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身心健康×高齡玩具
2013/12/07&14


【教師訪談】教師甘苦談

跨領域合作的課程,該怎麼引導、怎麼教?對老師們而言,都是場考驗!其中的酸甜苦辣在反思回顧的過程中,老師們體悟到哪些跨領域教學的訣竅與該加強的重點?    

撰文/林語彤
【引言】身心健康×高齡玩具

【整體報導】玩出健康好元氣


【學生成果】
創意大車拼


【教師訪談】
教師甘苦談


【助教訪談】
跳脫框架,學習超驚艷!




要培養學員的能力

決定工作坊主題之後,劉英傑、林燕慧、王明旭就不斷思索,「學員應該要在本次課程中學到什麼樣的能力?」、「理想的教學成果會是什麼樣子?」最後,他們達成一個共識,就是,「對學員不要有任何期待,不要有任何預設立場」。「設計」和「跨領域學習」共享的性質,就是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步會走到哪裡!於是,三位老師由始至終只希望學員們能享受其中,放開心胸享受一場未知的冒險,這對教師與學員都是同等重要的心態。
為了讓學員們有個舒服、放鬆而熱絡的跨領域交流環境,三位老師事前開了多次教學會議、做足了準備,希望藉由與眾不同的引導方式,潛移默化地培養學員們三大能力:活絡團隊氣氛、時間掌握、團隊合作。
在工作坊一開始,老師們透過一些小遊戲,拉近學員間的距離,培養彼此的默契。再者,在過程中,會不斷提醒學員現階段該完成的工作,讓大家有「什麼時間該做好什麼事」的意識,以拉高做事的效率。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能力——要怎麼跟不同專業背景的人溝通協調?當問題的解決不再偏好個人抉擇,而是以團隊為出發點,學員們就必須思考「『我們』該怎麼做?」
王明旭認為,設計能力的培養絕非一兩天可達成,但經過工作坊,學員們至少可以體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樂趣。另外,透過團隊相處與磨合,學員們也許會對初次見面看不順眼的對象改觀,覺得「其實他也沒有那麼討厭啦!」「其實她也有可愛的地方!」這林林總總對彼此而言,都是很有趣的收獲!

學員表現觀察

王明旭認為:「T型人才工作坊的『T』很像一個人站著,把臂膀打開,要和旁邊的夥伴勾肩搭背,學員們的表現,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大家相互理解、支持,創造意想不到的結果。我和劉英傑、林燕慧兩位老師,對學員們的成果從沒有預設立場,所以重點不在於作品的好、壞,對學員真正有長遠影響的,絕對是參與創作的過程,其中包含了自我專業的發揮,還有與他人的磨合、溝通。
這次,我一直密切注意某小組的合作情形,因為第一個禮拜他們有很嚴重的分裂,幾乎形成一對多的僵局,完全無法溝通;但到了成果發表這天,他們相處十分融洽,作品也很棒。雖說我對學員的表現不帶任何期待,非常開放,這樣的結果仍讓我很滿意。」
擔任評審的謝佳容也認為:「以成果發表來看,的確看到學員跨領域的合作與呈現,但七分鐘的報告時間實在太倉促,如果能拉長發表時間,就能更好地展現兩週來的設計成果,擴大他們在跨領域學習的成就感。
再者,因本次工作坊的主題是要為高齡者設計『玩具』,卻沒有明確地指出是『哪一種高齡者』。高齡者並不是均質的群體,反而非常複雜,有多種不同的情況,因此,我建議教師、或者學員們,在著手設計前都要釐清產品的服務對象,越詳細越好,因為七十歲以上,患有失智症的高齡者,與同樣七十歲以上的健康長者,顯然存有很大生理、心理需求的差別。做好產品定位,能幫助設計更加精準,也更有可能商品化。
最後,我認為本次工作坊特別之處在於豐富的硬體設備,像使用立體印表機,將學員們的成果具體呈現出來,如此一來『設計』就不僅侷限在畫畫,也可以是很直接的,動手做的過程,這也是我在T型人才工作坊的初體驗!我建議,既然長庚大學有這麼豐富的資源,甚至就臨近長庚醫院,也許能邀請高齡者一同加入高齡玩具的設計,讓學員們能夠最有效地與他們的目標使用者互動。高齡者甚至可以是工作坊的顧問、評審,直接告訴我們他喜歡或者討厭這個設計,原因又是為何。」

