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健康食代×情感瘋設計
2012/11/24&12/01


【單元課程二】你今天笑過了嗎?愉悅設計二三事

口述/楊朝陽助理教授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                                          
撰稿/林祖祺 
  

【引言】當工業設計遇上營養保健

【單元課程一】 健康之計在於「吃」

【單元課程二】你今天笑過了嗎?愉悅設計二三事

【單元課程三】灰姑娘的神仙教母:劇本式設計

【老師有話說】營養保健遇上工業設計的佈局

【助教有話說】設計新體驗:跨領域合作的力量

【學生成果】實在努力,讓高齡「食」在健康

【學生心得】我有話要說

怎麼吃,最開心?

本次工作坊的主題,是「營養保健」與「工業設計」的相遇。乍看下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要怎麼結合在一起?然而,T型人才工作坊的樂趣就在此,藉由跨領域的合作,激盪出平常不會發出的火花。
這一次的主題,是由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楊朝陽帶來的「愉悅設計」。什麼是愉悅設計?「好的設計會讓人有愉悅的感受」,楊朝陽說,「而那就是愉悅設計的精神。」而講到愉悅,「美食」顯然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放眼望去,電視報導與網路新聞,有大半都沉浸在挖掘美食店家的愉悅之中。然而,儘管身體健康時可以隨意吃食,但一旦身體出了什麼問題,又或是上了年紀,飲食的控管,就成了維持健康的重要環節。要如何讓高齡者吃的既健康又開心?即是本堂課程的主要議題。

你今天笑過了嗎?情感的誕生

課程的開頭,楊朝陽先以一系列廣告作為開場影片。貫穿這些廣告的標語是:「The eventually little good thing in life.」描述人們因生活中微小的美好事物而開心鼓舞、擁抱大叫。觀看這些影片的過程中,學員由疑惑到理解,最後與影片產生共感,笑了出來。「從開始觀看到影片結束,那就是情感產生的過程。」楊朝陽說。而這些情感,則源自於人類對周遭事物的敏感度,「只要開始觀察生活中細微的事物,會發現處處都是情感,感受性就是靠觀察和體會培養出來的。」而因為每個人的觀察與體會都不盡相同,因而感受性也會是相當微妙的事物,且在個體之間也會存在差異。職是之故,人們對機器或產品也會有著不完全相同的情感。在設計上,若能考量使用者的情感,就如同畫龍點睛,拿捏得宜就能使產品大大加分。
從醫學角度而言,人類的經驗與情緒,是由大腦中的海馬迴和杏仁核所掌管。若產品能勾起使用者過去的經驗,就能將與經驗連結的情緒帶出來,進而影響使用產品時的情感。而負面的情感,通常會連結到負面的經驗。「因此,產品絕不能帶有全然的負面情緒。」楊朝陽說。那麼,要如何尋找正面情緒?「觀察是不二法門。」楊朝陽說。觀察與體驗,是建立情感資料庫最好的方法。藉由自身經驗的整理與反芻,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答案。情緒多半來自於經驗的積累與周遭環境的刺激。而經驗的積累則又可細分為個體經驗與群體感受,比如說「滿地落葉」的景象,在我們的文化中象徵了「淒涼」,而這樣的群體感受,也會影響到個體的經驗。又比如說,「海洋與沙灘」的組合,在傳統文化中其實找不到相應的解釋,於是我們會從外國文化中尋得「悠閒」的感受。像這樣尋找情緒,就能尋找出能喚起多數人共感的「意象」。而找到了「意象」,就能將情感轉移到實物上,進而使用設計方式來解決問題。

消費中的情感:愉悅設計二三事

如同情感分成正向及負向,人們在消費時也分成購買與不買。「愉悅設計,就是在加強人們在看到產品時,能回想到過去的幸福經驗,藉由傳達或利用情感,達到銷售的目的。」然而,愉悅設計並不是單純的消費情感而已,「產品的功能還是最重要的,愉悅的來源,應該是產品的良好效用,以及應用後的良好效果。」楊朝陽說。
「至於如何利用使用者的情感,這部分是較難做的。」楊朝陽說,就像我們看著變胖的照片會有不好的感受,想勸對方少吃些又不知該怎麼開口?人的情感很容易受細微事物的牽動。他舉自己學生的例子,「香蕉造型的緊急照明燈,在人們忙亂逃生的狀況下,能夠因香蕉所帶來的幸福感而有撫慰作用。」 他說:「有很多想法,不一定是正確的,但至少有嘗試過,如果要創新的話,就必須加入情感的考量,這也是大家要試著去體會的。」設計就是將觀察到的東西,重新理解與整理,再拿來使用,楊朝陽說:「要接近創意,就是要複製相同的經驗,或結合不同經驗創造新的經驗。」
同樣的,在設計高齡者的飲食與代謝問題時,也可由自我的經驗出發。比如說做個美食體驗,觀察自己選擇食物時的理由與情緒,體會心情的轉折與享受周圍的氣氛。設計者必須親自去經歷情感的變化,從自己的經驗建立資料庫,如此一來,較能夠抓到有效的設計方向。此外,設身處地的情感想像,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以高齡者的飲食問題來說,「除了要顧慮到符合高齡者的基本要求,例如字體大小與使用方便性,也要避免因在產品上貼高齡者的標籤,而導致的歧視問題。除了功能之外,設計者必須也要注意到消費者的尊嚴。」多一份考量,就多一分成功的機會,楊朝陽說。

創意或經驗?設計之路的泉源

一般對於設計的看法,都認為設計師必須要有豐富的創意與想像力。也因此,有許多自認為沒有想像力或創意的人,雖然對設計相當好奇,卻小心翼翼地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真的是這樣嗎?對此,楊朝陽有不同的見解。
「比起創意,我認為經驗反而是更加重要的。」楊朝陽說。他認為,成功是靠長久的思考與累積才能建立起來的東西。而在設計領域要能走得長久並不容易,如果單靠消費創意,那麼沒幾次就會無柴可燒了。設計師與消費者的差別,其實很簡單。「從體驗中所記錄下來的資料就是你的,如果忽略它們,你就是消費者;如果將它們留下來,你就是設計師。」楊朝陽說。在設計上,若能考量使用者的情感,就如同畫龍點睛,拿捏得宜就能使產品大大加分!

 
图片
情感,源自於人類對周遭事物的敏感度,「只要開始觀察生活中細微的事物,會發現處處都是情感,感受性就是靠觀察和體會培養出來的。」
图片
「要接近創意,就是要複製相同的經驗,或結合不同經驗創造新的經驗。」
图片
在設計上,若能考量使用者的情感,就如同畫龍點睛,拿捏得宜就能使產品大大加分!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