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銀髮服務×暖心照護
2014/11/22&12/06


【整體報導】心的火花,點燃高齡生活的希望    

如何在參與長輩活動、陪伴他們身邊之餘,觀察、發現到他們的需求、並提出能讓生活更便利、有趣的產品設計構想?這次的T型人才工作坊,在課程開始之前,先請學員們分梯進入位於臺北市文山區的文山老人養護中心進行半日實習。兩位講師循序漸進引領學員,透過與高齡者的互動,了解高齡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學習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並逐步完成本次工作坊的三大目標「正確議題思考」、「創新議題確認」、「暖心創新設計」,思考出貼近高齡者真正需求的產品、服務,並現場製作實際大小模型或以實際演練等方式來展現他們充滿創意的想法。

講師/陳惠姿副教授 輔仁大學護理學系
         王明旭講師  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報導/龔倩

【前言】銀髮服務×暖心照護

【整體報導】心的火花,點燃高齡生活的希望

【成果發表】實際觀察,用心設計

【教師訪談】三人行,必有我師

【助教、學員訪談】
新的交流,心的交流

走進他們的世界

在正式課程開始之前,輔大護理系陳惠姿副教授為彌補學員普遍對高齡者接觸經驗有限,因此另外安排行前實習,讓學員到文山老人養護中心和失智長者互動,觀察他們日常生活中的需求。
一開始,養護中心李秋緣主任先簡介養護中心環境與今日行程,接著安排學員與日間托顧的長者們互動。由於此處經常有志工或進行服務學習的學生進出,相較於其他類似機構,這裡的長者對於陌生人來訪較為適應,和學員們也有良好互動,在交談、參與文康活動方面,年輕學子與長者很快便能融在一起。
其中,第二梯次的學員們,恰巧碰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的范睿榛助理教授與其團隊定期來舉辦藝術治療活動。活動內容包含互動式的暖身活動、舉旗(發放不同顏色的小三角旗,說出顏色及指令時,手持該色旗幟的人須依指令動作)及手工藝活動(紙編愛心)。眾人不分年紀,玩得不亦樂乎。這次活動,有考量到認知與互動等元素,給予學員在為長者設計娛樂活動方面極好的示範。
互動過後,是長者們的用餐時間。陳惠姿提醒學員們仔細觀察,他們所用的餐具有什麼特性?食物有何不同?這些生活中的細節,也可以是設計思考的靈感。

行程接近尾聲,學員們再度回到會議室,陳惠姿很輕鬆地帶著大家討論此行的觀察及反思。
學員林育誠(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從一進養護中心就開始了他的觀察。他認為,踏入養護中心時,迎面而來的長廊令人感到狹隘,扶手的設置及制式化空間,都在提示這是一個醫療機構,而非單純的生活空間。另外,開窗數不足、牆壁顏色灰暗,以及低矮的天花板都讓人容易產生負面情緒。他認為,與人相處最久的就是環境,環境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想法。如何讓養護中心脫離醫療機構的既定印象,成為一個讓人感到安全、自在的空間,是值得思考的課題。
學員李珩(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也認為,活動空間似乎不是很寬闊。

陳惠姿問學員們,你們認為養護中心一層樓大約能容納幾位長者?答案是十六至二十位。在日本,以收容六至八人的方式來經營,但臺灣的養護機構無法如此高成本經營。不過臺灣的法規中也有空間相關規定,一人至少要有六平方公尺的活動空間。
李珩也另外針對用餐的觀察請教陳惠姿,長者們分別享用一般的餐食或較容易咀嚼消化的泥狀食物,「吃泥狀食物的爺爺奶奶,會不會羨慕旁邊的人能咀嚼普通的食物?」陳惠姿很贊同她的觀察,她說:「在日本有依照食物原狀塑形的軟質食物,例如將胡蘿蔔泥做成胡蘿蔔的形狀,試著在視覺上造成心理作用,也讓長者們用餐時保有原來的尊嚴。」
這個問題牽涉到照顧的兩個層次:一是生理上的照顧,也就是生活起居等,比較外顯的照顧;另一方面,便是心理上的照顧。
除了李珩所提到生理養護這部分,陳惠姿認為,他們的自我實現也非常重要。像是養護中心內的某位爺爺,擅長寫書法,也非常喜歡與人分享。她要學員們當場思考,要如何為這位爺爺設計活動?
學員陳奕凱(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提議,可以為他開書法展。「那,要展在哪裏?」陳惠姿追問。他想了想,或許可以利用養護中心、住家,甚至是網路平台。這個問題,也成為他之後在工作坊的思考養分。

