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聯盟(第二期)
  • 首頁
  • 認識智齡
    • 聯盟目標
    • 聯盟組織
    • 聯盟成員( 第二期 2015-至今)
    • 聯盟成員 (第一期2011-2014)
    • 課程發展
    • 教學評量
    • 教育部期中訪視
    • 聯絡我們
  • 課程模組
  • T型人才工作坊
    • T型工作坊源起
    • 目標與教學模式
    • 工作坊課程設計
    • 教學案例精彩回顧
    • T型工作坊教師訓練課程
  • 智齡設計
    • 智齡設計2018-2019
    • 智齡設計2017-2018
    • 智齡設計2016-2017
    • 智齡設計2015-2016
  • 教學培力
    • 教學工作坊
    • 新知講堂
    • 助教培訓
    • 跨校交流
  • 產業接軌
    • 創業學堂
    • 場域經營
    • 拜訪交流
    • 媒體報導
    • 國際交流
  • 教學素材
    • 課程模組教材
    • 特色課程教材
    • 智齡特色課程
    • 活動相簿
    • 活動影片 >
      • T型人才
      • 跨校交流
      • 特色課程
      • 其它活動
      • 智齡設計影片
分享

友善空間×智齡樂行
2015/01/16&17&19


【成果發表】打造貼心候車亭

在兩天課程裡,學員先從寫一個「空間的劇本」,再畫出草圖,設定需求者的行為情境、調查都市交通設施情況,最後要完成一個以老人為使用主體的公車候車亭模型。究竟高齡友善都市應該是什麼樣子?在生活圈之間移動的動線如何做貼心的改善?種種問題都是學員思考的方向。透過跨領域的討論激盪,學員會產出怎樣的學習成果,一起來看看!

評審群/賴仕堯助理教授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張玉玲助理教授 臺灣大學心理系 
    涂心寧理事長  社團法人臺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
    葉怡玉教授   臺灣大學心理系 
整理
/陳怡君
【前言】友善空間×智齡樂行

【整體報導】高齡友善候車空間設計

【成果發表】打造貼心候車亭

【學員訪談】跨領域學習樂趣

【助教訪談】做好溝通橋梁的角色

【教師訪談】在創意實驗場中交會

Stop亭

角色設定
在晚上,85歲、患有關節炎、老花、輕微失智的白奶奶(155cm/48kg)要去拜訪朋友,走到公車站,抬起頭要看路線圖,確認要搭哪輛公車,公車進站時無法爭先,只能慢慢走。


設計內容
站頂有寫上站名的LED燈,車來會閃紅燈,搭配廣播,提醒乘客車將入站。
這座設有兩個月台的公車亭非常長,而且雙邊都能搭車,用閘門來規範動線,使乘客分流、排隊上車,免於搶快。閘門可以防雨天濺水,上面印有公車代表數字,讓司機按位置進站,也讓過馬路的行人遠遠就知道自己要在哪等公車。
站內的路線圖版可以上下滑動,讓老人不用抬頭瞇著眼睛看圖,而且椅子不用時,可收起來,也方便輪椅有臨停的空間。設有服務鈴可撥外線問路。


評審講評
考量到使用者的安全,特別規劃行車動線和許多休息位子,值得讚賞。
不過,賴仕堯認為因應高齡者行動方便,對行人動線應有更簡便的設計,而不是設太長的公車亭和閘門。另外車站兩邊只各放兩張地圖,人擠在一起查路線也不太理想。葉怡玉建議,多輛公車同時入站會有的混亂這點也要列入考量。而涂心寧理事長觀察,可收式椅子蠻便民,但要注意材質。

 

图片
图片

User Interface

角色設定
72歲、眼睛不好的陳奶奶一大早準備搭車去菜市場,只能靠顯眼的大標誌來找公車站。過馬路時,幸好紅綠燈顯示的秒速還充裕而能平安通過。到了公車亭,確認行車資訊就可以心安地等車。

設計內容

公車站整體由醒目的藍、黃色構成。站頂有明顯的公車站標示,讓行人一眼就注意到,而屋簷還特別加長,讓公車可以開進屋簷,雨天時乘客就不用忙著開傘收傘。以透明玻璃材質做牆面,下雨時變成觀賞用水幕,成為都市景觀裡的小小點綴。而地圖放大佔半面牆,方便確認搭車資訊。
站內設有扶手椅子,且扶手配合人體工學有一弧度,坐著的人可依自己逐漸起身的高度,順著扶手弧度將自己撐起來。特別配置了一臺資訊整合系統,按下預定搭乘的公車鈕,就可提醒公車司機此站有人搭車,而且不用重複按鈕,有人先按過就可以。另外,還可以提供其他轉乘或者路線資訊,非常便民。


