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身心健康×高齡玩具
2013/12/07&14


【學生成果】創意大車拼  

經歷一番腦力激盪的思考過程,各組從高齡使用者的背景去發現需求,一步步發想與討論,最終找出設計標的,各自發展出創新架構的創意高齡玩具。這次的成果發表,邀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謝佳容助理教授、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系楊朝陽助理教授、大暘整合創制有限公司邱維揚設計總監、長庚醫院復健物理治療師陳貞吟等人一同講評,期待從其他專業角度會進來的意見,讓創意想法再有新的看見!

撰文/孫于蘋
【引言】身心健康×高齡玩具

【整體報導】玩出健康好元氣


【學生成果】
創意大車拼


【教師訪談】
教師甘苦談


【助教訪談】
跳脫框架,學習超驚艷!




釣魚故事遊戲

創意成果

這組虛擬一位72歲長者,以他為對象做設計。設計概念是,簡化桌遊的遊戲方式,共有「釣魚選卡片」、「抽棒子決定卡片」來組織情節兩種玩法。藉由遊戲促進祖孫的互動,年輕人可學習長輩的智慧,高齡者也可透過故事來分享生命。    

評審講評

「透過遊戲增進祖孫情是好的創意發想,若能與科技結合,會讓創意更多元。」謝佳容從護理角度提出看法;而工業設計系的楊朝陽則提醒製作細節與引發續玩的動機都還要留意;邱維揚總監從業界角度認為:「缺少從觀察到發想間的轉化連結,應更注重從觀察得出的生理心靈需求,在設計上力求操作簡便。」陳貞吟也表示贊同,她認為「遊戲中精細動作對年長者較困難,可能會造成他們的挫折感」。

 

图片

SWEETCH(Sweet+Switch)

創意成果

這組的創意顛覆了一般對遊戲的想像,以交換禮物為主要概念,採用禮物球形式作為分享平台。一開始製作禮物球的過程即為遊戲的一部分,在禮物球裡可加入高齡者的圖畫、創意文字,將禮物球傳下去,彼此分享,藉此認識更多朋友,跨越地理限制、是銀髮族社交的平台。    

評審講評

楊朝陽建議從觀察到遊戲設計的轉換過程應再仔細思量,像,長者對禮物球創作不見得感興趣。而謝佳容針對傳遞溫暖的概念提出互動性建議:「比起單面向的訊息傳遞,輔以錄音功能可達到雙向交流的效果。」邱維揚認為可利用既有的技術平台做創新,比如,放高齡者才藝影片供朋友欣賞增加使用動機。陳貞吟覺得即使立意良好,但操作面太科技化可能會造成長者使用的恐慌,面對面實際互動會比起透過螢幕交流更吸引人。

 

图片

爺奶的大地遊戲

創意成果

這組觀察到高齡者害怕寂寞、缺少運動肌力,也不喜歡外出。因此選擇以大富翁遊戲為基礎,改良缺乏肢體互動、玩法固定等缺點,再結合骰子、賭場轉盤等設計,讓高齡者可以活動筋骨;遊戲也考量能吸引小朋友、增加動機而達到彼此互動的目的。    

評審講評

陳貞吟首先認為,「這組在課前作業如長者視力不良、反應慢等觀察得很仔細,遊戲也好玩。但美中不足之處在於遊戲缺乏啟動高齡者參與的動機,或許可藉由增加聲響、搭配動作來增添遊戲趣味性。」邱維揚則認為,「遊戲地墊的設計具機動性,建議也可以在遊戲中增加如跳格子的創意。」謝佳容也提議,「除了祖孫間的遊戲互動外,若能讓高齡者自己一人也能享受遊戲,會讓整個作品更吸引人。」

 

图片

套進你我的心

創意成果

本組從祖孫角色開始發想,針對兩者體能及需求的差異,仿造套圈圈遊戲,設計類似蹺蹺板的基座,讓祖孫在同一玩具內各司其職:一人負責踩踏拋圈圈、另一人依指定部位來接圈圈,在不同玩法間獲得不同的樂趣。

評審講評

楊朝陽肯定以情境劇呈現作品,利用簡單遊戲概念便能達成不同的互動模式,便是好設計。謝佳容建議,「在遊戲之前,若先搭配柔軟肢體關節的暖身運動,讓高齡者先有預備,可讓玩具既好玩又安全。」邱維揚則強調,有「玩趣」的重點不在於功能多,而是設計簡單、有靈動性、可依個人需求而變化效果會更好。最後陳貞吟提醒,「材質上可加裝磁力以減緩下墜速度、增加高齡者反應時間,也可在踩踏處增加阻力,藉此達到訓練肌力的功能。」

 

图片

房子積木

創意成果

這組以組員父親為設計對象,他曾從事裝修工作,內心很期待能與國外孫子互動、但學英文常受挫。因此設計的玩具類似房屋與鐵道模型的積木遊戲,藉由組裝不同字母代碼元件的益智性來訓練退休長者的認知能力與活動力,也可透過祖孫教學間的互動重建自信。    

評審講評

謝佳容和楊朝陽認為玩具可能太複雜,對於邏輯與建構能力不佳者,會有操作上的困難,應簡化遊戲玩法,每當完成一個組件時,可利用網路社群「按讚」的功能,建立長者自信心。邱維揚認為,「設計假設的對象,只能作為玩具發展的概念基礎,而非所有需求的參考,不用侷限於現有技術,像堆積木遊戲也可靠電腦技術完成,藉此可訓練高齡者手眼協調能力。」陳貞吟則認為,字母拼接的益智性很有意思,可進一步設計成遠端益智、手腦並用的玩具。

 

图片

阿公的古早厝

創意成果

這組以「傳承」為主題,結合古早的自然科學,製作了扮家家酒形式的故事屋。故事屋內容包括磚造房屋、小型農作物、水車等基礎材料讓祖孫自行組裝。過程中,長者可以說故事方式敘述過去的經驗智慧,既可滿足長輩的被需求感,也可引導孩童對知識探索的興趣,從遊戲、互動間增進祖孫情。    

評審講評

從物理治療和設計者角度來看,都肯定扮家家酒的樂趣,但若能讓組裝物件更有機動性,像房屋可重複建造,讓製作過程成為遊戲的一部分,會比單純由高齡者說故事更好。楊朝陽則認為,這組概念雖簡單但能結合不同族群,讓想像空間擴大,很好,但若能利用科技使遊戲超脫空間限制效果會更好。謝佳容認為若能讓孫子也有發揮空間、甚至利用觸覺產品如沙子使失智症患者也能參與遊戲,這樣不同世代間的情境互融會使整個玩具的可塑性更高。
 
图片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