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空間×智齡樂行
2015/01/16&17&19
【成果發表】打造貼心候車亭
|
Stop亭
角色設定
在晚上,85歲、患有關節炎、老花、輕微失智的白奶奶(155cm/48kg)要去拜訪朋友,走到公車站,抬起頭要看路線圖,確認要搭哪輛公車,公車進站時無法爭先,只能慢慢走。 設計內容 站頂有寫上站名的LED燈,車來會閃紅燈,搭配廣播,提醒乘客車將入站。 這座設有兩個月台的公車亭非常長,而且雙邊都能搭車,用閘門來規範動線,使乘客分流、排隊上車,免於搶快。閘門可以防雨天濺水,上面印有公車代表數字,讓司機按位置進站,也讓過馬路的行人遠遠就知道自己要在哪等公車。 站內的路線圖版可以上下滑動,讓老人不用抬頭瞇著眼睛看圖,而且椅子不用時,可收起來,也方便輪椅有臨停的空間。設有服務鈴可撥外線問路。 評審講評 考量到使用者的安全,特別規劃行車動線和許多休息位子,值得讚賞。 不過,賴仕堯認為因應高齡者行動方便,對行人動線應有更簡便的設計,而不是設太長的公車亭和閘門。另外車站兩邊只各放兩張地圖,人擠在一起查路線也不太理想。葉怡玉建議,多輛公車同時入站會有的混亂這點也要列入考量。而涂心寧理事長觀察,可收式椅子蠻便民,但要注意材質。 |
|
User Interface
|
|
友善候車亭
角色設定
|
|
Maru站
角色設定
92歲老黑是柺杖使用者,獨居,年事已高的他有多重慢性病,有時會去兒子家拜訪,這次兒子有事無法載他,晚餐後他便自己搭公車回家。但從尋找公車站到確認搭車資訊,都需要更清楚簡便的輔助和標示。 設計內容 以「匯集」為主題延伸出樹狀候車亭,兩側標示清楚的站名,方便旅客快速找到對的候車站。站體打上黃光,予人溫暖感受,樹狀空白處採玻璃材質,讓光線透過。站體內外會跑不同顏色LED燈,提醒乘客公車即將到站,同時光線也成為城市景觀一部分。 經過此站的四條公車路線都設有各自停靠位置及代表顏色,以分流乘客人群。 一到站,站前欄杆類似拐杖,幫助乘客依靠,還會顯示公車何時到站資訊。而內部整面牆都是觸控面板,設有公車到站提醒系統,按鈴就會亮燈,搭配廣播提醒,公車進站會停在亮燈所在。觸控面板上還可選擇動態路線圖,說出目的地,輕輕一點,就能找到所要搭乘的路線,以及該班公車的即時動態。結合互動功能,讓等待變得不無聊。另外公車站設有AED急救裝置,以備不時之需。 評審講評 這組設計得很完整,空間感和結構都很強,但評審對於隔在公車站和公車中間的那組欄杆有些疑慮。 葉怡玉認為欄杆中間等於只設一個門,反而限制乘客動向。高齡者所持輔具有不同形式,有單足或四足,甚至以輪椅代步,這些都要納入考量。 學員則反應,發現日本公車站設有欄杆當椅靠讓乘客休息。賴仕堯回應,這個設計立意良善,但臺灣國情不同,公車停靠位置、到站時間、乘客動向都不固定,可能需要再做調整。比如不放兩組欄杆,只放一組在中間,減少移動困擾。 最後張玉玲稱讚學員提供的資訊服務很簡要,LED面板也不會提供過多細節,混淆視覺。 |
|
節能樂齡巴士站
角色設定
75歲的李伯伯每天都會搭乘公車,但駝背、青光眼加白內障,膝蓋又無力的他,搭車時常有困擾。該如何改善站體設計,方便像李伯伯這樣身體機能退化的使用者呢? 設計內容 站頂設有太陽能板,可自行供給電力。而站頂、正面、側面都有標示站名,且使用鮮明、對比強的顏色,增強辨識度。候車亭側面設有資訊看板,內外皆可看到公車資訊,對外可提醒司機、行人或欲乘車者,對內可提醒乘客。背牆是透明牆面,可看到背後景觀,並放置公車路線圖,其中開了一扇門,讓進出空間動向更順暢。 地面設有到站警示燈,車進站前閃燈,地面也有到站顯示燈,不用抬頭、轉頭看公車路線圖,就可接收到站資訊。另外設有諮詢台,可依使用者需求來服務。 評審講評 評審多認為這組設計整合度高,每個細節環環相扣,很有質感。張玉玲認為地面LED到站顯示燈是個好設計,但要注意反光問題。涂心寧另外提醒,坐輪椅者坐下的高度約90cm,加上陷入椅子的深度,能夠伸手碰到諮詢台的長度是有限的。 |
|
生森不息
角色設定
83歲有駝背、重聽、青光眼的謝爺爺,平常行走,手杖用得還順手,但搭公車時,還是很困擾。比如雨天撐傘收傘不便、人行道和自行車道沒有分流,很怕被撞到,甚至在公車站內找乘車資訊時,路線圖和電子動態系統的高度、顏色也阻礙他辨識,增加他的焦慮。 設計內容 對於人行道有更完整的設計。人行道、腳踏車道(柏油路)和公車等候亭(紅磚道)以行道樹分開,另畫上斑馬線,強調人行道和公車等候亭的空間區隔。 站體高度約三公尺,呈曲線形,將行道樹巧妙地安置在曲線凹處,並在凹處設置感應燈,如此公車亭內有人等車時就會亮燈,提醒司機到站停靠。屋頂向樹木傾斜,成為集雨式屋頂,可灌溉樹木,和樹共生,傳達「森森不息」的概念。 站內有三面牆,中間設有電子動態看板,不斷更新即將進站的公車資訊,並搭配廣播做到站提醒。兩邊牆設有椅子,提供乘客短暫休息。另外有養電子樹互動的集點遊戲,提升候車的趣味性。 評審講評 賴仕堯稱讚其主題完整,能灌溉樹木的集雨式屋頂和養電子樹的概念讓人印象深刻。他也進一步建議,候車亭不要做太長,動線和空間分布都不容易規劃。而分隔概念是好的,但不需要做一整片植栽,其有效寬度會被限縮,可以在某個地方做個分隔標記即可。 涂心寧則認為,位子設計恐怕太少,一個人坐下所佔空間約60cm,這個候車亭所能容納的人數不到十個,明顯不夠。早上九點到十一點是長者搭車的尖峰期,而下午兩三點是逛街回來的尖峰期,此時再加上其他乘客便顯擁擠、不適。 而葉怡玉則建議,電子動態看板資訊太紛雜,能盡量簡化就簡化。當公車資訊一直跳動,會造成視覺疲勞,反而阻礙資訊取得。 |
|
總結
在兩天緊湊的課程中,學員一開始能掌握的,都只是一個個零散的概念、或是一張構圖、一個實際案例,但經過許多精彩討論、構圖和修正,以及兩位講師提供協助,加上六位助教的技術支援,學員終於將各種材質的材料組成一個有模有樣的公車亭模型,呈現在評審面前。主題掌握和實作能力都值得給予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