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智齡×視覺設計趣
2012/10/20 & 27
【學生心得】我有話要說
整理/陳淑英、王柔蘋
|
陳以文(臺大土木研究所)
以往在學校學設計課程,基本上都是和自己科系同學合作,而且設計的是比較概念性的物件,所以想法很天馬行空;但工作坊設計的主題是與自己家人切身相關。讓我感覺好像真的可以做出來一樣,而且比較能融入設計情境。
參加T型人才工作坊讓我在學習新知與跨領域互動上獲得不少啟發,但在互動討論上,我們這組想法還是有很大落差,造成整個設計就停在比較初期的階段,感覺相當可惜。所以即便是有好的想法,也須要有好的溝通技巧才能激盪出更好的作品。 余沛沛(世新大學資管系)
我很感謝許素華老師介紹我來參加T型人才工作坊,因我是學資管的,整天就是坐在電腦前寫程式、寫語言,思想都有點僵化了,但來到這邊就覺茅舍頓開,因每個人思想非常多元,見識又廣,讓我覺得每天不應該只面對電腦,應該要多元發展。在工作坊裡,接觸很多不一樣的人,在互相討論的過程中,我開始慢慢去想些平常不會接觸的事情,非常感謝大家,這裡真的很多高手,讓我有很多學習與成長。
林怡臻(台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
這次學的色彩課程,雖然老師節奏很快,但讓我們速速就進入狀況,課程非常實用,也學到該怎麼運用軟體去配色。色彩的應用不只裝飾,還能凸顯重點,並了解到適合高齡者的色系,培養對顏色的敏銳度。在這堂課中,讓我們利用軟體去體驗各種眼睛退化症狀造成的視覺感受,才能更貼心的為長輩做設計。
在T型人才工作坊裡,能跟不同學校、科系的人一起上課收穫良多,果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組上有個臺大學姐真的很厲害,他電腦繪圖能力非常強,讓我們在一旁讚嘆不已!我也發現原來男生對於勞做也是非常厲害的,大家各有長處,一起完成作品真的很有成就感,這種上課方式感覺挺新鮮的! 雖然剛開始聽到要到別的學校和陌生人一同學習有些畏懼,但這兩天下來,收穫很大,也覺得課程內容很有趣、非常貼近生活,教了我們很多學校無法給的實作教學,讓我們自己充分去發揮創意,激勵我們想得更多。由於大家來自四面八方,想法多元,可以碰撞出不一樣的idea,這是一堂很棒的課,人果然要往外多走些,勇於挑戰不一樣的學習,若是當初我依然猶豫沒有跨出那步,我想我現在一定會非常後悔的! 李佐萱(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系)
參加T型人才工作坊,在知識方面,我學到了關於眼睛的構造、色彩學系統、設計流程和方法等等,這些都很有趣,也讓我們多去思想,如果這樣設計,老人家看得清楚嗎?在非知識上,透過小組討論,更了解與他人溝通的重要,也學會意見被否定時應有的忍耐。
但剛開始,真的很懷疑是否討論得起來,畢竟大家都不同科系、年紀,但這次工作坊的體驗,真的有小時候打棒球的感受,誰能做什麼,誰就做什麼。有些組員會在意做不做得出來、有些組員卻在意老人家會不會用;來自不同地方的每個人,提出的意見都不一樣,真的很喜歡這種感覺,沒想到可以和這麼多高手一起合作! 張芝頊(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系)
傳統課堂上,是追求著標準答案,即使上體育課也要有標準動作,就是這個「標準」鎖住了我們該有的創造力,但在工作坊裡找不到正確的標準答案,產品須兼顧實用性和對於老人的吸引力,若失去吸引力,即使產品有很好的規劃,沒人用等於不存在,這是值得我們去尋找的答案。
但在討論過程中,若有人過於主觀、常否決別人的意見,要人按照他的想法進行,給人的感受會不太好。這讓我反思,對於別人的意見,應該虛心接受,考慮意見的可行性,並多想想別人的感受! 陳鴻凱(弘光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
一個工學院學生,平常能接觸色彩學的機會少之又少,但這次工作坊有許多是討論這方面的知識,提供學生很棒的學習空間和資源。而且這樣的上課經驗非常有趣,尤其中部與北部教育方式不同,而有不同思考邏輯,在與學弟妹溝通過程中,常發現自己那種不服輸、一定要把想法實踐出來的個性,討論過程讓我有很好的省思。
能參加這次的課程,是跟老師討論、爭取來的。在活動開始前,看見組員都來自不同領域,更是令人興奮。這次的學習,我就像鄉下老鼠來到城市,看見什麼都覺得很新奇,什麼都想學、想接觸。 當老師介紹顏色時,第一次發現原來自己專業所學的軟體除了醫學影像的應用之外,還可以在這類領域有所表現,也對於不同類科的「工具」開始有了好奇心。本次的課程讓我感到很興奮,可以與那麼多不同領域的同學一起討論不同領域的事件,是前所未有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