來解釋眼球的成像原理,以及容易發生病變的區位。葉伯廷說:「眼睛分為眼前部與眼後部,眼前部包含眼角膜、眼結膜、虹膜、水晶體,它們就好比相機的鏡頭;眼後部則有許多負責視覺成像的構造:睫狀體、脈絡膜、視網膜、黃斑部,他們就像相機的底片及感光晶片。如果這些部位發生病變,會大幅影響我們的生活。」
至於本次工作坊的要角──色彩,主要由兩個視網膜上的幫手接收,他們是感光細胞,分為「錐狀」與「桿狀」兩種,桿狀細胞活躍於夜晚亮度低時,錐狀則相反。瞭解感光細胞的重要性在於:讓學員知道如何保護他們。葉柏廷建議道:「不要長時間以及在暗處使用3C產品。」因為藍光很容易傷害脆弱的錐狀細胞。

眼球老化

在大略認識眼睛構造後,學員還必須理解年長者所見與一般人有何差異。高齡長者常見的眼球老化毛病,包括老花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青光眼所看到的「視界」,會是什麼樣子?
葉柏廷放一張印象派的畫作(Houses of Parliament)說:「這是莫內的畫。早期他是寫實派,色彩明艷,但後期畫作色彩偏橙紅,主要是因為老人家患白內障所致。」白內障讓視覺變模糊,對藍光的敏感度變差、黃斑部病變則會造成視野上有髒點,看東西不清楚、青光眼會讓視野縮小,中後期只剩下中間的視野。
看著一張張視覺狀況模擬圖,年輕學員對於年長者的眼疾,有些感受了。葉醫師最後提醒道:「所以你們在設計時,盡量少用藍色,且要把主題放在中間,這樣老人家才會看得比較清楚。」瞭解使用者的需求,是設計的起點,接著學員們需要認識設計的「材料」。

色彩如何為我們所見所用?

從牛頓以三稜鏡離析出不同的色光後,發展出許多的色彩學說。如何簡單掌握色彩?世新資管系羅梅君教授說:「把兩點記住就可以。色彩是由色相、明度、飽和度三者組成,然後牽涉到生理與心理兩個層次。」
羅梅君接著解釋:「玩色彩之前,得先認識加色法與減色法。光的三原色紅、綠、藍(RGB模式)通常應用於螢幕、手機等電子設備,三者相加會混合出白光,顏色相加時都會出現比自己更亮的顏色,故稱加色法;若是繪畫與印刷,則用顏料三原色青、洋紅、黃加黑色(CMYK模式)來呈現,前三者混合後為黑色,顏色相加都會出現比自己更暗的顏色,故稱減色法。印刷時為節省成本,做法便是另外使用黑色以減少另外三者的耗損,也才能調出真正的黑色。
但若用調色原理的方式表色,則每個顏色都要精確計算出個別原色的比例量混合,相當麻煩。為了讓你我之間溝通色彩更便利,專家發展出HSV/HSL色彩系統,也就是以色相(Hue)、飽和度(Saturation)、亮度或明度(Value or Lightness)組成三度空間來表色。」
認識色彩的基本概念後,就到學員實際演練的時間。為能讓待會設計的產品在視覺上友善閱聽者,影像得經過處理。色適應、周遭效應、影像銳利度這三個重要的視覺理論,另一位講師李佳玲跳出來說:「很好用!」
例如:應用周遭效應中的補色凸顯,可以達到「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效果;讓影像銳利化加強物品邊緣清晰度,可以讓觀者更清楚看見海報主題。但羅梅君提醒道:「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已經夠清楚了,但對於老年人來說可能還不夠!這點要時時記在心裡。」
再來,學員必須試著自己繪製色相環。「你們會看到桌上有幾罐顏料,那就是兩種三原色。」羅梅君將原理說明完之後,各組助教即引導學員繪製。雖然不必製作出許多漸層,但這幾個基本原色該怎麼擺才對?羅梅君提醒:「色相環該怎麼記?記得CR、MG、YB。」三組顏色互為互補色,在色環的配置上是在彼此的對面。如此一來,學員就可以有效記住「周遭效應」的應用方式。