跨領域合作的開始

在第一週正式課程開始之前,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系王明旭講師先發下學習單,請每位學員觀察坐在右邊的組員,畫出畫像,並詢問對方就讀系所、興趣等資訊。
王明旭表示:合作,是工作坊重點之一。未來,無論是哪個領域的人才,都必須擁有跨領域合作能力。這次的暖身活動”Draw Your Neighbor”
,就是希望學員們去認識彼此,讓接下來的溝通與合作更加順暢。「你會知道對方來自何處,來自什麼領域,怎麼去跟他對話。」

他們在你眼中的樣子

暖身活動後,由陳惠姿講解高齡者相關知識,提供學員之後設計思考時的基本認知。她讓學員從回想與長者們的互動開始,再引導到對一般高齡者的觀察:包括外表、生理機能、感覺功能、認知和社會方面的變化。
一、外表的變化
毛髮會逐漸轉白,牙齒則因牙齦老化、萎縮等因素而容易脫落,皮膚出現老人斑,皮下脂肪也變得較薄。
二、生理機能的變化
就算外表可以騙人,身體也無法抵禦老化所帶來的變化。陳惠姿表示,以神經傳導來看,人從三十歲到八十歲,效率會下降約15%,而且不只是變慢,還會錯,因為神經纖維纏在一起,使得神經細胞之間的訊息傳遞比過去更困難。
身體內部重要系統變化大致如下:
1. 心肺系統:心搏出量減少,氧氣交換速率慢,難以對身體供應足量的氧氣,導致容易疲累。
2. 消化系統:
  • 口腔:唾液減少、牙齒脫落等,導致咀嚼與吞嚥不易。
  • 胃:胃酸、胃蛋白酶分泌減少,使得消化不易。
  • 腸道:小腸絨毛變短,吸收面積減少,造成吸收不易。大腸收縮差,易便秘。
  • 肛門:括約肌緊張度下降,容易大便失禁
3. 泌尿系統:腎的濾過及再吸收功能下降,尿量增加,容易頻尿、夜尿。
4. 生殖系統:
  • 性腺分泌減少,性徵減弱,女性不再有卵子。
  • 男性仍有精子,但因細精管退化,而數量減少。
5. 免疫系統:胸腺質量下降,抗原反應不足,易有感染現象或罹患惡性癌症。

三、感覺功能的變化
  • 味覺方面,對甜味和鹹味的感覺不如以往敏銳,但對酸味和苦味仍然敏感。
  • 視覺方面,隨著老去,視覺感受到的亮度,以及顏色飽和度都會逐漸降低,但是對閃爍燈更加敏感。夜間視力衰退。另外,偏暖色系的顏色,例如紅色及橙色,在高齡者眼中較為清晰。
  • 至於觸覺,由於神經傳導速度下降,連帶導致手指及腳趾的末梢神經不敏感。
  • 聽覺方面,高齡者對低頻率的聲音接收情形較高頻率來得好。因此,陳惠姿建議,可以為高齡者的電視加裝重低音喇叭,與他們對話時也盡量避免使用高亢的嗓音。
四、認知的變化
短期記憶能力明顯下降,資訊處理能力也因記憶力減退而受影響。口語表達流利程度、複雜度也不如以往。抽象推理能力及定向力都逐漸下降,但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變。對深度的認知也會改變。
五、社會功能的變化
愈趨退休年齡,在職場的角色,會逐漸從決策者轉為接受安排者。在家庭當中,從生產者、照顧者,逐漸成為依賴者、被照顧者。
這樣的角色變化,加上身體狀況不如過往,容易使高齡者產生負面心理,認為自己是「無用的」、「累贅」。很多老年人常說自己「老了,不中用了。」便是基於這樣的心理。該如何幫他們找回生命價值,也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可以為他們做什麼?

陳惠姿在課堂上和學員的互動,並不只是單純的講解與聽講的關係,而是參雜許多討論,讓學員們在吸收知識的同時,能一邊思考各種設計的可能性。老化,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問題,但在生活上,是否有可以改善的空間,讓高齡者也可以活得更舒適、自在?從前述的高齡者身心狀況變化,可以想到什麼?
像在輔具設計方面,至今還是以功能性為主要考量,針對使用者心理方面的設想尚有不足。例如助行器,必須依賴輔具行走此一事實,彰顯了能力的衰退,使得高齡者容易對自己產生負面的想法。能否轉換他們對輔具的想法,使他們容易接受輔具,讓他們行動更輕鬆?

