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代×情感瘋設計
2012/11/24&12/01
【老師有話說】營養保健遇上工業設計的佈局
當營養保健與工業設計相碰,會激盪出什麼火花?這場由台北醫學大學與長庚大學聯合規劃的T型人才工作坊,除了延續「跨領域」的理念外,還從長庚工業設計系重視的「情感設計」切入,結合北醫的「營養保健」專業,讓「食」不只是高齡者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樂趣。從中,不僅看見各夥伴學校踏穩傳承之路,更能發現各校系所帶來的專業經驗,讓智齡聯盟得以不斷創新與成長。
撰文/林怡廷 |
連續性目標的設立:兩次課程與三大階段
「情感設計,是長庚工設很重視的元素。」楊朝陽說。因此,這次T型人才工作坊便以「設計」為主軸,帶領大家從情感的層面,來認識設計的專業,同時結合台北醫學大學的營養學專業,其目的,是設計出讓高齡者感到享受的、「食」之樂趣。
而本次工作坊的挑戰,是要讓未曾接觸過設計領域的學員們理解「設計」這門科目的精髓,因此,在課程規劃上,長庚大學其實頗費了一番心思。「我們預定透過兩次課程,讓同學了解設計的三大階段──即情感設計、想法視覺化,以及與使用者經驗之間的連結。」王明旭說道。 或許有人會說,「情感設計不就是在設計時融入點情感,有什麼好教的!」然而,深入了解之後,才發現這可不是一門簡單的學問。因為「情感」是抽象之物,而「設計」對同學們來說,更是陌生的領域。因此,要如何讓學員同時理解「抽象之物」與「陌生領域」? 「最重要的一步,是要讓他們了解,真正的設計要從接觸、從對話開始。」王明旭表示。換句話說,設計不是單方面的空想,而是要走出工作室,從接觸、從對話中了解別人的想法。學員們才發現:原來高齡者的生活跟我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有了這一層面的認識後,更能激發學員們的同理心,為高齡者設計出符合需求的產品。 「起初,『情感』的概念幾乎沒有出現在各組的初步構想中。不過,學員們在實際接觸高齡者後,『情感』開始浮現在設計過程與結果中。我想,這體現了情感設計的精神-融入對話、賦予關懷,真正了解需求!」當回想起學員們的設計過程,楊朝陽滿臉笑意地說著。 通過了第一階段的考驗,第二階段的課程則是「實體化」。從製作簡易模擬樣品開始,再透過電腦繪圖、修改,甚至運用科技設備印製一比一大小的模型,是最複雜、又最耗費心力的過程。然而,儘管如此,楊朝陽與王明旭仍堅持要將這個階段納入課程規劃中。「雖然只是短短兩天的工作坊,但是希望讓學員們體驗設計的整體流程。因此,提出想法後,不是就此停住,而是要讓想法從無形轉成有形!」兩位老師異口同聲的表示。而這樣的做法,確實也讓學員們獲得不少的收穫:「當我看到想法成真的瞬間,不僅感到相當滿足,還熱切地想知道產品的後續發展,以及接下來怎麼改善!」學生說。原來,想法實體化不僅讓學員們獲得學習上的滿足感,還讓他們具有改善產品的熱忱與衝勁。 「最後,則是前兩個階段的延續。在提出想法、具體化成產品後,我們鼓勵學員們拍攝影片,記錄產品跟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上的關聯。」王明旭說。而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任務,從腳本撰寫、實際拍攝到影片剪輯,都要緊扣主題。過程中,則又幫助學員回顧高齡者與產品之間的連結、對生活產生的實際效益等,讓產品特色更為聚焦。 連續性目標的達成與顛覆:出乎意料的學生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