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智齡血壓照護×貼心電資科技 
2014/11/08&15


【整體報導】掌上智慧:電機醫護的聯手追蹤  

如果能有一套長輩愛用的自我檢測身體數值的設備、讓長輩願意定期追蹤自己的健康狀況,是高齡健康議題中特別被關注的,能讓健康護理概念從醫院落實到社區或個人身上。比如血壓照護。正因如此,對於血壓指數的關心和長期照護,就成為本次工作坊的主題:規劃設計「新式智齡血壓照護服務系統」。
講師/林進豐 臺灣海洋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王雪娥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護理系副教授
   李秀卿 百略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案副理
   黃仲甫 百略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業務經理
   丁導民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老人服務事業管理系助理教授
整理/陳怡君
審稿編修/
王品涵
【前言】智齡血壓照護×貼心電資科技

【整體報導】掌上智慧:電機醫護的聯手追蹤

【成果發表】「資料」去哪裡?──遠距照護與血壓的交會

【教師訪談】跨領域教學的Why與How

【學員心得】怎麼讓人持續每天量血壓  


本次T型人才工作坊以血壓照護為主題,邀請電機、醫護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開講。透過引導教學與業界現況的傳達,除了帶領學生思考問題之外,更鼓勵他們在課程之後的專題實作中設計出一套實用性的血壓照護服務提案。在學習醫護和應用電資科技的基本知識後,學生回到小組中,以自己的判斷去找到問題點,互相討論並試著解決。透過這樣鼓勵思考和具彈性的學習模式,期待學員以此一學習方式為基礎,嘗試解決在各自領域中發現的社會問題。

認識成功老化

年輕人的優勢,在於生理與心理上的復原力往往較強。相較之下,隨著年紀增長逐年下降的體力,是衝勁不再的影響主因,或由於長期習慣壓抑感受而難以開口,或由於親友紛紛凋零缺乏友伴訴苦,老年人的心理調適,遂成被忽略的嚴重問題──近年,從經建會及臺灣失智症協會的研究報告指出,臺灣65歲以上老人中,失智症老人的比率明顯升高。經建會於民國98年推估,民國145年時臺灣失智人口將達62萬人,但近年的推估結果發現,臺灣將提早10年面臨此狀。與WHO資料比較,臺灣不到20年,失智人口即倍增,比全球進展速度更快。照顧失智老人的社會成本,將成為未來世代非常沉重的負擔。而無論是預防或是照護失智症老人,他們的心理狀態越健康,照護也就越輕鬆。因此,長照與自主生活等概念的推廣也就變得相當重要。
那麼,要如何來推行這些概念呢?面對此一問題,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老人服務事業管理系的
丁導民助理教授所開的藥方是「成功老化」。「就是鼓勵老人心存樂觀,適當地『選擇』自己擁有的資源,『補償』日漸失去的身體功能或社會角色,以『最佳化』自己老年可能擁有的生活。」丁導民說。當人漸漸年老,遠離社會中心,面對家庭代溝、社會觀念變遷及新時代科技所造成的阻隔和壓力,若能透過外在的鼓勵和內在的積極振作,便能紓緩老人在身心上的壓力,降低生病和身體失能的可能。
要成功老化有三個關鍵因素:「避免疾病」、「維持高認知與身體功能」、「積極地生活」。簡單地說,也就是預防失智、失能和快樂生活。比如吃飯要細嚼慢嚥,一方面保健牙齒,有牙齒才能自己食用有營養的食物,比較不容易生病;一方面腦部皮質區的血液循環也會增加,刺激腦神經運動就相對地減緩失智的可能。而多運動能減緩失能、曬太陽可促進神經生長因子,使人不易憂鬱。再來,透過列清單,協助自己重整資訊,可避免記憶衰退,甚至參與懷舊、藝術治療也有助於找到自我認同和生活新方向,讓老年生活更快樂。 