細讀他們的人生故事

在討論中,學員張之瀚(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分享他在行前實習時的意外事件:有一位爺爺一直不願參與當天的手工藝活動,於是他將手機拿出來與爺爺合照,「你看,裡面這是你啦!」爺爺看著看著覺得有趣,就把手機拿走了。他想要將手機拿回來時,爺爺很不高興,甚至作勢打他。一旁的照顧服務員發現,便用閩南語說「嫂子要來了!」,並帶爺爺到辦公室坐著休息,情緒也就逐漸恢復了。這位照顧服務員表示,爺爺常常這樣發脾氣。但只要提到「嫂子」,就可以讓他穩定下來。「嫂子」指的是他的妻子,只要聽到他妻子要來探望,任何不愉快的事情都可以忘記。
學員吳淑芬(榮民之家護理師),也分享工作中曾經遇過的一位失智症長者的情形:因為他有暴力傾向,家人不堪其擾才將他送到榮民之家。但護理師們和他相處一段時日後,發現只要對這位爺爺提到他的弟弟,情緒就會冷靜下來。這位爺爺的記憶停留在年少時,他認為自己才十七歲,當時他和弟弟一起種香蕉,不僅賺得一家溫飽,甚至外銷香蕉到日本,那是他人生中,光輝燦爛的一段歲月。
像這樣的「重要他人」,在他們的生命中有舉足輕重的角色,能為他們帶來正向情緒。
就如同陳惠姿在行前實習中強調的,為他們服務,並非只要做到生理上的照顧就好,心理上的照顧也是很重要的一環。而要做到這一點,便要了解他們的人生故事,了解他的世界如何運轉。

設計思考,從心出發

經過兩個小時的講解與討論,工作坊進入了設計思考的階段。
王明旭表示,這次工作坊有三個目標。一是「正確議題思考」,工作坊時間緊迫,因此,希望大家一開始就要在對的方向上思考。二是「創新議題確認」,除了對以外,這個方向好不好?值不值得去做?憑我們的能力有沒有辦法解決?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問題。三是「暖心創新設計」,希望大家可以運用觀察體驗所得到的概念,設計出真正可以幫助高齡者的產品或服務。
他分享了一個最新案例:今年十月被報導出的”Eatwell"組合,設計者姚彥慈以此拿下美國史丹福長壽中心設計競賽(Design Challenge)首獎。 她的設計靈感來自她的外婆,因失智症而逐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連進食都變得相當困難。
某些高齡者因為肌肉無力等因素,無法精準控制手部動作,使得食物和飲料灑滿桌,造成自身及照顧者的困擾。也因進食困難,降低食慾及進食量,進而影響健康。從對外婆的愛出發,觀察到此事的姚彥慈,設計出了這套餐具。

图片
這套用心打造的餐具,有廿一個設計亮點,包括湯匙和碗盤角度互相配合,杯子的防倒設計,容器底部高低差讓食物能夠集中在最低處等等,是一套以受照顧使用者為角度所打造出的餐具。
王明旭認為,對外婆的情感是其中很重要的因子。這份情感,讓她進一步去認識、感受、體驗和思考。其實,裡面沒有一樣設計是全新發想,過去有非常多具類似概念的設計,但大多數人都是分散思考,姚彥慈卻重新將它們定義成一套完整設計,這是Eatwell成功之處。