評審講評
對於景觀和整體設計有完整想法,而且延伸屋簷和有點斜度的人行道都增加高齡者行動上的方便。但賴仕堯建議,人行道高度的數據宜更精確,背牆可以有再發揮的餘地,不一定為了美學需要而空白。
張玉玲注意到扶手設計非常友善,但由高到低的方向,有點違反直覺。
涂心寧提醒高齡者坐下時,首要注意腳的高度,一定要讓他們的腳落地,以免站起時跌倒。而葉怡玉思考的是,資訊整合系統雖然有三面高一面低以方便高齡者使用的設計,但其機器大小和介面是未來需改進和發揮之處。

 

图片
图片

友善候車亭

角色設定
有近視、老花眼和手腳無力的張奶奶想坐公車去朋友家。但接近公車站斜坡時,手腳無力,走起來有點吃力。等車時看跑馬燈,光線太刺激,使她視線模糊不清。搭車時,手抓握無力、也舉不太高,不時有Ubike在人行道上穿梭,令人膽顫心驚。這些問題,如何設計、解決?

設計內容
為使低底盤公車盡可能靠近人行道上的候車亭,邊緣將材質改為橡膠,讓司機可以放心靠近,乘客也不用先下人行道再抬高膝蓋,辛苦爬上公車台階。
外觀是透明屋頂,可享受自然的光影、樹蔭,融入自然的街景。試著以行道樹區隔人和自行車的活動區塊,公車亭寬2公尺、人行道寬2.5公尺、自行車道則寬1.5公尺。
公車亭內部有觸控面板,可查詢公車路線資訊,還有及時顯示進站資訊、改道通知的跑馬燈立牌。另搭配廣播提醒乘客注意將入站公車。
由於乘客在公車站內停留短暫,除了椅子外,増設多一倍的椅靠,增加休息位子。


評審講評

融入大自然景觀,讓陽光透過屋頂照下來,心情得到舒緩,這點得到評審一致讚賞。賴仕堯建議,都市光源雖足夠,但車站內部自身的光源可以再加強,讓遠方的行人或乘客都可辨識公車站位置,也讓看到的人感受到光線的溫暖。葉怡玉也讚賞減緩膝關節負擔的設計,對乘客很友善。
另外,涂心寧提醒,高齡者若出門購物,多會拖著一輛置物車,這樣的空間也可以考慮進去。對於空間設計的最大疑慮,恐怕是站體本身過大(15m
),牆面中間無開口,在站前、站後移動起碼要多繞6公尺,空間動線和使用上都不夠順暢。

 

图片
图片

Maru站

角色設定
92歲老黑是柺杖使用者,獨居,年事已高的他有多重慢性病,有時會去兒子家拜訪,這次兒子有事無法載他,晚餐後他便自己搭公車回家。但從尋找公車站到確認搭車資訊,都需要更清楚簡便的輔助和標示。


設計內容
以「匯集」為主題延伸出樹狀候車亭,兩側標示清楚的站名,方便旅客快速找到對的候車站。站體打上黃光,予人溫暖感受,樹狀空白處採玻璃材質,讓光線透過。站體內外會跑不同顏色LED燈,提醒乘客公車即將到站,同時光線也成為城市景觀一部分。
經過此站的四條公車路線都設有各自停靠位置及代表顏色,以分流乘客人群。
一到站,站前欄杆類似拐杖,幫助乘客依靠,還會顯示公車何時到站資訊。而內部整面牆都是觸控面板,設有公車到站提醒系統,按鈴就會亮燈,搭配廣播提醒,公車進站會停在亮燈所在。觸控面板上還可選擇動態路線圖,說出目的地,輕輕一點,就能找到所要搭乘的路線,以及該班公車的即時動態。結合互動功能,讓等待變得不無聊。另外公車站設有AED急救裝置,以備不時之需。

