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友善空間×智齡樂行
2015/01/16&17&19


【學員訪談】跨領域學習樂趣

如何營造友善長者的乘車空間?這次工作坊學員從心理系講師了解高齡者的身、心限制,以及從城鄉所講師認識都市公共交通設施的規劃要點。兩個看似不相關的知識領域,為這次工作坊搭起了「友善空間×智齡樂行」的創意火花,不同領域的學員一起觀察需求,找出友善候車空間的元素,並加以具體化,這樣短暫、豐富充滿挑戰的學習歷程,學員們有何體會?
整理/陳怡君
【前言】友善空間×智齡樂行

【整體報導】高齡友善候車空間設計

【成果發表】打造貼心候車亭

【學員訪談】跨領域學習樂趣

【助教訪談】做好溝通橋梁的角色

【教師訪談】在創意實驗場中交會

關心高齡者的新視角

這次工作坊學員有來自心理系、高齡健康管理系、工業設計系、土木工程學系等,以及長期參與老人照護的社會人士也來當一日學員,和大家一起思考何謂以「高齡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原則,並加以運用。
不同領域的人會激發出新的思考角度,臺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管理系的王品淳說,「高齡者有很多不同的關懷角度可以切入,因系上對高齡者的身體比較了解,知道用什麼方法可以促進他們身心健康,但公共領域的空間設計較沒涉獵,這次從公共建設的角度去思考,可以了解更多,增廣視野。」
而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系的李高魁認為,「臺灣已漸漸邁入超高齡社會,這次課程的主題(通用活動空間或設施)未來會越來越重要,我們將來也會面對這樣的問題,所以想多涉獵。
」

具體實現創意觀點

在兩位講師的課程結束後,學員從通用設計原則的角度出發,設計出一個既有社會關懷、功能性十足的公車候車亭。學員們留意觀察高齡者出門搭公車,要過馬路、查詢公車路線、等公車、排隊、上車這一連續過程中,會面臨什麼困難?如何透過空間設計來解決?
卓維真(銘傳大學商品設計研究所)想做的是,改善公車司機到站的停靠方式;他們在討論過程中,注意到一件重要的事:臺北公車不會盡量靠近公車停靠處,這對長輩要上下人行道和公車極不方便,尤其對於膝關節退化或輪椅使用者來說,會降低他們出門的意願。而待過京都的她發現,日本在面對高齡化社會都會加強對都市生活空間的規劃,但國內卻沒有因應的配套措施。因此在設計時,便特別注意上下階梯對老人膝關節的負擔。
王品淳(北醫高齡健康管理系)及組員想到的也是上、下車動線的問題,他們的設計方向是「要讓高齡者停在對的地方,有固定上、下車的行動模式,不要讓他們跑來跑去追公車。這組計畫用GPS偵測器,告知哪一班公車會來,以及來車先來後到的次序。」設計過程,賴仕堯提醒,心中要有一張「我不要這樣的生活環境」的刪去清單,再將現實可改善之處轉化成新的空間概念。

互相合作所帶來的人文影響

學員之中,有人開始感受到,跨領域交流讓他們得以將自己的知識、經驗具體輸出為關心社會的契機。
王品淳(北醫高齡健康管理系)便對工業設計系的組員印象深刻:「我們這組有工業設計系、土木工程系,也有心理系。像工業設計系比較會畫平面圖、俯視圖或是透視圖;而我的部分,是幫忙去假想情境,說明這個公車亭的設計是針對怎麼樣的長者。每個人都會注意到不同的東西,互相補足,互相討論,慢慢修正出結果。雖然有時候會卡住,這時工業設計系的同學就會幫忙畫圖,把問題具體化,幫助我們思考。」
臺灣大學心理系的謝曜名分享他兩日來的經驗:「在系上修課時,學習的知識比較廣泛,很少針對一個族群,去探索其心理上的機制。我覺得來這裡上課收穫很大。不但了解老人的心理機制,也學會如何去分享這些知識,進而和他人合作,最後產出這樣的成果。」這次課程中,對他而言也是一次絕佳的內省經驗。「像我自己感興趣的是,知覺和認知方面的議題,所以我會提供比較多的這類的資訊,可是在其他方面,就需要再加強。比如老人動線規劃,或他們在公車站時的空間感受,這些地方的思考和觀察都要再加強。」  

 
图片
不同領域的學員一起觀察需求,激發出新的思考角度
图片
賴仕堯提醒,心中要有一張「我不要這樣的生活環境」的刪去清單,再將現實可改善之處轉化成新的空間概念
图片
學員藉由工作坊了解老人的心理機制以及學習如何與大家分享所學知識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