換位思考來設計

了解視覺成像原理和色彩概念之後,接下來要進入實際應用的課程。世新廣電系李佳玲副教授首先問大家:「好的設計會減少你的負擔。不知道你們當中有沒有人在使用手機之前會先看使用手冊的?有的舉手,應該是沒有吧!」學員的確都沒有舉手。「為什麼不需要手冊?(有學員回答:user friendly)對!因為手機功能的使用方式很符合我們的想像,所以用起來一點也不覺得不便。」設計就是這麼自然而然,順著大眾普遍的習慣設想其需求,就會是對的設計。
李佳玲介紹學員使用視覺傳播常用的設計原則,TAP原則來著手:
工具(Tool)為設計的基本元素,有字形、顏色……等。運用得宜,可提升閱聽人對事物的理解,如運用襯線字或無襯線字。襯線字有較高的藝術性,相對的會比較難閱讀,無襯線字則反之,前者適合用於標題、後者適合用於內文。
行動(Action)是利用對比、遠近、重複等方式,提升閱聽人的理解及增加趣味。李佳玲秀出一張圖片,是一個排隊隊伍,但只顯示顧客的下半身。隊伍中唯一的女性怎麼離前一位顧客這麼遠?李佳玲解釋道:「因為她的身材需要比較多的空間~如何?這個胸罩廣告很不賴吧?但它可沒有直接秀出來。」使用「重複」的配置,閱聽者馬上可以看出唯一與眾不同的差異,不表露全圖的表現手法,讓廣告充滿神祕感與趣味。
知覺(Perception)則關注人們如何理解內容。順著人的知覺習慣設計,可以增加圖片趣味也更易於理解。砧板上擺著一條切成段的生魚,但仔細看其中居然有罐頭「佯裝」成新鮮魚肉!這是利用人「將一個個獨立的元素視為一封閉的整體」的封閉性達成的。李佳玲說:「這個罐頭品牌是不是很厲害?這個設計會讓你覺得,罐頭裡的魚像是剛買來一樣新鮮!」
看到這樣有趣的範例,學員似乎都躍躍欲試,不過──「最後,別忘記我們的使用者是老年人。」李佳玲接著說道。為了友善閱聽者,設計的顏色要通過無障礙檢測才行。國內的視覺無障礙標準分為A、A+、AA、AAA四個層級,級數越高,影像能夠看得越清晰。另外,設計時還得注意各國文化顏色象徵的差異,以及冷暖色系帶來的心理感受,必須隨著關照的面向不同來調整。

設計師的ACE循環

在單元課程裡,不同領域的學員對各個視覺元素有了粗淺的認識。現在終於要實作出友善年長者視覺、且能解決其生活問題的產品。李佳玲以影片告訴學員設計師背後的辛苦歷程:「設計就是ACE模式:Analysis(分析)、Create(創造)、Evaluate(評價)不斷的循環,直到做出夠讓人滿意的產品為止!」
Analysis(分析)是發想問題的起點,老人有什麼樣的需求?在進行產品設計時,對使用者進行分析與定義相當重要。以設計「iCart菜籃車」這組學員的發想過程為例,他們認為,「老人家常因行動不便而不願出門,造就他們更鬱鬱寡歡。然而,這情形又會回過頭來影響他們的體能。」不過,這只是廣泛性的敘述,還必須聚焦為較實際可著手的面向。
經助教引導,他們決定針對「外出」的安全性下手,改善現在菜籃的安全性以及易使用的程度,Create(創造)出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案或產品。決定問題後就得回頭分析:傳統菜籃車的缺點在哪?該賦予那些功能?
經過一番激烈討論,這組決定大改造傳統菜籃車!一是將矩形外型轉變為三角圓弧形,增進外型的安全性及親和度、二是增加對環境及使用者的適應性,增加爬坡三角輪及讓手把可調整高度,最後還附上座椅功能。
最後上台發表成果,接受其他學員及講師的Evaluate(評價)時,學員便發現構思仍有許多可以再修改的地方。比如,「用拉的方式調整高度的話(類似行李箱),可能要評估,力氣不夠會不會造成危險!」而且,除了解決問題之外,年長者通常不希望自己被當成老人家看待,還要考慮產品本身是否會讓長輩覺得被「貼標籤」的可能。
這組決定以色彩配置來解決:紅色為主體,黑色的坐墊及手把,在上頭貼上白色螢光條讓整體有現代感。諸多安全性的疑慮,試著用防滑及高延展性的材質來補強。但一定有更好的做法,還必須再多循環幾次,把最佳的key solution磨出來!

為老人關懷立基

最後的成果發表,各組學員在其解說中展現問題分析、產品設計的思考歷程,讓評審相當稱讚;而跨領域合作,不少組別取得基礎共識後,採各自擅其本領的合作方式。
在結業時回過頭看單元課程所學到的,第一組來自台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管理系/護理系的鄭義錞,難掩對於接觸陌生領域的興奮:「我很喜歡軟體實作的部分。老人照護相關的我們可以這邊學一點、那邊學一點,到時候有機會就能應用。」
但另一方面,學員在設計上仍有可努力的空間。羅梅君說:「我本來希望在第一天結束後,學員能夠實際去問家中長輩:初步設計出來的產品好不好用?不過似乎沒人這麼做。可能是我們沒講吧!」設計必須從生活經驗中多觀察、尋找靈感,自主實踐遠比講師提醒來得深刻。至於分組的討論與磨合,李佳玲與羅梅君都樂觀地認為,「工作坊提供一個平台給學員互相認識,很期待他們吸收這次跨領域合作的經驗,運用在未來職場上。」
從整個工作坊可以看出,T型人才強調的跨領域合作並非積累各種專業知識,而是要能在有基礎認知後換位思考,參與團隊激盪創意的過程。工作坊只是學員的起點,但也要有穩固的專業基礎,才能共同因應超高齡時代的挑戰!

图片
葉柏廷建議不要長時間以及在暗處使用3C產品。因為藍光很容易傷害脆弱的錐狀細胞
图片
色彩是由色相、明度、飽和度三者組成,然後牽涉到生理與心理兩個層次
图片
李佳玲提醒學員,設計時還得注意各國文化顏色象徵的差異,以及冷暖色系帶來的心理感受,必須隨著關照的面向不同來調整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