遠距照護的需求與挑戰

推廣健康的老年生活,除了樂活概念的推廣,社會制度的相配合也很重要,因此提倡長期追蹤、健康諮詢和健康活動促進的「遠距照護模式」(Telecare)便因此而生。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護理系王雪娥副教授說明,遠距照護即是「透過電子科技與通訊」來輔助老人照護、促進健康,它強調「在宅服務」,即是讓服務對象待在熟悉的環境裡,由服務端提供醫療照護服務,體現「在地老化,就地安養」的理念。
概念上如此,實際上又怎麼推行呢?「遠距照護」可細分為社區式、居家式與機構式三種,每一種服務模式都可以獨立營運,以照顧民眾的不同需求。「社區式」提供社區健康便利站、視訊衛教及諮詢、行動定位安全、藥事安全服務、生活資源轉介等服務;「居家式」則以遠距生理量測、遠距衛教、會員訪視、生活資源轉介、緊急狀況處理等服務,也可請專業人員進行訪視。「機構式」則提供遠距視訊會診、生理量測、遠距衛教指導等服務。原則上,這三種遠照服務均是透過資訊平台,將照護資源科技化,讓民眾得以迅速便利地取得所需的照護資源。換言之,只要透過手機、PDA、電腦等電子設備,醫事人員便能長期追蹤使用者的生理狀態,同時提供線上視訊的健康諮詢服務。這樣的作法,一來能節省醫療成本、住院與診療時間,二來也免除患者奔波於醫院與住家的不便,三來也能使老人更了解自我血壓、血糖的控制情形,更增加自我對於健康管理的信心。
然而,遠距照護也有其發展困境,除了民眾對於面對面的醫病關係較有信任感外,醫療機構也常是老人人際互動的場所,這點很難由機械性的遠端診斷來取代。遠距照護要做到什麼程度才能讓民眾願意降低對醫生的依賴,勢必得更細緻地去討論。是否能從遠距照護的量測裝置著手,降低其操作的難度,或者健保能針對遠距照護來給付,協助裝設裝置,也是可以討論的方向之一。