設計思考三階段

  • 第一階段:腦力激盪
王明旭請所有學員先不要分組討論,而是盡可能回想與養護中心高齡者相關的議題,將主題與問題內容寫在便條紙上,並張貼在牆上。學員們的想法將牆面變身為彩色的靈感風暴。
陳惠姿表示「看到的,就可以寫,寫完再貼上去,可是並沒有限定誰去選什麼(主題)。」因此,每個人對不同的現象,都貢獻了不同的觀點,不會只有一兩個小組看到部分的問題,或單一問題的部分,這是不分組的好處。
助教們趁午休時間將所有想法依幾個大方向歸類,例如:輔具、娛樂、情緒……這些都將成為下一階段的思考養分。
  • 第二階段:議題確認
大家看到第一階段的成果之後,學員回到小組內,將想得到的問題、需求、疑問、困難、不斷發生的狀況全寫下來。再經由小組討論、表決,選出十個可能的思考議題。針對這十個議題,再進行一次討論,並評估(問題的嚴重性、頻率、可行性等)。
在學員們思考的過程中,王明旭一直提醒「不要直接給答案,先問自己對問題掌握了沒有。」他強調,不是"Design for them"(為他們設計),而是"Design from them"(從他們的角度去設計)。以高齡者迷路問題舉例,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給長者們GPS或地圖就好,而是要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為什麼會迷路?迷路的時候需要什麼幫助?需要哪些資訊?」
  • 第三階段:決定方向
接著,王明旭要求學員在評估之後,最多留下五個議題,並將問題依下列格式書寫。

图片
讓學員創造出一個使用者角色(the user persona),並寫下這個角色及問題的簡介。「寫成一個故事,把問題描述得更清楚。」

創新設計六部曲

第二週,延續上一次的思考,這次要進入設計階段。各小組依照以下六步驟,設計、製作並展現他們的成果。
一、清楚定義問題
將上週提出的概念及相關問題列出,過濾出關鍵問題。
二、確認目標需求
針對上述的問題,提出相對應的需求。
三、思考可能對策
找出滿足需求的可能設計對策。
四、發想設計概念
用力且瘋狂地發揮想像力,試著用簡報的方式來檢視概念。
五、確認設計定案
透過實作,確定完整的設計方向與細節。
六、用力設計表達
成果展示與發表。

成果發表時,各組運用自己的創意來展現他們的設計,包含簡報、示範操作,甚至上演小短劇,將對於議題的思考與作品的操作連貫的表現出來。
第一組「記憶的溫度」是一組收納盒,以多種幾何形狀及白色外觀來呈現。讓高齡者能組合、裝飾出「家」的模樣,成為獨一無二的收納。第二組「互動認知桌遊」結合了懷舊童玩、顏色圖像配對等元素,促進高齡者的互動、認知、邏輯思考及上肢運動。第三組「承藝.承意.com」概念,從擅長書法的爺爺發想,設計出可以展示長者才藝與特殊經歷的網路平台,讓高齡者被看見、被肯定。第四組「Shopping Together」做的是輔具創新,老人家的拐杖不但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組合起來,並在中間掛上購物袋,兩人一起提,互相幫助更省力。第五組「銀髮的祕密花園」從園藝治療出發,設計了可互相組合的圓弧形長桌,桌上有盆栽及園藝用具,用具放在對應的著色凹槽中,盆栽則會依水量變色,讓人不會忘了澆水或過度澆灌。第六組「老年人的安全淋浴法寶」這組沐浴椅,以獨居或行動不便的長者為主要對象,包含了幫助長者站立的前傾設計,協助清洗背部的移動式海綿等,希望他們可以方便又安全的享受沐浴。
養護中心主任李秋緣也前來觀看同學們的成果發表,她在講評時表示「我才是今天收穫最多的人」,學員們在養護中心兩三個小時,便看到中心的許多問題,讓她非常感動。學員們的成果,也帶給她許多解決問題的靈感。她甚至希望,如果這些產品設計可以實際執行,可以讓文山老人養護中心的爺爺奶奶先行試用。第三組的網路平台若要建立,她也願意提供協助及資源。

結語

六組的設計成果,照顧到高齡者身、心、靈各個層面。「我覺得有一點希望,等到老的時候可以使用這種充滿關懷、尊重,以及安全的產品。」陳惠姿在講評時表示。行前實習,加上兩個週六的工作坊,學員們在短暫的時間內激盪出創意的火花,這些火花,也點燃了未來生活的希望。
 
图片
安排學員至文山老人養護中心與失智長者互動,觀察他們日常生活中的需求。
图片
除生理上及心理上的照護外,長者的自我實現也非常重要。
图片
暖身活動”Draw Your Neighbor”,就是希望學員們去認識彼此,讓接下來的溝通與合作更加順暢。「你會知道對方來自何處,來自什麼領域,怎麼去跟他對話。」
图片
這次工作坊有三個目標。一是「正確議題思考」、二是「創新議題確認」、三是「暖心創新設計」
图片
六組的設計成果,照顧到高齡者身、心、靈各個層面。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