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智齡血壓照護×貼心電資科技 
2014/11/08&15


【教師訪談】跨領域教學的Why與How   

由經國管理學院與海洋大學講解遠距照護發展的趨勢,再配合百略醫技帶來血壓計的實務操作體驗──一個教學的嘗試,過程往往比結果更為重要。讓我們看看在教學背後,教師群如何設計課程,與他們的心得觀察。
講師/張忠誠 臺灣海洋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林進豐 臺灣海洋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王雪娥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護理系  副教授
   李秀卿 百略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案副理
   黃仲甫 百略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業務經理
   孫秉良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資訊多媒體應用系副教授

採訪、編輯/林智偉
審稿編修/
王品涵
【前言】智齡血壓照護×貼心電資科技

【整體報導】掌上智慧:電機醫護的聯手追蹤

【成果發表】「資料」去哪裡?──遠距照護與血壓的交會

【教師訪談】跨領域教學的Why與How

【學員心得】怎麼讓人持續每天量血壓  


怎麼做?─談課程設計

跨領域教學的第一個問題常常是:究竟要跨足哪些領域?它們之間必然有某種聯繫才能促成合作。老人照護議題的方向很多,為什麼要選擇「血壓」為此次工作坊的主題?這是起點,也是所有想法的開始。
百略醫技副理李秀卿指出:「血壓量測是最簡單的。只要看看血糖檢測有多麻煩就知道──它必須進行血液蒐集,還要用試紙測試反應。在現有技術的限制下,很難拓展應用的空間。」另一方面,血壓既可以反應許多生理狀況,測量又相對簡單,「所以學員可以將心力投注在如何整理與傳遞資訊上。因此,我們主要是把新產品帶來,讓學員體會一下影響血壓的因素與血壓資料上傳的方式差別。比較實用功能外,也讓他們思考雲端科技如何改變服務的方式。」換言之,兩款新的血壓計正好可以讓學員看到照護發展趨勢。學員的工作,是開發一個全新服務的可能性。
由於血壓計也有些部分得應用電機層面的知識,然而,非專業領域的學員,要如何吸收這些知識呢?對此,海洋大學電機系林進豐助理教授表示,在教學上,要盡量減少專業領域的硬知識,而把重點擺在現行的資料傳輸能夠做到什麼地步,以及補充照護方案該注意到的地方。換言之,也就是讓學員的想像更為具體。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護理系王雪娥副教授則提出,將歷史發展引入課程,透過對遠距照護服務發展的關照,提出歷年以來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如成本、人力、制度等,讓學員思考。「主要是拋出『爭議』給學生,讓他們想。」王雪娥說。
簡而言之,在設計課程時,教師群定調的是相關技術的「瞭解與應用」。課程設計或許可以總結如此:儀器、設備本身是創意範圍的框架;應用層次則希望不同領域的學員彼此激盪──看會撞出什麼新玩意來!

解題的過程:教師觀點

本次工作坊成員的組成有不少變動。上一次幾乎為電機系學生,這次則有近半數是護理系的同學。在學員週間的訪談,提到護理系學員對受訪者的狀況記述較詳實、著重感受;而電機系對資料傳輸比較瞭解,對儀器的應用比較有心得。教師群又是如何看待「跨領域教學」與學員的學習狀況呢?
對此,李秀卿表示,重點並非是要學員跨領域地去學習其他科系的專業,而是透過彼此的對話與溝通,嘗試了解其他領域的限制所在,同時也學習如何與其他專業人士進行溝通。「其實我們也不是要教什麼很難的東西……只是說等大家去業界工作後,做儀器跟寫程式的比較懂護理人員想的重點;而護理人員也比較知道目前的技術可以到哪邊,不會去刁難他們。」李秀卿說。對於這次的學員組成,李秀卿則表示,本次因為有護理系同學的加入,學員整體來說對血壓計的觀察反應較上次為佳。同時也有學員提出相當深刻的問題,「舉例來說,像是縱使儀器再怎麼改進,還是很難處理年長者自己故意不定時量血壓的狀況。」李秀卿說。
那麼,觀察體驗有成功地轉化到成果發表上嗎?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資訊多媒體應用學系孫秉良教授認為,學員的構想其實都很具體,細節也相當完備,最大的問題點往往是很少納入成本考量。但孫秉良教授隨即補充說,「這是遠距照護最大的爭議點……我想現在也沒有專家能完全處理。」對此,李秀卿則認為,學員的觀察與想法都很不錯,然而與上一次的學員相比,在敘述產品跟說服客戶的能力好像還不太夠。李秀卿表示「我期望他們能夠更深入的分析服務方案的優、劣勢。」、「其實每次學員的情形都大不同,但我很樂意見到同學努力嘗試。」。

對工作坊的想像

那麼,覺得現行的教學架構有什麼改善空間嗎?對於這個問題,孫秉良教授說:「我的想法是,T型人才工作坊就像是一個平台,當他們的想法聚集到一個量的時候,碰撞產出的可能性是很驚人的!所以我想保持學員多元化是最重要的部分,像這一次護理系同學的加入讓使用者的需求面凸顯出來。」在學員端維持好的多樣特質,而從教師端的觀點切入,王雪娥副教授則指出:「我們每次面對的學員都不同,即使我們都教很基礎的東西,也能透過不同的學員得到相當不錯的回饋。如果真要說改善什麼,我是覺得資訊要與時俱進,把趨勢勾勒出來,學員自己就會有很不錯的反思。」
人們的思考路徑總是走在舒適圈上,學校教的理論畢竟制式。教師群想讓學員跳出舒適的框框,帶出趨勢的議題讓學員拓展眼界。儀器本身儘管不斷創新,但創造出新儀器的想法,仍然依賴著人的創意。
T型人才工作坊這兩天的課程安排,希望帶給學員的是「感同身受」的能力。以此為原點,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由設計者的創意思考、與不同領域的人溝通協調、同時思考探索老人照護議題的發展與爭議核心所在,以兼具創意、關懷的發想,為老人照護注入新活力!

 
图片
在設計課程時,教師群定調的是相關技術的「瞭解與應用」。課程設計或許可以總結如此:儀器、設備本身是創意範圍的框架;應用層次則希望不同領域的學員彼此激盪──看會撞出什麼新玩意來!
图片
李秀卿表示,跨領域教學重點並非是要學員跨領域地去學習其他科系的專業,而是透過彼此的對話與溝通,嘗試了解其他領域的限制所在,同時也學習如何與其他專業人士進行溝通。
图片
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由設計者的創意思考、與不同領域的人溝通協調、同時思考探索老人照護議題的發展與爭議核心所在,以兼具創意、關懷的發想,為老人照護注入新活力!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