血壓計與電資科技教學

一般來說,當人年老,活動範圍便因體力下降而縮小。同時,並非所有人的健康狀態與經濟條件都允許他們能隨時直奔醫院,接受診療。此外,以行動不便者、慢性病患者與術後照護的醫療需求,都不是單純看診就能解決,要搭配長期追蹤的照護服務,方能妥善照顧。血壓數值的監測,是健康追蹤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遠照的關注重點。因此本次工作坊的實作課程,便以血壓量測為體驗項目。   
這次血壓計的體驗,是希望學生能夠理解在不同情境和活動量下血壓的變化,以及考量在提供血壓照護時應注意的事項。王雪娥副教授指出,在年長族群中,65歲後約有三分之二的人會出現高血壓症狀,同時這群長者也是血壓控制率最不佳的族群,因此藉由持續測量並記錄血壓,可以幫助醫生判斷偏高的血壓是否需要繼續關注,或應接受診治與後續治療。一般來說,理想血壓是收縮壓小於120,舒張壓小於80;正常血壓容忍範圍稍寬,收縮壓小於130,舒張壓小於85。在這些指數之外的數字,則將視症狀輕重來決定後續診治及調養與否。
血壓時時刻刻都在變化。一般而言,天氣較冷、情緒緊張興奮或恐懼時,血壓會偏高,而天氣較暖、睡眠、情緒穩定時血壓較低。隨著年齡越大,動脈彈性和心肺功能也越差,血壓也會隨著年齡漸長,三十歲後便一路逐漸上升到六十歲,因此血壓高低,也可以是血管壁彈性強弱、心跳搏動能力好壞或血液流量多寡的指標,必須多加注意。
在對血壓計基本知識有所了解後,百略科技的黃仲甫和李秀卿講師指出,居家量測血壓常有資料難以判讀和無法做好自我監控等問題。業界對此的解決方法,是以雲端血壓計搭配個人健康管理系統,透過日常健康紀錄來觀察生理量測數據(血壓、血糖、體重變化等),再上傳到雲端儲存數據。系統要求使用者每天輸入數據,長期下來則能對使用者的生理狀態、生活型態和就醫資訊有所掌握。工作坊當天,提供四種不同的遠距傳輸介面裝置,在教學現場供學員使用和演練。
現場的四種雲端血壓計裝置,第一種是量完血壓,使用USB線連接電腦,進入個人健康管理系統上傳血壓數據;其血壓計操作介面陽春,造價也最親民,但是連線上網的步驟比其他雲端血壓計要來得複雜。第二種是藍牙血壓計,量完血壓後,開啟藍牙,連上智慧裝置,再上傳到伺服器;這種血壓計操作上最困難的地方,是第一次設定較為複雜,之後只要開啟藍芽,血壓計就會直接傳輸數據到網路上,但因為要在量完血壓後再以智慧裝置辨識身分,使用上也有較不直覺的缺點。
第三種是NFC手機接觸。使用智慧手機或平板電腦來進行身分辨識,再上傳血壓資料。由於現在手機持有率高,手機常是老人每天會接觸使用的電子產品,因此頗受歡迎;這種血壓計的缺點,是目前APP介面尚未設定齊全,仍有改進空間。第四種是RFID血壓計,使用者持有一張IC卡片作為身分辨識的依據,裝置本身可以透過網路連接線上健康管理系統,不需要持有其它裝置就能使用。此一裝置的缺點是不方便攜帶,以及網路設定相對困難。儘管如此,學員普遍第四種機種很適合社區照護中心來使用。
綜合來看,第一種在操作上最為繁瑣,接受度也最低。然而兩位講師卻指出,第一種機型雖然在操作上有繁瑣的缺點,因價格上的優勢,使得它仍有一定的市場,至於操作不直覺的問題,則可透過家人協助得到解決。換言之,該產品在使用上的方便程度,是視老人的居住生活型態適合與否來決定。而第四種RFID介面裝置雖然方便好用,但在應用科技上仍有幾個技術問題需要考慮,比如多人數據的儲存、介面顯示、內建網路連線等裝置都必須收在小小一臺機器中,再用最簡單的介面呈現,還有直覺性的按鈕方便使用,這些複雜的技術才剛開始發展,因此機器使用的方便性也不一定就是最方便耐用的。透過多面向的觀點討論,激發了學員更多不同面向的思考空間。
最後,林進豐助理教授介紹了「遠距健康照護通訊技術」的發展歷程。遠距照護的原始目的,在於「通過資通訊技術,以電子通訊系統實施健康預防和健康促進」。林進豐指出,實施遠距通訊照護的國家,大多天候嚴酷、地廣人稀,除醫療資源分布沒有臺灣這麼密集外,嚴酷的天氣也會影響病人出門就診的意願。也是在這樣狀況下,遠距照護就變得極為重要。以澳洲和加拿大為例,這兩個幅員廣闊的國家,因為推廣遠距照護,城鄉間的醫療資源分布不平衡的問題也能獲得一定程度的解決。那麼,臺灣是否就不需要發展遠距照護了呢?林進豐搖搖頭,指出臺灣雖然地狹人稠,然而城鄉醫療資源仍有相當落差。同時間,因為臺灣是資訊與醫療大國,兩者的整合除了能提供生病時的照護外,更可以進一步從預防做起,亦即養成老年人的自我健康管理習慣。比如中興保全在民國101年便嘗試建置「照護專用call center」,不僅提供健康諮詢,讓使用者有調整自己飲食和運動頻率的依據,而在提醒糖尿病友回診、連續性生理指數觀測數據的建立也有助於長期追蹤和用藥調整,便是很好的例子。

