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血壓照護×貼心電資科技
2014/11/08&15
【教師訪談】跨領域教學的Why與How
由經國管理學院與海洋大學講解遠距照護發展的趨勢,再配合百略醫技帶來血壓計的實務操作體驗──一個教學的嘗試,過程往往比結果更為重要。讓我們看看在教學背後,教師群如何設計課程,與他們的心得觀察。
講師/張忠誠 臺灣海洋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林進豐 臺灣海洋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王雪娥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護理系 副教授 李秀卿 百略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案副理 黃仲甫 百略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業務經理 孫秉良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資訊多媒體應用系副教授 採訪、編輯/林智偉 審稿編修/王品涵 |
【前言】智齡血壓照護×貼心電資科技
【整體報導】掌上智慧:電機醫護的聯手追蹤 【成果發表】「資料」去哪裡?──遠距照護與血壓的交會 【教師訪談】跨領域教學的Why與How 【學員心得】怎麼讓人持續每天量血壓 |
怎麼做?─談課程設計
跨領域教學的第一個問題常常是:究竟要跨足哪些領域?它們之間必然有某種聯繫才能促成合作。老人照護議題的方向很多,為什麼要選擇「血壓」為此次工作坊的主題?這是起點,也是所有想法的開始。
百略醫技副理李秀卿指出:「血壓量測是最簡單的。只要看看血糖檢測有多麻煩就知道──它必須進行血液蒐集,還要用試紙測試反應。在現有技術的限制下,很難拓展應用的空間。」另一方面,血壓既可以反應許多生理狀況,測量又相對簡單,「所以學員可以將心力投注在如何整理與傳遞資訊上。因此,我們主要是把新產品帶來,讓學員體會一下影響血壓的因素與血壓資料上傳的方式差別。比較實用功能外,也讓他們思考雲端科技如何改變服務的方式。」換言之,兩款新的血壓計正好可以讓學員看到照護發展趨勢。學員的工作,是開發一個全新服務的可能性。 由於血壓計也有些部分得應用電機層面的知識,然而,非專業領域的學員,要如何吸收這些知識呢?對此,海洋大學電機系林進豐助理教授表示,在教學上,要盡量減少專業領域的硬知識,而把重點擺在現行的資料傳輸能夠做到什麼地步,以及補充照護方案該注意到的地方。換言之,也就是讓學員的想像更為具體。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護理系王雪娥副教授則提出,將歷史發展引入課程,透過對遠距照護服務發展的關照,提出歷年以來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如成本、人力、制度等,讓學員思考。「主要是拋出『爭議』給學生,讓他們想。」王雪娥說。 簡而言之,在設計課程時,教師群定調的是相關技術的「瞭解與應用」。課程設計或許可以總結如此:儀器、設備本身是創意範圍的框架;應用層次則希望不同領域的學員彼此激盪──看會撞出什麼新玩意來! 解題的過程:教師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