對T型人才工作坊的建議

老師們對於這次工作坊有何建議?楊朝陽首先說:「這次工作坊由身心健康、高齡玩具,兩大主題結合,但就操作面來說,主導的是設計專業。我認為這是很值得參考的模式,儘管我們一直強調跨領域的重要性,實際操作起來,經常很沒有效率,甚至討論半天沒有結果。因此,如果T型人才工作坊能夠由一個專業來主導議題,領導其他領域的人才貢獻其力,或許會更有收獲,這是我觀察本次工作坊後,得到的靈感。」
邱維揚設計總監則建議:「可以嘗試『過夜』。設計這專業,沒有標準答案、 沒有標準程序,特別難讓別的領域的學員“fit in”。只有兩個禮拜六的相處,能夠產出成果,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如果改為兩天一夜的模式,情況也許會不同,因為學員們可以一起刷牙、洗臉、吃早餐,他們可以不間斷地相處、討論、更了解彼此,這樣的群體感與革命情感,絕不是兩個禮拜六能夠培養出來的,同時也會顯著地反映在他們的設計作品上。」
劉英傑也認為工作坊只有兩天時間,在特定主題的操作上其實很有難度,很容易壓縮到學員們互動、腦力激盪的時間,因此建議,「T型人才工作坊的教師群,要妥善地掌握教學的效率,也就是要好好琢磨如何在短時間內,好好地傳授教學內容,讓學員們有更好的溝通、操作時間。另一方面,也許可拉長工作坊的時間。以設計這領域來說,將好的概念,濃縮成好的產品,需要不斷地嘗試與失敗,僅僅兩天幾乎不可能有『從失敗中再繼續往前』的機會,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我建議工作坊結束後能有後續的發展,將一些不錯的成果,進階為專案導向的操作方式,一來網羅有潛力的學員,二來持續讓好點子開花結果。」
關於時間上的問題,王明旭也提出看法,「因為長庚大學交通比較不方便,工作坊第一週,大部份學員都比預定時間晚到一個小時,大大壓縮了老師們的教學內容,當然還有彼此的討論時間,因此,我建議工作人員要更確實地通知學員,抵達工作坊的交通路線。另外,兩天要完成一個設計案非常不容易,關鍵就在於教師與助教要有更充足的準備,更好地琢磨當學員遇到困難時,要如何適當地伸出援手,保持整體活動的流暢性,這些都是需要持續努力的目標。」

對工作坊的心得

對於參與T型人才工作坊有何心得與體會?劉英傑首先說:「T型人才工作坊是我沒有嘗試過的教學模式,與醫學院老師聯手帶領不同專業背景的學員進行設計思考,更是前所未有的經驗,也是非常冒險的挑戰。因為跨領域教學有困難度在,為了讓工業設計與高齡專業這兩大領域有良好的互動與結合,我和物理治療系的林燕慧老師、還有設計本科的王明旭老師,事前開了多次會議,做了相當程度的跨領域教師間的協調與溝通。我想,與不同領域的專才相互體諒、充分而直接的對話,是這次T型人才工作坊給我的寶貴經驗。」
林燕慧接著說:「以醫學院老師的身份,加入本次以設計為主軸的T型人才工作坊,是我教學生涯的初體驗。除了劉英傑、王明旭老師和我的專業截然不同,學員們的主修科目更是五花八門,除了跟職能治療、設計相關科系,還有哲學系、體育系的同學。看到不同領域的學員們,一起腦力激盪,製作出超乎期待的高齡玩具,真是相當有趣的過程,也讓我更加肯定,潛能是絕對可以被激發的!
另外,透過這次的經驗,我認為跨領域學習模式,因成員彼此的學習本位存有差異,老師的『引導功力』就變得特別重要。像在這兩天課程中,王明旭老師就不斷提醒學員本次設計的四大要素:『想要玩』、『可以玩』、『一起玩』、『健康玩』,幫助大家凝聚設計的方向,更切合理想的目標與跨領域學習的成效。」
王明旭補充說:「雖然本次工作坊以設計為主軸,但學員們大多不是設計背景出身,這對我來說是個全新的挑戰!但與兩位老師的合作、學員們的學習成果來看,我確實得到一個新的想法:設計就是解決特定問題的特定方法,天下問題百百種,於是設計更是五花八門,需要有各種專業知識作為後盾。每一個個體都有其學習本位,透過跨領域工作坊形式,大家有機會凝聚在一起,共同發展一個未知的議題,對我們老師、學員們而言,都是非常振奮而有趣的體驗!」

图片
「設計」和「跨領域學習」共享的性質,就是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步會走到哪裡
图片
建議工作坊的教師群,要妥善地掌握教學的效率,讓學員們有更好的溝通及操作時間
图片
每個個體都有其學習本位,透過跨領域工作坊形式,大家有機會凝聚在一起,共同發展一個未知的議題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