知識與關懷的結合

無法直接看穿五臟六腑下的老化和病痛,也無法預料身體器官什麼時候失能,這樣的恐懼,使得高齡族群有密集求診,四處尋覓養生之方的現象。而對於醫療的高度依賴,是否有解救之法呢?如能有一套自我檢測身體數值的設備、定期追蹤自己健康狀況的習慣,健康護理概念是否就能從醫院落實到社區或個人身上?因此,對於身體幾個重要測量指標,是高齡健康議題中特別被關注的,比如血壓照護。正因如此,血壓指數的關心和長期照護,就成為本次工作坊專題製作的題目:新式智齡血壓照護服務系統。
透過這次工作坊課程,可以看到學生在上過理論課程之後,從自己身邊最親近的家人開始訪談,或在住家附近探索,或思考醫療場所中具體感受到的高齡現象及相關問題。對於面對老化該有的態度和心理支持,甚至是社會制度該怎麼去鼓勵年長者的自我健康管理,降低其對於醫療效果的依賴性,從而建立起對健康的自信心,還有透過血壓計的實際操作,了解使用介面改善的方向和開發成本,大部分學員都得以掌握以上概念。
在成果發表之後,學員周侑德提到,對於臺灣人口老化和如何成功老化的議題,他原本並不太了解。然而,透過課程和小組討論,他認識了這個領域的潛能與族群的需求。透過腦力激盪與跨領域的知識分享,他和同組的學員提出了「享受的健康管理」概念,發想出按摩椅搭配多功能檢測方案的想法。「也就是與social media資源整合,提出雲端按摩椅健診的服務。另外若搭配空間資訊系分析方案,則個案在有緊急醫療需求的時候,可以聯絡到所在區域內最近的醫生來看診或進行緊急照護。另外一位學員周相如的小組,則認為「Simple is best」,以方便為前提,以最少的肢體接觸,提供最多的測量服務,希望能降低使用者的操作障礙。具體來說,比如以指紋感應來解決身分識別與登錄連線的困難。其他學員,如醫護科系出身的學員,則提出了更實際的作業模式檢討;科技產業出身的學員,則關注智慧手機程式的應用;考慮到人際交流的重要性,學員也提出結合社交需求與健康測量的觀察角度等。六組學員的思考,呈現出多角度的社會關懷,而醫療系統的支援與照護社區化的精神,則成為學員們專題報告中一致的出發點。

結論

你怎麼看待老化?老化始於一種對生命力流逝的心理感受,和儀表、感官、骨骼整個身體系統的改變是互相作用的。丁導民在課堂上說:「老年期個體可能產生功能上的退化,因此在飲食和日常生活中往往需要加以調整或控制。」還有,儀表的改變「不會對生命造成直接威脅,卻易對老人的心理感受和自我效能產生間接的影響。」身體的能量抓不牢也喚不回。如果我們不去同理老化現象,又怎能去想像老年生活該如何過,又如何去面對身體功能逐漸走下坡的不安全感?
所以,讓年輕學生跳脫平時的校園生活,來感受這個社會要面臨的高齡現象。臺灣老年人口比率如今已超過10%,預計在2017年將破14%大關,從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轉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對於智齡健康和安養將有越趨強烈的需求。
今天工作坊所傳達的理論、知識和學生親身的實踐經驗,將開啟他們未來對長者問題的思考,也將引導他們未來跨領域的尋找知識支援,還有相關科技的應用。專題發表的過程和成果,是團體思想實驗裡撞擊出的靈感和思考痕跡,就像是實驗室裡不同元素加在一起,因化學作用而併發的小小火花。星星之火,足以燎原,期待今日的這一把星火,能照亮未來遠照的長期發展!
 
图片
要成功老化有三個關鍵因素:「避免疾病」、「維持高認知與身體功能」、「積極地生活」。簡單地說,也就是預防失智、失能和快樂生活。
图片
遠距照護的原始目的,在於「通過資通訊技術,以電子通訊系統實施健康預防和健康促進」。
图片
工作坊所傳達的理論、知識和學生親身的實踐經驗,將開啟他們未來對長者問題的思考,也將引導他們未來跨領域的尋找知識支援,還有相關科技的應用。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