評審講評
這組設計得很完整,空間感和結構都很強,但評審對於隔在公車站和公車中間的那組欄杆有些疑慮。
葉怡玉認為欄杆中間等於只設一個門,反而限制乘客動向。高齡者所持輔具有不同形式,有單足或四足,甚至以輪椅代步,這些都要納入考量。
學員則反應,發現日本公車站設有欄杆當椅靠讓乘客休息。賴仕堯回應,這個設計立意良善,但臺灣國情不同,公車停靠位置、到站時間、乘客動向都不固定,可能需要再做調整。比如不放兩組欄杆,只放一組在中間,減少移動困擾。
最後張玉玲稱讚學員提供的資訊服務很簡要,LED
面板也不會提供過多細節,混淆視覺。

 

图片
图片

節能樂齡巴士站

角色設定
75歲的李伯伯每天都會搭乘公車,但駝背、青光眼加白內障,膝蓋又無力的他,搭車時常有困擾。該如何改善站體設計,方便像李伯伯這樣身體機能退化的使用者呢?

設計內容
站頂設有太陽能板,可自行供給電力。而站頂、正面、側面都有標示站名,且使用鮮明、對比強的顏色,增強辨識度。候車亭側面設有資訊看板,內外皆可看到公車資訊,對外可提醒司機、行人或欲乘車者,對內可提醒乘客。背牆是透明牆面,可看到背後景觀,並放置公車路線圖,其中開了一扇門,讓進出空間動向更順暢。
地面設有到站警示燈,車進站前閃燈,地面也有到站顯示燈,不用抬頭、轉頭看公車路線圖,就可接收到站資訊。另外設有諮詢台,可依使用者需求來服務。


評審講評

評審多認為這組設計整合度高,每個細節環環相扣,很有質感。張玉玲認為地面LED到站顯示燈是個好設計,但要注意反光問題。涂心寧另外提醒,坐輪椅者坐下的高度約90cm,加上陷入椅子的深度,能夠伸手碰到諮詢台的長度是有限的。

 

图片
图片

生森不息

角色設定
83歲有駝背、重聽、青光眼的謝爺爺,平常行走,手杖用得還順手,但搭公車時,還是很困擾。比如雨天撐傘收傘不便、人行道和自行車道沒有分流,很怕被撞到,甚至在公車站內找乘車資訊時,路線圖和電子動態系統的高度、顏色也阻礙他辨識,增加他的焦慮。


設計內容
對於人行道有更完整的設計。人行道、腳踏車道(柏油路)和公車等候亭(紅磚道)以行道樹分開,另畫上斑馬線,強調人行道和公車等候亭的空間區隔。
站體高度約三公尺,呈曲線形,將行道樹巧妙地安置在曲線凹處,並在凹處設置感應燈,如此公車亭內有人等車時就會亮燈,提醒司機到站停靠。屋頂向樹木傾斜,成為集雨式屋頂,可灌溉樹木,和樹共生,傳達「森森不息」的概念。
站內有三面牆,中間設有電子動態看板,不斷更新即將進站的公車資訊,並搭配廣播做到站提醒。兩邊牆設有椅子,提供乘客短暫休息。另外有養電子樹互動的集點遊戲,提升候車的趣味性。


評審講評
賴仕堯稱讚其主題完整,能灌溉樹木的集雨式屋頂和養電子樹的概念讓人印象深刻。他也進一步建議,候車亭不要做太長,動線和空間分布都不容易規劃。而分隔概念是好的,但不需要做一整片植栽,其有效寬度會被限縮,可以在某個地方做個分隔標記即可。


涂心寧則認為,位子設計恐怕太少,一個人坐下所佔空間約60cm,這個候車亭所能容納的人數不到十個,明顯不夠。早上九點到十一點是長者搭車的尖峰期,而下午兩三點是逛街回來的尖峰期,此時再加上其他乘客便顯擁擠、不適。
而葉怡玉則建議,電子動態看板資訊太紛雜,能盡量簡化就簡化。當公車資訊一直跳動,會造成視覺疲勞,反而阻礙資訊取得。

 

图片
图片

總結

在兩天緊湊的課程中,學員一開始能掌握的,都只是一個個零散的概念、或是一張構圖、一個實際案例,但經過許多精彩討論、構圖和修正,以及兩位講師提供協助,加上六位助教的技術支援,學員終於將各種材質的材料組成一個有模有樣的公車亭模型,呈現在評審面前。主題掌握和實作能力都值得給予掌聲!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