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健康食代×情感瘋設計
2012/11/24&12/01


【老師有話說】營養保健遇上工業設計的佈局

當營養保健與工業設計相碰,會激盪出什麼火花?這場由台北醫學大學與長庚大學聯合規劃的T型人才工作坊,除了延續「跨領域」的理念外,還從長庚工業設計系重視的「情感設計」切入,結合北醫的「營養保健」專業,讓「食」不只是高齡者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樂趣。從中,不僅看見各夥伴學校踏穩傳承之路,更能發現各校系所帶來的專業經驗,讓智齡聯盟得以不斷創新與成長。

撰文/林怡廷

【引言】當工業設計遇上營養保健

【單元課程一】 健康之計在於「吃」

【單元課程二】你今天笑過了嗎?愉悅設計二三事

【單元課程三】灰姑娘的神仙教母:劇本式設計

【老師有話說】營養保健遇上工業設計的佈局

【助教有話說】設計新體驗:跨領域合作的力量

【學生成果】實在努力,讓高齡「食」在健康

【學生心得】我有話要說

連續性目標的設立:兩次課程與三大階段

「情感設計,是長庚工設很重視的元素。」楊朝陽說。因此,這次T型人才工作坊便以「設計」為主軸,帶領大家從情感的層面,來認識設計的專業,同時結合台北醫學大學的營養學專業,其目的,是設計出讓高齡者感到享受的、「食」之樂趣。
而本次工作坊的挑戰,是要讓未曾接觸過設計領域的學員們理解「設計」這門科目的精髓,因此,在課程規劃上,長庚大學其實頗費了一番心思。「我們預定透過兩次課程,讓同學了解設計的三大階段──即情感設計、想法視覺化,以及與使用者經驗之間的連結。」王明旭說道。
或許有人會說,「情感設計不就是在設計時融入點情感,有什麼好教的!」然而,深入了解之後,才發現這可不是一門簡單的學問。因為「情感」是抽象之物,而「設計」對同學們來說,更是陌生的領域。因此,要如何讓學員同時理解「抽象之物」與「陌生領域」?
「最重要的一步,是要讓他們了解,真正的設計要從接觸、從對話開始。」王明旭表示。換句話說,設計不是單方面的空想,而是要走出工作室,從接觸、從對話中了解別人的想法。學員們才發現:原來高齡者的生活跟我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有了這一層面的認識後,更能激發學員們的同理心,為高齡者設計出符合需求的產品。
「起初,『情感』的概念幾乎沒有出現在各組的初步構想中。不過,學員們在實際接觸高齡者後,『情感』開始浮現在設計過程與結果中。我想,這體現了情感設計的精神-融入對話、賦予關懷,真正了解需求!」當回想起學員們的設計過程,楊朝陽滿臉笑意地說著。
通過了第一階段的考驗,第二階段的課程則是「實體化」。從製作簡易模擬樣品開始,再透過電腦繪圖、修改,甚至運用科技設備印製一比一大小的模型,是最複雜、又最耗費心力的過程。然而,儘管如此,楊朝陽與王明旭仍堅持要將這個階段納入課程規劃中。「雖然只是短短兩天的工作坊,但是希望讓學員們體驗設計的整體流程。因此,提出想法後,不是就此停住,而是要讓想法從無形轉成有形!」兩位老師異口同聲的表示。而這樣的做法,確實也讓學員們獲得不少的收穫:「當我看到想法成真的瞬間,不僅感到相當滿足,還熱切地想知道產品的後續發展,以及接下來怎麼改善!」學生說。原來,想法實體化不僅讓學員們獲得學習上的滿足感,還讓他們具有改善產品的熱忱與衝勁。
「最後,則是前兩個階段的延續。在提出想法、具體化成產品後,我們鼓勵學員們拍攝影片,記錄產品跟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上的關聯。」王明旭說。而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任務,從腳本撰寫、實際拍攝到影片剪輯,都要緊扣主題。過程中,則又幫助學員回顧高齡者與產品之間的連結、對生活產生的實際效益等,讓產品特色更為聚焦。

