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智齡血壓照護×貼心電資科技 
2014/11/08&15


【學員心得】怎麼讓人持續每天量血壓  

從本科跳脫出來,到海大來參加T型人才工作坊的學員,不僅要跨越領域,和不同科系的同組夥伴腦力激盪,互相支援,還要在短期密集課程過後,向指導老師群展示他們所設計的新式智齡血壓照護服務系統。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中,他們感受、體驗與領悟了什麼呢?

整理/陳怡君
審稿編修/王品涵

【前言】智齡血壓照護×貼心電資科技

【整體報導】掌上智慧:電機醫護的聯手追蹤

【成果發表】「資料」去哪裡?──遠距照護與血壓的交會

【教師訪談】跨領域教學的Why與How

【學員心得】怎麼讓人持續每天量血壓  


跨領域的學員、跨領域的思考

學員有的來自電機理工科系,也有的主修醫療照護,這次課程以科系為分組依據,將他們平均打散到各組,讓每一組都有理工和醫療人才,也期望他們的相會能夠激出美好的火花。
對於這樣的設計,學員均抱持著相當正面的態度。
「認識很多不同領域的人,結交很多朋友,也聽到大家對於高齡健康領域相關技術開發的看法,讓我視野更寬廣。小組討論到後來,讓我更了解到遠距照護搭配穿戴式裝置的重要性,它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同時,組員提出很多該注意的東西,有互補互利的感覺。」北醫高齡健康管理學系吳玳容說。海大電機所鍾耀慶則認為,「小組討論可以增進大家的想法交流,學會人與人的互動技巧,還有增強電資科技與護理結合的相關知識。彼此說出自己的想法,大家的想法必有共同處與相異處,再不斷的修改結論,最後產生結論。比如我們在產品上設計許多的身體健康指數,但因為其他因素的考量,又捨棄了一些指標,有許多被設計出來不一定是好的,所以學會以大方向考量產品設計。」

問題的發現與解決:觀察點決定切入點

參與課程時,學員要先了解智齡健康照護的基本知識,再了解血壓量測的必要性,同時也要知道近期老人血壓照護的發展情形,如此才能在專題製作時,順利找到發展方向。在這樣的過程中,他們也發現,老化所帶來身體系統的衰退和漸變,也會影響心理感受,必須建立一套簡便有效的自我健康追蹤系統,讓個人慢慢感受衰老的同時,也要給予一定的誘因或配套措施,讓他們對身心健康的調整,產生信心。至於這個誘因與配套措施會是什麼呢?各組都提出了他們獨特的觀點。
海大電機所周相如與經國學院護理系黃詩雅,均主張「簡單」。周相如表示,「以方便為前提,我們的發想盡量以最簡單的肢體接觸為主。提供便利的量測服務,結合社區服務,讓血壓量測系統能更完善。」但單就理論來設想,可能還有不足,她希望「未來能更深入學習老人醫療照護,跨領域整合,使科技更接近人群,成為生活中的好夥伴。」黃詩雅則以穿戴式裝置作為解決之道,「以方便使用和科技接受度來看,如果用手錶結合多功能的運用,會蠻便利的。設計上選擇長者喜歡的顏色,金或銀,方便隨身攜帶,不用學習任何操作技術,只要手碰圖示或語音皆可。」
同屬經國學院護理系的熊曼廷與闕育琁,則以時下普遍的智慧型手機APP作為切入點。「原因是3C產品的普及」熊曼廷說。「APP還有Line和facebook的搭配設計,讓使用者可以更持之以恆的使用下去。」考慮到收費服務,應該也要有回饋,她還補充:「我們的專案也有集點換精美禮品的設計,非常符合中老年的使用者。」闕育琁注意到習慣養成的不易,「人大多恆心不足,要讓老人有恆心的量血壓,可以用獎勵的方式鼓勵老人,讓量血壓不再無趣平凡,而是生活中的一個樂趣。」
臺大土木系的學員葉承翰則和他的組員提出了更大膽的點子:雲端健診按摩椅。「希望裝置或設備具有吸引老人長期使用的誘因。」葉承翰說。因此他們結合了按摩享受與遠端照護,並提供區域醫師緊急救護的服務。「缺點是造價太高,」葉承翰乾脆的指出這個計畫的缺點,「但我們認為只要做好市場區隔,應該就沒問題。比如機場等公共場所,或針對高端客群銷售,就可以解決。」計劃的如此周詳,雲端健診按摩椅市場化的日子,或許也不遠了!

求新變:多元專業支援才能有所進展

在一組六人的合作模式下,不同背景的相互刺激和對話,讓學員開始思索,高齡健康照護,是否應有更多的可能?經國學院護理系的何羽惠便表示,這次的課程「讓我發現原來現在科技真的很進步,只有醫療知識是不夠的。」有了這次的經驗,她開始思索醫療科技產學間的合作。「要發想出一個產品,需要不同領域的合作,這樣產品才能更實用。醫護人員了解病人需求,科技產學則負責把多個功能塞入一台機器。」何羽惠笑著說。同樣具有護理背景的闕育琁,也支持何羽惠的看法。
緊湊的時間裡,學員能夠發揮所長,設計出多種具有不同社會關懷面向的血壓照護系統,實屬不易。然而,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的創意思考,與跨領域合作模式下的激盪經驗。透過此次工作坊,相信學員們無論是對遠距照護又或思考發想的模式,都有了豐碩的收穫!
 
图片
參與課程時,學員要先了解智齡健康照護的基本知識,再了解血壓量測的必要性,同時也要知道近期老人血壓照護的發展情形,如此才能在專題製作時,順利找到發展方向。
图片
周相如表示,「以方便為前提,我們的發想盡量以最簡單的肢體接觸為主。提供便利的量測服務,結合社區服務,讓血壓量測系統能更完善。」
图片
何羽惠表示,「要發想出一個產品,需要不同領域的合作,這樣產品才能更實用。醫護人員了解病人需求,科技產學則負責把多個功能塞入一台機器。」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