連續性目標的達成與顛覆:出乎意料的學生成果

「當看到學員們以影片傳達產品理念時,我的臉上不禁露出一抹微笑。因為這群來自各領域、對設計原本毫無概念的學員們,竟能依照設計方法,一步步完成作品。他們的成長令我十分感動、也相當肯定。」楊朝陽說。而學員們達到的其實不只於此,他們甚至還顛覆了老師對設計與教學的既定想法。舉例而言,「千歲」組的設計裡面,楊朝陽乍聽之下只覺得荒唐,心想「這是什麼東西啊?!如果是系上學生提出來的想法,一定叫他重做!」不過,隨著想法具體化,楊朝陽漸漸認同學員們的理念,甚至覺得該作品是個相當成功的嘗試。「從這個經驗,讓我開始反思對設計、對教學的想法。我想,不要太早斷定學生作品的好壞,而是要試著傾聽、試著了解他們的看法,這樣才更能啟發學生完成好的作品。」 楊朝陽說。
在短短兩天的課程中,竟能完成三大階段性的任務,談起這個過程,老師們還是覺得不可思議。「其實,籌備工作坊時,好多疑問不斷浮現在我們的腦海裡:沒有設計經驗的學員們能在短短兩天內進入狀況?他們真的有辦法完成作品嗎?」王明旭說。「後來,我們想出個點子:各組由一位具工業設計背景的助教帶領,讓年紀相仿的他們能在短時間內融入彼此。」王明旭又緊接著說,「當然,我們認為,真正的主角是學員,助教畢竟只是輔助。」因此,工作坊舉辦前,便先向助教建立這個觀念──助教的任務是帶領學員們在短時間內認識設計,而學員們才是真正要去體驗箇中酸甜苦辣的主角。也因為前期的溝通得當,因此,雖然助教們皆擁有專業的設計背景,但他們並沒有試圖影響學員們的看法,而是讓他們自由探索,只在必要時提供引導,這讓工作坊得以順利進行,更讓學員們能從親身實踐中得到難以忘懷的經驗。

終極目標:生活即設計,設計即生活

「設計不是一道窄門,而是生活的一部分。」王明旭堅定地說。這次的工作坊,除了引導設計的方法外,還要傳達這個概念。讓不同生活經驗、不同領域的人都能踏入「設計」領域,從眼睛觀察、從耳朵聆聽、從生活感受,彼此分享經驗、再迸發設計想法。從生活中找尋靈感,才是設計最重要的精神。
「雖然兩天的工作坊已經落幕,但這不是結束,而是個起點。期待學員們能將這個精神發揮到各個領域中。像是工學院學生能開始從生活中看工程,改善不符合人性的複雜操作;醫學院的學生則能從醫院實務中,發現需求並觸發新想法。當設計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時,能成為一項自然又富有創意的工具,強化各個專業領域,讓它們更能貼近人們的生活。」王明旭滿懷信心地說著。

建議:開創智齡聯盟的無限可能

本次T型人才工作坊結束後,楊朝陽與王明旭對於此項嘗試大有好評。而兩位老師也相當慷慨地給予智齡聯盟在課程規劃上的建議,期望智齡聯盟能更加成長、茁壯,開創跨領域的無限可能。
第一個建議,是作為暖身的「預先知識」。王明旭建議,因為部分學員對T型人才工作坊的概念仍然有些迷糊,因此,若能在每次工作坊舉辦前,讓學員們先行了解工作坊的形式,或課程內容的基礎知識,那麼在參與工作坊的時刻,便能更快進入狀況,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個建議,則是「漏斗式的凝聚」。楊朝陽認為,T型人才工作坊最重要的目的,並非讓學員在短時間內學到某個科目的專業,那實際上也是不可能的事情。那麼,目的是什麼呢?目的應該是讓學員在短時間內理解該專業的基本內容,因而進一步地,能在短時間內學會與不同領域的人溝通與合作。因此,溝通與合作,就成了最重要的議題。楊朝陽便建議,未來規劃工作坊課程時,或許可以引導學員們在組內找到自己的位置,從自身角度提供專業外,還能借助他人專業,將此融合在各組的設計中。就像是一個漏斗,把相關的東西聚在一起,讓創意能更加深化,產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

 
图片
本次工作坊的挑戰,是要讓未曾接觸過設計領域的學員們理解「設計」這門科目的精髓,因此,在課程規劃上,長庚大學其實頗費了一番心思。
图片
助教的任務是帶領學員們在短時間內認識設計,而學員們才是真正要去體驗箇中酸甜苦辣的主角。
图片
建議「預先知識」、「漏斗式的凝聚」,期望智齡聯盟能更加成長、茁壯,開創跨領域的無限可能。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